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科学

中国若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会是薛其坤院士吗

2024-05-12科学

薛其坤院士的最大科研成果「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诞生于2013年。凭此成果,201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自然科学一等奖设立70余年仅颁发过23次。薛其坤这一成果2023年获得被称为「物理界的诺贝尔奖」的巴克利奖。他现在是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是巴克利奖设立70多年来,得奖的5个中国人(含海外华人)中唯一拥有中国国籍的人。

薛其坤院士的这一科研成果会获得诺贝尔奖吗?有可能,并且可能性比较大。

一、杨振宁先生认为薛其坤是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人,他的成果是诺贝尔奖级别的。

二、诺贝尔奖的滞后期起来越长。

诺贝尔奖开始阶段是按照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遗嘱,「该奖项应授予上一年中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研究者。」然而,这种情况只发生过几次。后来越来越有了滞后性。一项成果诞生后,常常要几年十几年甚至二、三十年才获奖。举两个例子。

1922年11月9日,在从日本到上海的途中,爱因斯坦通过电报知道被授予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年他43岁。爱因斯坦在26岁之前发表了10篇论文,包括【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变的一个启发性观点】,这一成果发表16年之后也就是1922年,他凭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人罗伯特·B·劳克林、德国人霍斯特·施托默和美籍华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崔琦,以表彰他们发现了电子在强磁场中的分数量子化的霍尔效应。这是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之后第六位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华人科学家。皇家科学院的公报说,施托默和崔琦1982年在利用超强磁场和低温做实验中发现了这种现象。一年之后,劳克林通过理论说明了上述两人的发现。这一发现对人们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普遍的结构和性质有着重要意义。也就是说,崔琦等3位科学家在取得科研成果并被理论证明后15年才获得诺贝尔奖。

【中国科学报】曾发文论述分析,

「几乎一半的获奖者从做出有价值的发现到获奖,要等待20多年。」

「分析显示,过去60年中,从研究成果发表到获奖的平均时间几乎翻了一番。在诺贝尔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三大奖项中,化学奖的「诺贝尔时滞」最长,过去10年中平均为30年。而生理学或医学奖最短,但也达到了26年。」

三、为什么诺贝尔奖的滞后期越来越长?

一般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科学突破的总数每年都在增加,人们对某一成果关注度有限。

二是一项科研成果,尤其基础理论方面的成果,其重要性可能在几年或几十年后才被证明,被应用,其价值才显现出来。

三是在某一领域内产生颠覆性研究成果或发现往往是很难的,因此诺贝尔奖委员会只能关注过去的研究成果。

以上一、三两条看似矛盾,但实际情况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