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科学

中国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是都市圈化还是城市群化?

2020-10-22科学

文 | Wong.Siu.Sun

我个人理解:

城市群是城市经济发展高度市场化的结果。

都市圈是政策引导经济发展的必备手段。

由于本人在珠三角,因此更多的论述可能会基于珠三角的发展情况来描述我自己的观点。

一直以来,城市的发展一直是政策与市场化并行。

改革开放特区有三个在广东,这是政策。改革开放珠三角腾飞,这是市场化的结果,因为文化地缘经济等因素,港资更倾向于在广州、深圳落子,这都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起作用。这只手,让广深佛莞多点开花,迅速发展,但也导致广佛莞城市界面不好看,城市撕裂感较强,都市圈层不明显等后续不利发展因素。但你狭小地界中冒出了很多个城市界面,这可不就是城市群了嘛。归根结底,巨大的市场带来的市场化,让珠三角的城市群雏形打下基础。

而都市圈,我认为是一个层级一个层级向外辐射,有很强规划感的城市集群。新世纪以来,广州发展南沙,开始广佛同城,正式踏上珠三角的都市圈之路。以广州市区为中心,顺德南海南沙为二级圈层,再辐射外界的比较系统的构想浮出水面。其实很多市场主体并不倾向于这样的发展方向,他们更愿意在市区周边建厂,这样与政府沟通更方便,同时也离市场都更近。但政府通过税收减免、政策引导、增加配套等方式,可以让更多市场主体进驻第二圈层发展,或者从第二圈层中生根发芽。但成果人尽皆知,南沙当时的发展不及预期,南海千灯湖,顺德大良倒是发展起来了。

所以2010年前的这两个例子,是不是说明市场化带来的城市群会比政策导向打造都市圈会更好呢?

不尽然。

近十年来,市场化悄然转变了角色,只能在政策下扮演辅助的角色。

2008年金融风暴后,中国依旧能腾飞,不是靠的无序发展,而是靠我们政府深化改革,调节供需,才换来的高增长,这一系列的宏观政策也影响着城市的规划,如果还靠着市场调节,那我们如今达不到这样的高度。所以,城市发展需要让企业集中,让企业竞争,让企业在对的方向挖掘市场,广州用珠江新城挖掘金融,地产的潜力,用琶洲西区挖掘电商互联网的潜力,用科韵路挖掘游戏的潜力,用科学城挖掘电子制造的潜力,深圳用南山后海打造高新技术、制造业的潜力,用福田提升金融的市场潜力,东莞用松山湖挖掘通讯的潜力,这里有市场给的机会,但更重要的是政策去抓住这个机会。这就是城市打造集群的意义。相反,近十年,与我们发展方向无关的产业被抛弃,广州市中心的批发产业没落,广钢,广船,水泥厂也从叱咤风云,到慢慢没落,海珠西边,越秀,西关,能见到的吊机屈指可数。你只有这样,才能继续保持竞争力。

因此,以产业为主导的城市能级分层开始出现。广州以地产,互联网,金融三叉戟为核心,第二圈层以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汽车,交通等行业包围并服务核心圈层的格局也准备显现,深圳则区分明显,南山以制造业为核心,第一圈层是南山的研发,第二圈层是关外的各个工厂及外包,层层递减,福田以金融为核心,圈外融资需求逐级向内提升,拱卫金融中心地位。

但如今各城市的发展,开始趋同,城市内已有明确分层后,各城市就找旁边的城市开始分级分层。甚至分级的手段也颇为相似,都是先用政策培育或吸引高新技术或知名企业聚在一起,形成集群作用,然后通过给这些企业配套优良的城市服务,然后再通过市场聚集更多的市场主体,从而创造更高的税收和土地价值。在珠三角来说,最成功的就是深圳后海附近的高新科技园,最近闹的最热的就是广州的琶洲西区。城市内分级如火如荼在建设当中,各城市间分层级的规划也浮于水面。

所以都市圈的建设是现在的主题。

但已然标准化的都市圈建设是否能带领着各城市建立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发展这个必须打一个问号。有一点隐患在于全球化是否还能给中国创造大量的贸易顺差,中国的市场是否还是一滩活水,从而让中国人有这些市场潜力去开发这样的新城。这些都是未知的。如果只是让企业从这搬去那,再从那搬去这,打土地价值延时的牌,这一点意义都没有。所以,归根结底,未来还是要积极寻找扩大产能的方向,这样未来都市圈化才有意义,而市场化建立起来的城市群,未来暂时没有意义,我们不需要在上海旁边再建一个上海,需要的是苏州、杭州这样第二能级的城市包围在上海中间,围绕上海打造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或者说广州—佛山—肇庆这样的三级都市圈才有意义。

而至于说上海旁边的苏州能不能成为第二个上海,或者说就算苏州成为了第二个上海是否就有意义,大家也应该多看看前车之鉴的广深之争,内耗对国家对城市一点意义都没有。就算是远隔千里的上海和广州、上海和深圳、北京和深圳,也在给我们上演一次又一次的城市竞争和内耗,而最终无一例外,政策更好的城市获得了竞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