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旅行

哪些事你去了北欧才知道?

2020-01-02旅行

来瑞典转眼快一年了,趁着新鲜感还未丧失,来答一波。

来的时间短,感受不深,仅代表个人在瑞典生活的观感,不喜勿喷。

1、治安差:曾经的发达国家沦落成今天的「犯罪之国」

来北欧之前,一直以为这里是一片乐土,属于世外桃源那种,治安问题就从来没想过。可能是在国内太久了吧,从来没想到我来这一年,瑞典隔三差五的来一次帮派火拼,纵火、枪击时有耳闻,无辜的路人也会被殃及。

看着新闻里的播报,以为这是到了中东国家。瑞典已经不是多年前的瑞典,现在已经成了欧洲的枪支暴力之都。SBS的这部纪录片可以提供一点线索。

除了声名狼藉的马尔默,即便是首都斯京也是暴力事件频出,瑞典首相都要出来讲话。

2023年8月17日,瑞典国安局把恐攻危机指数由3升至第4级(最危险第5级)。

很多人把问题归咎于瑞典的移民和难民,这肯定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核心原因是什么专家争论不休。

面对难民,瑞典从容不惧,一直秉持开放接受的态度,单单2015年一年,全国人口900多万却接纳了约16万的难民,人均接纳难民人数超过欧洲任何一个国家。直到近几年各种暴力事件和犯罪活动的急剧攀升,才开始慢慢收紧。

话说,瑞典对于难民真的是好。比如拿着乌克兰护照就能免费在斯京乘坐公共交通,比如给难民每月提供生活费,免费提供就业培训……

是不是白莲花,暂且不论。就我个人亲身体验而言,工作日的时候经常看见很多游手好闲的年轻人聚在一起喝酒抽烟聊天,大部分是黑皮肤和中东面孔。我和kk还调侃道,看看人家难民的生活,我们都舍不得经常去餐馆吃饭,我们才是真正的难民。

说到移民,就想感叹一下,黑人中东人和印度人可是真多啊。尤其我所在的kista区,移民人数已经远远多于瑞典人。再多说一句,印度人真是多,欧洲各地哪儿哪儿都是三哥的身影。我上的瑞典语班儿,大半都是印度人。

相对而言,华人在这里绝对算是少数派了。看最近的数据,似乎印度人大有迎头赶上的趋势,中国人也开始变多了起来。

多插一句华人对祖国的看法,大相径庭,我也算是看了眼。很多来这儿十几二十年的华人,对中国充满了很多固有的偏见和负面看法,这还不同于西方式不理解的偏见,而是他们不知道祖国日新月异的进步,当然有很多不好的,但好的他们也视而不见。我懒得辩驳,只是默默的想也许是他们离开太久?

人数比较多的族群包括叙利亚人,阿富汗,伊拉克人,波兰人,伊朗人,索马里人等,这点儿还是挺让一个初来者吃惊的。

另外社会中下阶层的没有门槛的劳动岗位被很多外来人口填补了,无论是送外卖小哥,还是tiptap上的搬家,家政清洁等,包括很多出租车、公交车司机都不是白人。

言归正传。唯一让人欣慰的一点是目前发生问题的区域,还没有涉及到中心区域。祝各位华人安全吧。

说到移民,还有一个关于瑞典人移民的知识点,是我到了北欧才知道的,准确说是来了瑞典几个月某次和一个瑞典人聊天后。

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100多年里,有大约130万瑞典人背井离乡移民到美国。

人口过剩、工业化欠发达、瑞典北部极寒天气导致的大饥荒,国教会严厉的宗教压迫及瑞典社会的阶级不平等是当时瑞典移民潮的主要原因。

1905年一艘从瑞典哥德堡开往美国的移民船

如今,2023年最新数据,瑞典在美国的人数超过354万,要知道,瑞典总共也就1千万人。想想,是不是还挺惊人的。

2、低效率

习惯了快节奏的国人,来北欧第一个不适应的就是什么都太慢了。这也是我来前没想到的,一个现代发达国家,竟然效率如此之低,什么都要等等等。

申请ID卡,等两周;申请银行卡,前后填了一大堆东西,然后继续等,快则两周,慢的据说有小半年的。但你要知道在瑞典没有Bankid(类似我们的身份证)简直是寸步难行,很多事情都不方便。但是没办法,你只能等。

什么都要提前预约。一定要做好计划,否则你就等着吧。很多瑞典人都是计划好一年后的安排,比如旅行之类。

这都无所谓,如果得病了,只能自求多福吧。提前在网站上约一个医生,可能好几个月后才有确认通知,那时候病早就好了。难怪很多在瑞典生活的华人调侃,病不是治好的,是自愈的。如果遇见紧急的或者这边医生抓耳挠腮的国内常见病,很多人直接选择飞回国看。

也可以想象,这边人少,医生看的病例少,自然对很多症状就没有什么概念,无非就是回去锻炼身体,主打的就是一个自身免疫力。

当然如果有危害生命的大病或急病,你直接看急诊也是可以的。

anyway,在这里不要着急,一切都要有耐心。

3、高税收、高福利、高消费

早就听说瑞典福利好,可这是建立在高税收的基础上。有多高呢?看下图:

瑞典的收入税率分为:行政区税,国家税。各个行政区的税率不一定相同,从28.98%到35.15%不等。国家税统一为20%。

年收入在554900克朗(约合月收入46200)以下的,只需要交行政区税。一旦年收入超过这个数额,除了行政区税外,还需要缴纳20%的国家税。一旦年收入超过644500克朗(约合月收入53700),超额部分还得加增3%,因为收入免税金额降低,所以超出部分税率变成了55.75%。

基本上就是你赚的越多,交的税越多,最终的结果就是贫富差距没有那么大。一个白领和一个蓝领到手的钱差不多,所以这里真的没有坐办公室的看不起扫马路的一说。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瑞典人在职场上的普遍躺平,进取心不足。

北欧人的重心在家庭上,在生活上,而不是在工作上,工作对于他们养家糊口就行,不求飞黄腾达。所以,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是他们所追求的。下午5点之后,办公室跟鬼屋似得冷清,加班是少见的。

可奇怪的是,这个基本全民不加班的国家,竟然生出了很多的世界大牌。HM宜家沃尔沃伊莱克斯爱立信,从设计家装到高科技都有其一席之地。

如果你事业心不强,比较平庸,这里宽松的工作氛围,基本不加班,悠长的假期,良好的福利,还是不错的。但如果你工作很牛逼,进取心强,想赚大钱,混个出人头地,那么北欧的机会可能没有那么多。

还有就是高消费了。交通、青菜都贵的离谱。

这点之前也有预期,逛了超市后发现——

牛羊肉和奶还好,跟国内价格相差不多,但鱼的价格真是吓人,随便都是150+克朗一公斤,而且是死的。更惊人的是蔬菜的价格,动辄100多Kr一公斤,基本是国内的几十倍。但没办法,中国胃,总得吃青菜。

要问我什么便宜?胡萝卜、土豆、洋葱、洋白菜基本上是能找到的最便宜的蔬菜。面粉不算贵,便宜的7、8kr一公斤,但大米最便宜的也要20多克朗一公斤。

不光东西贵,而且匮乏,除了少部分自给自足,大部分靠进口。

美食荒漠名副其实,所以你看吧,来北欧的中国人,哪个不是被逼成了大厨。去餐厅吃饭贵是一方面,但确实也没什么太多可口的选择。

说到吃,就要提一点来了北欧之后的新发现。很多主菜的搭配都有土豆泥和果酱,各种各样的果酱。比如pancake和肉丸,前者还会加一团大大的奶油,听着这组合挺奇怪,但吃起来味道还不错。

说到这儿就必须补充一个冷知识,这边超市经常会看见一个奇怪的计量单位,Hekto,其实是100g的意思。

4、租房紧俏比面试还残酷,房价相对物价和工资一点不便宜

到北欧开始长期的生活,吃穿住行四件事,首当其冲的就是先解决住的问题。

无奈斯京长期缺房,无聊是租是买都不容易。尤其是租,虽然我们没有亲身经历,但身边的小伙伴反应其难度堪比找工作。

有个朋友发了出租通知,不出一天收到几十封信。大都情真意切,从名字个人情况到爱好工作履历一应俱全,堪比求职信。他到震惊了,斯京的房子这么紧俏的啊。他开玩笑的说,我是不是来个面试?而且第一次租房子,据说只能租一年就得搬家。

差不多交通方便的位置,二室的价格基本在1万5千以上,堪称价格不菲。要知道斯京人均工资也就税后2万多。

衡量了各种利弊后,我们还是决定买房。

房价虽然比北上广就绝对值来讲均价便宜一些,但是也没有宣传的那么夸张。尤其是好地段,价格更是上天,我等平民百姓想都不敢想。

别墅没考虑,单说公寓。比如Solna区,离市中心相对近,能看得上的房子基本上都在一平5万克朗以上,物业费5千左右,水电费一个月也要四五百,算下来并不便宜。前两年贷款利率低1.几,2点几的时代再也不见了,如今4.几的贷款利率买房已经不划算了。

5、知道荒凉,没想到这么荒凉

来前其实有预期:相比国内好脏好乱好快活,国外一般都是好山好水好寂寞。

知道荒凉,但没想到这么荒凉;知道是偏远乡村,但没想到村儿到了宁古塔。关键是我们住的还是首都斯德哥尔摩。

真心没想到,除了斯京市中心以GamlaStan、Vasastaden和Södermalm三个核心区域,出了这块区域,基本就是一片乡村景象。当然,你也可以说是自然。

户外场所的一个标配就是烧烤炉、烧烤架子,有的地方还贴心的准备好了木头,当然是付费的,自助付钱即可使用。

基本出门走不远就有湖,有森林,有草地,有牛羊。野鸭、灰雁、天鹅,野兔子、鹿也偶尔见到。确实这边的森林和湖泊保护的非常好,难怪瑞典人都喜欢户外,这边的户外品牌闻名世界,都可以从地理环境找到根源。

顺带打个广告:鹏叔现在为了生计,也走上了代购的路,欢迎各位老板惠顾,价格从优。

就这不够,每年夏季,不少瑞典人都会选择离开工作的城市,前往荒郊野岭的夏屋,更好的亲近大自然。真的是大自然,很多夏屋都是没有水电网现代化设施的,只能靠自己劈柴烧火河边担水来自给自足。对于外国人的我们,是不是挺难理解的。

北欧适合你吗?怎么说呢。如果你不能很好的独处,或者能够自娱自乐,那么很快就会感到无聊。尤其是一个人,在漫长的冬夜里。

如果你本身性格就是爱静,不喜热闹,那么这里绝对是一个理想国度。

6、比北京冷,这里的人没有打伞的习惯

谁跟我说这边冬天比北京暖和的,谁告诉我这里风比北京小的。

2月中旬落地斯京的第一天就给我们来了一个下马威,一场鹅毛大雪轰轰烈烈,夹杂着雨,还有风,嗖嗖的。把所有的冬衣都套在了身上还是抵挡不住的冷。

接着就是连续几乎不间断的雪、雨、雨雪,还有如刀刮的寒风。

看着漫天的雪花,我的第一反应是被骗了。告诉我比冬天暖和的人,你是有多少年没去过北京了。

接着慢慢的也就习惯了这寒冷和黑夜。也大概把握了这里天气的节奏——持续性强。

比如这两周一直下雨,或下雪,或阴天,或阳光。都是一阵一阵的。所以趁着有太阳的时候,赶紧出门晒太阳,抓紧一切机会晒太阳。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北欧人夏天的时候不怕晒,照片草地脱了衣服就开始晒。

云层总是厚的,鬼知道下一刻她就溜去了哪里。

北欧的冬天属于抑郁(北欧抑郁的、自杀的可不少),倒不是因为有多冷,而是漫长而绝望。

北极圈的国度下午3点就黑了,11月的时候最是难熬。所以很多人都会选择这个时候去南欧度假,西班牙不知名的各种海岛是瑞典人热门的旅行地。

不过即便是这样,北欧仍然连续多年被评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

这里的天气说变就变,雪忽然来了,然后瞬间天晴了,瓢泼的大雨劈头盖脸,十分钟后一边彩虹一边雨,天气预报不用看。

在瑞典生活久了就明白这里的人为什么不打伞了,无论多大的雨、多大的雪。当你的伞被吹坏过一次,就明白有一件扎实的冲锋衣的必要性了。也有很多人会穿专门的雨衣,这种在国内消失的东西在这儿可是人手一件的必备流行单品。

真不是不想打伞,是真没法打,风太大了。

7、社恐的天堂?这里更依靠「关系」

都说北欧是社恐的天堂。这话从某个角度来说,是没错儿。

关于瑞典人的内向和不喜交际,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他每天出门前,都先通过猫眼看看有没有人。如果有人,就等着邻居走后,再出门省的还要打招呼。

实际我的感受是没有那么夸张,陌生人在森林里散步,擦肩而过也会Hejhej。

瑞典人大多安静、礼貌、独立以及有良好的教养。我遇见的人大部分热情友好,且充满善意。但彼此都会很尊重对方的空间,比如坐车,但凡有座位的时候,大家都是插开做,留有空间。你能明显的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比表面的热情要深,很难真正亲近,而且一般情况下,也很难真正的和本地人成为朋友。

瑞典人沉默、羞怯、不出众的性格,就是他们的生活哲学,叫做Lagom——varken för mycket eller för litet,英语解释为not too much, not too little,不多不少、刚刚好,其实就是我们老祖宗讲的中庸之道。

这一点真的是反映在瑞典的方方面面。从建筑、艺术、设计到服装、交际、工作、生活。住的时间长了,慢慢就有了深刻的体会。

Take it easy,心平气和。

保持距离,尊重对方的隐私,这几乎是瑞典人的一道红线。可讽刺的是,在hitta等网站可以随意查到任何一个人的姓名、电话、出身年月、地址、薪资等各种信息。我第一次看见,都惊了,说好的隐私呢?

回到关系。确实,这里没有那么多国内那种复杂的应酬和关系,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人情世故」。如果你不想说话,也不会有人打扰,只要干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就好。

但是,但是,上下级的关系、同事的关系、朋友的关系、邻里的关系,事实上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和纯粹。拿工作来举例。

正是由于北欧人口少,职业相对固定,同事关系相对稳定,公司一般轻易也不会辞退人。花白胡子的底层工程师很是常见,这与国内很不相同。记得当年在非洲投标时,我司竞争对手的技术人员一溜儿都是五六十岁的老头儿,再看我们都是三十出头的年轻人。

扯远了。北欧本就资源匮乏,工作机会也没有那么多,所以更需要靠社交——也就是「关系」来获取机会。之前看过一个数据,90%以上的工作岗位都是靠熟人、内部推荐,真正从外部简历里筛选出来的比例很少。

还有一个在瑞典生活,社交重要性的明证就是大名鼎鼎、无法逃避、无时无刻的Fika文化。Fika其实就是下午茶,当然不局限时间、地点、人物,一杯咖啡两块肉桂卷几个人就可以组一个局。瑞典有个俗语,大概是说宁可不工作,也要fika。

最受瑞典人欢迎的Fika主角:肉桂卷面包

关于肉桂卷,瑞典人有多爱呢。它是有自己的节日的,叫做Kanelbullens dag。

其实瑞典的很多传统节日都跟吃有关,在这个饮食荒漠待久了也就理解了,如冬天的Fat Tuesday的Semla(奶油杏仁甜面包),Waffle Day,如每周四的Pancake Day,每周六的Godis Dag……

面包和甜点一般都要与咖啡相配。北欧人有多喜欢咖啡呢?看看人均咖啡消耗量的数据就明白了。

不是我们印象中的英美,不是意大利,全球排名前几的都是北欧国家。

就拿我居住的瑞典来说,咖啡机是每个公司的标配,而且大部分是现磨咖啡豆的那种。一人一天两三倍的咖啡很正常。

还有酒。一年四季,总能看见瑞典人在酒吧、室外推杯换盏。虽然没有挪威酗酒那么凶,但绝对也是真心的喜欢。尤其是夏天,人们三五成群的举杯共饮。

酒可不是随便在哪里都可以买到的,瑞典有专门的酒局Systembolaget,而且周末关门。酒的价格也高,所以在往返斯京赫尔辛基的邮轮上经常可以看见不少人一箱箱的买酒。

无聊是fika还是酒,不能干喝啊,所以还是以聊天为主,促进彼此关系为目的,社交的属性昭然若揭。虽然大家工作、生活分的很清,你也可以拒绝参加这些无聊的聚会,但若想更进一步发展或者真正融入当地社会,社交在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无法避免。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关系」。

8、基于信用的社会,什么都是凭自觉

其实不光是北欧,整个欧洲基本都差不多——那就是社会的运转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之上。

比如火车、地铁、公交、还有一些自助餐厅、食堂等等地方,买票付钱都凭自觉,也无人监管,也无需打卡什么的。

不过还是提醒,千万不要想着逃票或逃单。省了百八十块钱的,如果遇见查票的,罚款可是非常狠的。最重要的还是丢了我们中国人的脸。

还有垃圾分类,扔大件垃圾(沙发、家具等)到指定的垃圾场,这些全靠自觉。

多说一句:北欧这边环保意识比较强,也做的相对不错。垃圾分类大体分为:塑料、纸包装、杂志、厨余、金属包装、报纸、带颜色和不带颜色的瓶子,还有灯泡、电子产品等,还有一类可以捡的可卖钱的饮料瓶子pant(一个1~2Kr),可以作为副业哈。

你说是好是坏?

9、放养式的教育,夫妻不一定要结婚

单单夫妻双方共有480天的育儿假就足够让人羡慕了。

大街上常见帅气的奶爸,推着婴儿车。女士们很多倒是一身职业装。瑞典很讲究平权,男女平等到甚至到了变态的地步。

在SFI学瑞典语课时,很快就学到一个词儿sambo,英文翻译为partner,大概意思就是没有结婚证的夫妻。在家庭关系上,很是开通(开明),男女双方只要互相喜欢,就生活在一起,不需要一个官方出具的证书。生娃陪伴啥都不耽误,喜欢就一直这样过下去到老。

哪天觉得过不下去了,那再找一个合适的。双方和平分手,没有老死不相往来的怨恨,大都仍然一起共同抚育子女。成立了新的家庭后,逢年过节,几大家子甚至一起聚餐庆祝。美剧【欢迎来到瑞典】里面有提到,这其实是最让我惊讶的。据说夸张的有,各种前妻前夫前前妻前前夫前儿女前前子女几十口子一起的,想想都是够乱的。

对于小孩儿,瑞典人大都是放养。那可真是放纵不管,任其追随天性。我不止一次的看见,一两岁的小孩儿在野地上,积水里,土堆里满地的爬,脏的跟泥猴似的,甚至还往嘴里放各种天然的东西,比如土、树叶啥的。关键是家长就在旁边,也不管,只要不出危险。中国家长看见这样的情形,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还有家长把小推车往门口一放,自己就进咖啡馆了。这得心多大啊。

这儿的小孩儿真的很幸福。但是,比小朋友更幸福的是狗狗。他们可以跟着主人坐公交、上地铁,出入很多场所。甚至在森林里,还有很多免费的狗狗乐园,就是狗狗进去奔跑玩耍的专门地方,真是不敢想象。

只是有一点我现在也没想通:这边的狗狗大部分都很乖,不怎么吠?

10、瑞典的黑历史之萨米人

萨米人(Sámi)是北欧的原住民,主要分布在今天挪威最北部、瑞典、芬兰和俄罗斯摩尔曼斯克地区的部分地区。

萨米人的分布

萨米人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已有超过五千年历史。他们在语言和基因上都与其他种族不同。在拥有1000万人口的瑞典,萨米人约为20000名。来了瑞典,去北边拉普兰徒步,才知道萨米人在历史上长久以来遭受着不公的待遇。

瑞典对于萨米人的压迫,比美人对于印第安人的迫害也好不了多少。

首先是语言的同化。萨米语曾长期在学校及公共事务中被北欧各国禁用,直到近代才恢复。

其次是基督教化。不管你愿不愿意,必须走入教堂,拜上帝。仍坚持信奉原始萨满教的萨米人,遭到死刑处置。

然后是土地。1542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瓦萨宣布,「所有未被使用的土地都属于瑞典国王」。这当然包括萨米人的土地。

1635年瑞典人在Nasafjäll发现铁矿坑,强迫萨米人在矿坑工作,若有人敢违反,则会被施以酷刑。

1673年官方对萨米地区正式开始殖民运动,瑞典政府一系列政策鼓励人们到北部地区定居,丝毫不顾当地人的利益。

1898年,基律纳铁矿发现开采,为拉普兰地区支柱产业。今年又发现了稀土,要进一步开采。在萨米人的土地上,他们可以说不吗。

二战期间,号称中立的瑞典将萨米人土地上开采的大量铁矿卖到德国,支持纳粹的战争。还给予德国军事通行权,算是瑞典历史上的污点。

因为常年的挖掘,整个基律纳小镇开始下沉、塌陷,一些地方不适合居住,因此不得不搬迁,同萨米人一样。

1922年,瑞典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国家人种生物学研究所的国家。基于所谓的「种族纯洁」和「优生学理论」,瑞典政府对包括萨米人等特定人群进行强制绝育、驱逐乃至屠杀,只因为他们被瑞典科学家认定是「低等人种」。

电影【萨米之血】涉及了一点这方面的内容,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11、全球最难过的驾考,全球最贵的驾照

相信在瑞典待过的人都有所耳闻吧。拿驾照在瑞典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不光难过,而且价格不菲——理论报名费325+75Kr,路考1425Kr。花几个月时间,大几万的人很是常见。

这是之前并不知道的。当想考个当地驾照时,发现真心的难。

笔试还好,以我们国人刷题考试的经验,一般问题不大。但路考难度直线升级,知识点之多、之细、之杂都是需要刻意练习的,而且上路本就充满未知,更是加大了难度。尤其是对于国人来讲,很多规则、要求都有明确的规定,如果不精心准备练习,很容易挂掉。越是老司机,越难以改变在国内开车的一些坏习惯。

不说了,我继续练习去了。

12、简约而不简单,全民审美在线

但凡来过北欧的人,首先都会被满大街的帅哥和美女所吸引。

个子真高啊,好瘦呀,身材真好哇。全民穿衣都很有品,配色虽然就那几样——所谓性冷淡风,看似单调,但又好像很高级,并不简单。

风衣、围巾、饰品、大衣、帽子,在下雪的冬天里,太适合这清冷。看起来很舒服。

还有店铺,无论大小,品牌还是vintage,装饰简约、舒服、耐看、温暖又冷淡,自有一种北欧的风采。有种疏离感,但又不拒人于千里之外。有种高傲感,但有接地气。很难形容,就是一种这边特有的气质。

13、全民教育程度高

瑞典教育系统跟中国很像,也是九年义务制教育,然后高中,大学。

个人感觉普遍受教育程度很高,到大学后大多凭兴趣选择专业以及就业。这点跟国内很不同,以就业、赚钱为导向。

瑞典英语普及率很高,而且大多说的不错,90%以上的人英语都可以无障碍沟通。当然要想融入当地社会,更便利的生活,瑞典语还是必不可少的。

总结:

正如英国记者Michael Booth的书【The Almost Nearly Perfect People: The Truth About The Nordic Miracle】的标题一样,Nordic不是完美,而是趋近,其实读完整本书你就会发现这是反话,有挖苦的意思。

北欧,也许跟你想象的不一样。

暂时想到这么多,后面如果还有补充,会继续更新在这里。

打个广告:为了生计,鹏叔开始旅行伴游,北欧代购的业务,需要的来找我,关注享受粉丝价哈。同名公众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