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旅行

夜游美术馆看艺术展是种什么体验?

2023-09-12旅行

1.夜游博物馆源起于欧洲,是城市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市民阶层的夜间闲暇增多,可以用于享受公共文化而出现的。

博物馆夜间开放最早始于1989年芬兰赫尔辛基的艺术之夜(Night ofthe Arts),当天赫尔辛基每家画廊、博物馆和书店都营业到午夜;1997年德国柏林市政府发起了「博物馆之夜」(Lange Nacht der Museen)活动,有13座位于柏林的博物馆加入。在「博物馆之夜」当天,参与的博物馆从下午6点开放至次日凌晨2点,市政府相应延长相关地区公共交通的时间提供通勤服务。现在已经发展为一个每年举办两次的文化节日,有近百所博物馆参加,还会同期举办文艺演出和博物馆体验活动。

后来这项活动在欧美发达国家纷纷开展起来,法国在1999年举办了第一个「博物馆之夜」活动,参加博物馆从晚上6点开放到到凌晨1点。在英国,首先夜间开放的是2001年的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同年,荷兰阿姆斯特丹也开展首届博物馆之夜。2004年,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也开展了博物馆之夜活动,2006年美国史密森尼机构也加入进来,2007年这项活动开始在俄罗斯莫斯科开展起来。

自2005年起,欧洲国家的博物馆开始联手组织「欧洲博物馆之夜」(La Nuit européenne desmusées),每年定期举办一次,博物馆夜间开放成为一种国际文化活动。

近年来中国一些博物馆也在尝试夜间开放,但是面临很多的问题,在我看来最大的问题是夜间开放会不会挤占博物馆自身的设备调整和维修时间,夜间开放的成本高昂、带回的社会效益是否合算?以及博物馆工作人员并未能因为博物馆夜间开放加班而拿到加班费等。

2.很高兴受 @知乎人文 邀,在近日参加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夜游活动,参观了「文明的传承:以启山林——百年巨匠艺术大展」。

夜游博物馆和白天最大的不同就是光影条件。从建筑来看,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有一定的自然光采光条件,白天的环境会借用自然光来营造。夜晚的漆黑,让人们能沉浸来下感受单纯来自于博物馆和展厅的光影。这也是目前博物馆「黑盒子」展览的主要原因。

这座浮空岛和展览标题、参展品作者的名言和印章构成的空间环境,是最能凸显「夜游」的。

展览分为三个部分:「民生在勤」「筚路蓝缕」「思则有备」,提炼了中国书画艺术百年来发展的道路,选择的作家、作品也都耳熟能详。

其中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有这么几件展品

(1)关山月的雪景画

关山月是岭南画派名手,广州很难看到雪,为什么他要挑战自己的「软肋」呢?

因为这幅画是画给康宁看的,康宁也是一位著名画家,李苦禅先生的高足,他是辽宁人,自然要以雪景去「雅正」。

不过关山月晚年收徐锦江为关门弟子,徐锦江是牡丹江人,对雪的理解可能比老师更深刻吧。

(2)于右任的书法一联

于右任曾得「先生一支笔,胜过十万毛瑟枪」的评价,搞过教育(复旦公学),办过报纸宣传革命(【民立报】),甚至干过驻陕总司令,在书法上也是承前启后的大家。这一联是写给之屏先生的,我感觉这一联很像是写于上个世纪30年代,那么之屏先生也许是沪上律师吴之屏,也就是陈独秀在上海被蒋介石逮捕审判时的辩护律师之一。

上联「濯足弄沧海」出自李白的【詶崔五郎中 】,下联「举头看星辰」出自韩愈的【送惠师 】,此联必有深意,可惜余力浅学陋,不能考矣。

(3)李可染的【清漓风光图】,这是该画的首次展出。

首先整体的构图就很精彩,两山之间夹这一条漓江,视线会随着漓江上纵贯而行的帆船不断地前进。

然而,视线前进到远处,会发现在右上角依然还有帆船,原来画面中上的山峰挡住了漓江弯曲的地方,把江水「藏」了起来,这种以藏配合深远构图的意蕴,是一种高级的审美。

然后再看江面,李可染在漓江江面用淡墨把山峰在江水中的倒影渲染了出来。这种光影的运用,吸收了西方美术的技法,这很卡拉瓦乔。

然后再看这四座一字纵列的山峰,李可染用墨的浓淡来表示山的远近。然后我们再看山峰的表现,近、中近、中远三座强调体积的存在,所以在山向漓江的一侧用墨勾了边,表示和后面一座山的叠压关系,而最远的一座和其他三座山峰的外侧没有勾边,用和画纸的晕染在表现山峰的朦胧感。

一边清晰、一边朦胧,这是在同一座山上把勾勒和没骨两种国画传统水墨技法同时使用了出来。李可染许是在炫技。

3.也许是夜游的缘故,这次参观从开始到结束,从前来到回家,都显得很安静。从馆舍中踱步出来的时候,回首望去,建筑的灯光在夜色中把博物馆的存在也勾勒了出来。夜是黑色的,也是静谧的,人远离了喧嚣、远离了阳光的照射,这时再沉浸在艺术当中,似乎可以和作者对话,也似乎可以和策展人沟通。其实看完之后,还有一些小的问题和疑惑,希望下次可以和策展人面对面,在夜色中分享对博物馆展览和艺术的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