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旅行

旅游的意义就是为了拍照炫耀吗?

2023-06-30旅行

不是。是感受一个地方的人文精神。我昨天写过,是一个人受到群像的点拨。

就是你去了一个地方,被路上遇到的风土人情教化了,心有感悟,落到行动中。这才是旅游的意义。

比如去了一趟岳阳楼,看一下楼,拍一下照,就有了意义吗。我认为不是的。跨越南北,真切感受到一个人失意而努力,心怀天下。这才是意义所在。把课本中学到的东西和现实结合了,共鸣了,才有知行合一。

我之前第一次去宜宾,去李庄,感触特别深刻。回来我记录了一下当时的感受:

有一次部门的党支部活动选择宜宾,于是我有幸第一次来到了李庄。

宜宾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交汇处,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城」,正儿八经是大江孕育出来的城市。

而宜宾的李庄,距今已有1460年建镇史,是长江边上的千年古镇,依长江繁衍生息,形成了「江导岷山,流通楚泽,峰排桂岭,秀流仙源」的自然景观,有「万里长江第一古镇」之称。

这是一块彻头彻尾被长江孕育滋养的地方。

关于李庄,我最初的认识是从【陈寅恪与傅斯年】,【南渡北归】中得来,里面提到大师们对李庄白肉的痴情。那时候我被岳南笔下的民国风骨所吸引,崇拜那个时代的大师,被他们身上那股为中华民族保留读书种子的意气感动得稀里哗啦。

月下讲【月赋】,廊中听红楼,那些段落现在回想起来,都依然令我无限遐想。当时也被书中的李庄吸引,这里的古镇,这里的民风,这里在战火纷飞中搭建起来的读书天地,那是何等的坚韧雄壮,让我引以为豪。

不知我的记忆有没有发生错乱,似乎,当时电影【无问西东】也曾刻画了这样一个系列,在师生们南渡的过程中,在满天大雨中,瓢泼雨水泼洒着简陋的教室,心怀不满的学生渐渐体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我是在2011年才读到【陈寅恪与傅斯年】以及【南渡北归】这两套书的,时隔九年,才第一次真正踏入这片被描写过的土地。

它跟我想象得有点相同,也有点不同。

这是一个并不算很宽敞的古镇,大名鼎鼎的它,在今天这样花花世界面前,显得有些普通,还有破旧的墙,还有正在修葺的同济大学旧址。这里弥漫着浓浓的酒香,也还有让大师们心心念念的白肉。

当我走进这些残迹的时候,我忽然感受到,它的确是一个很普通的村镇。在过往的历史中间,接待南渡的师生们,只是它简简单单的一环罢了。

我忽然认识到,让这个古镇格外特别的,不是历史事件,而是它身前那无比宽阔的江水——长江。事实上以李庄当年的财力物力空间,并不足以支撑庞大师生在这里安营扎寨。这么多人的花销用度,全都要依靠这个村镇,在战火连天自顾不暇的年代,这需要极大心胸,才能承受得住。但李庄人却没有犹豫接纳了他们,一句「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十六字电报,他们让出祠堂,分出粮食,为逃难的师生,创造了一片净土。

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梁思成夫妇,童第周分别做出他们在建筑学、生物学的重大研究。那天参观李庄,我在心里暗暗回忆书中的细节,我站在长江边上,我此前从未近身接触这样的江水,浩瀚宽阔,它尽管因为涨水过后而变得浑浊,却仍然是如此地平静,徐徐而来,绵绵而去。那种感觉就像是李庄人从容地接待上万的师生,又从容地送他们离去。时代的风浪吹过这里,他们不避艰难,慨然以对,又不恋功劳,深藏功名。我想,也只有在这样的大江面前,才能激荡出这样开阔的胸襟吧。

在参观朱德故居时,我心中的这种认识变得弥深。我看到陈玉珍一家对朱德的支持,那是一种何等心胸呢。陈玉珍是富家小姐,腹有诗书,接受了新文化的熏陶,有自己的立场和傲骨。就是这样一个女子,与朱德只生活了六年,却在这六年中始终给予朱德求学上进的机会,支持他的革命事业,帮他抚养老小。有追求、能奉献、不争、不怨,我觉得这就是长江的精魂养育出来的人啊。

我们常说黄河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但其实有时候可能因为地缘的远近关系,我们一辈子无法看到她们的雄奇壮阔,近距离体会那种波澜、涛声,但是当我们偶尔看到她、听到她,在那些人情事物中窥见她的一丝丝的真容,直击内心的大气感觉在心里炸裂开,让我们关联到很多曾经见之不得的东西,这实在是幸甚至哉。

那一天我在李庄的土地上走了又走,心里面的书一页页的翻,眼中的景色一行行的过。我在静静中,感受到母亲河的伟大,感受到战乱时候家国情怀的厚重。

我总是觉得旅行不是简单的来过、走过,它特别的意义就在于能让我们在山川风月中,与天地古人交融,理解一个时代,理解一群人物。

它也许会构成我们精神里的某种力量,让人纯澈磅礴。

旅行的意义是你在路上遇到的那些人和事,在景物中带给你触动。他们像良师一样,引导你改变自己,磨砺自己。

拍照片只是趣味,人生不缺乏趣味。反求内心才最是适宜。在趣味实现身心的成长,这才是万卷书和万里路的交融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