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小孩冲我喊:「夹波尼,夹波尼!」
我冲非洲小孩喊:「西诺瓦,西诺瓦!」
你知道这个对话,是啥意思吗?
这是我1998年第一次去非洲,走在大街上,遇见当地小孩,无数次重复出现的一个对话场景。
一开始我还无所谓,一次次地给他们纠正。
慢慢地我就有点郁闷,甚至有点生气了——因为有时候我走进大学校园,遇见非洲的大学生;或者走在大街上,遇见当地的成年人,也会上演这个对话。
你知道,非洲有不少国家,历史上都曾是法国多年的殖民地;所以独立之后,有不少非洲国家都会确定两种官方语言——本民族语言和法语。
所以非洲小孩冲我喊的「夹波尼」,其实是法语「日本人」的音译;而我冲非洲小孩喊的「西诺瓦」,其实是法语「中国人」的音译。
这是我第一次去非洲,也是我第一次出国。
结果走在大街上,非洲小孩跟我热情地打招呼时,就会频繁出现这个互喊的对话场景。
我当时去的是北非的阿尔及利亚,是一个世俗化的阿拉伯国家;我被外派到该国首都阿尔及尔,工作了一年。
那时候我还年轻,各种坐不住,所以工作之余就喜欢拎着相机到处转悠。
然后我发现,当地的小孩几乎个个都很喜欢相机。
比如走在大街上,只要你端起相机,想拍摄一栋漂亮的阿拉伯式的老建筑;或者在地中海边上,端起相机想要拍摄落日,这时候但凡身边有当地小孩,那么他们一定会跳到你的镜头前面,十分欢喜地等待你给他们拍上一张照片。
那就拍吧。
结果在大街上拍的时候,他们一边很开心地冲着镜头微笑,一边冲我喊:「夹波尼,夹波尼!」
我就必然会给他们纠正:「西诺瓦,西诺瓦!」
然后他们继续冲着镜头微笑,冲我喊:「西诺瓦,西诺瓦!」
但是下一次换到海边,换了一拨孩子,上述过程会原封不动地重演一遍。
我就有点生气。
单说长相,非洲人分不清我是中、日、韩哪国人,这我能理解。
因为你让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意大利人站在我面前,我也分不清。
我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每次一上来,你们都先入为主,把我当成日本人呢?
那时候我不但年轻,各种坐不住,而且还喜欢跟当地女孩聊天啊!
所以工作之余,我就喜欢去当地的大学校园里转悠,原因有三。
其一,我不会说法语,但会一点英语;大学校园里的大学生,会说英语的多一些。
其二,大学校园里,年轻女孩多。
其三,这一点最重要——既然大学校园里的年轻女孩多,那么漂亮的年轻女孩,自然也多啊!
阿尔及尔商学院距离我们的驻地很近,所以我就经常去商学院溜达。
时间长久了,我不但跟商学院里的三名大学生成为了好友,而且商学院很多女孩都知道门口的咖啡厅里,有一个长头发的中国人,老在里面跟人喝咖啡、聊天。
好吧,有图有真相,这就是当年我的三个当地朋友。
挨着我坐的那个名叫马吉,跟我交流最多,算得上是我最好的当地大学生朋友了。
这三个家伙在咖啡厅第一次跟我搭讪时,马吉扔出来的也是:「夹波尼?」
我气呼呼地回答说:「西诺瓦!」
他们就对我表示抱歉,要请我喝咖啡。
我用英语问:「为什么,你们一上来会把我当成日本人?」
马吉英语也不是特别好,只能用最简单直接的句子来回答:「我们校园里,没有来过中国人,但是来过日本人。」
我摇了摇头,对这个回答不满意:「即便如此,为什么不是问哪国人,而是直接问我是不是日本人呢?」
马吉继续简单直接:「因为我们很少看见穿成你这样的中国人,还拎着相机。」
我丢给他一个问号脸,等他说下文。
马吉说:「我们见过中国人,但大多都是在工地上。」
我就不再继续问下去了。
因为我已经知道了答案。
答案其实很简单。
在二十多年前,中国人到包括阿尔及利亚在内的非洲国家,从事高端业务输出的人并不多,有不少都是从事建筑施工的农民工。
包括我在内,当时也是建筑师,同样是在为当地的工程施工服务。
而那个年代,日本人对非洲国家输出的,是汽车、家电、相机、计算机等等产品。
这两种不同的输出,对应着不同的职业形象,也就是马吉所言的「我们很少看见穿成你这样的中国人,还拎着相机」;以及「我们见过中国人,但大多都是在工地上。」
代入到更宏观的层面,同样能做出准确的解释。
中国的GDP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是在1998年。
而1998年,美国的GDP是中国的9倍,日本的GDP是中国的4倍。
所以在那个年代,如果你去瑞士旅行,走进瑞士的名表店,里面的招牌除了英文就是日文,基本上很少看见中文。
那时候日本游客不但比中国游客多,而且也比中国游客更能花钱。
所以那个时候走进瑞士名表店的中国游客,有的也会被店员首先用日语来打招呼。
这和我1998年在非洲的遭遇,逻辑上如出一辙。
除了当地的孩子和大学生,阿尔及尔街头的成年人,跟我打招呼时,同样会先入为主地喊一句「夹波尼?」
反正我每一次都会纠正:「西诺瓦!」
除了我经常经过的那个休闲广场——经常在那个广场上喝咖啡的当地人,都知道我是个中国人。
因为我冲他们说过无数遍「西诺瓦」。
尤其是我穿着正装,出门去办事的时候,我就更加不想让我这身笔挺的西装,被记在了日本人的账上!
为什么我会我冲他们说过无数遍的「西诺瓦」呢?
因为阿尔及尔当地人的工作效率,以及面对人生的躺平态度,真的很「感人」。
中国人很勤劳,想要发家致富的中国人,更是恨不得把时间掰成两半来用。
而阿拉伯人你是知道的——比如说卡塔尔的富豪这样训斥自己的孩子:「你们都太懒惰了,看看你爹我多么勤劳,每天上班都超过三个小时!」
阿尔及利亚人也是阿拉伯人,貌似时间对他们来说,也不是什么值钱的玩意儿。
反正每次我外出去办事,必然会经过这个休闲广场,也必然会经过一个咖啡屋。
咖啡屋外面,经常会站着好几个当地的闲散人员,他们手里端着一个小玻璃杯,里面是浓度极高的咖啡。
我经过他们身边时,他们会冲我打招呼:「夹波尼?」
我就气呼呼地回一句:「西诺瓦!」
然后等我办完事,或许已经过去好几个小时了,但等我再次走过这个休闲广场,再次经过他们身边时,那几个闲散人员依然在那里喝咖啡,似乎连姿势都没有变过。
我经过他们身边时,他们终于记住了,会冲我打招呼:「西诺瓦!」
我就会微笑着回一句:「西诺瓦!」
但是,赶上不是同一拨人时,以上纠正的过程,会一遍又一遍地复习。
20年后,也就是2018年,我又一次去了非洲,并且还是北非。
这一次我是带着家人,去北非的摩洛哥玩自驾游——摩洛哥是阿尔及利亚的邻国。
摩洛哥也曾是法国的殖民地,所以摩洛哥人也可以说法语。
而在摩洛哥旅行,当地人跟我打招呼,都直接是「西诺瓦」,一次也听不到「夹波尼」了。
原因也很简单。
因为自打摩洛哥对中国游客实施免签证之后,中国游客就成了摩洛哥最大的旅行收入来源。
甚至摩洛哥的马拉喀什老城、菲斯老城,其街头已经出现了忽悠人的小套路,而且是专门针对中国游客的小套路。
这个时候,代入到更宏观的层面,这个现象同样能做出准确的解释。
2018年,中国的GDP是14.72万亿美元,而日本的GDP是4.97万亿美元。
也就是说,20年前的1998年,日本GDP还是中国GDP的4倍;然后日本原地踏步了20年,到2018年,中国GDP已经是日本的3倍了!
所以到了现在,如果你去瑞士旅行,走进瑞士的名表店,会发现里面的招牌除了英文就是中文,基本上已经看不见日文了。
而在澳大利亚,无论是悉尼机场还是墨尔本机场,里面的标导识系统,同样是除了英文就是中文。
所以对日本人来说,这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而对我来说,20年后再去非洲,我就不生气了,因为已没人再把我当成日本人。
这可真让人开心!
我是老非,一个旅行达人,一个背包客。
关注我,咱们线上一起玩。
科索沃的旅行见闻:
来个有意思的拼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