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旅行

浙江省博物馆应该如何游览?

2022-06-01旅行

浙江省博物馆现有两个馆区,一个是新建的之江馆,一个是西湖的孤山馆。两个馆都免费、免预约,不过相隔比较远,公交要一个半小时车程。

之江馆所在的之江文化中心

之江馆很大,陈列了浙江省博绝大多数藏品,包括10大镇馆之宝中的9件,设施新,有完整的通史展。如果想要了解浙江历史,以观看展品为主,推荐之江馆。不过之江馆位置比较偏,离杭州大多数景点都比较远。

孤山馆主楼

孤山馆展出内容不多,设施较老,清代为保存【四库全书】修建的文澜阁,就在孤山馆内。如果想要感受人文气息,可以在游西湖的同时看下孤山馆,著名的西冷印社离这很近。

概说

浙江省博物馆是第一批8座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藏有文物约10万件,其中珍贵文物36209件,禁止出国文物5件(属于史前时代),藏品以浙江本地新石器时代、越国、吴越国文物,以及越窑、龙泉瓷、古琴、漆器等见长。

浙江省博始建于1929年,西湖里的孤山馆是老馆。2009年,省博新建武林馆,对外开放十多年后,在2023年被更新的之江馆取而代之。之江馆位于之江文化中心,比邻浙江图书馆、浙江文学馆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四个馆皆为方形造型,灰色外墙,其上开有错落小窗,风格统一。

孤山馆

孤山馆位于西湖孤山南麓,占地面积20400平米,自然和人文景观得天独厚。包括主楼、西湖美术馆、文澜阁等部分,单体建筑通过长廊相连,是不可多得的园林式博物馆。不过毕竟是上了年头的老馆,设施、灯光都无法和新馆相比,加上西湖游客众多,许多展柜也难以避免的留下了游客的手印。

常设展

孤山馆以及馆区内的西湖美术馆设有5个常设展,分散在不同建筑之中。

文澜遗泽——文澜阁与【四库全书】

湖对面看文澜阁

文澜阁位于孤山馆西部,是珍藏【四库全书】的清代七大皇家藏书楼之一,也是江南现存唯一的一座皇家藏书楼。所在地原为康熙行宫,乾隆年间改扩建为藏书阁,这里也是浙江省博前身浙江省西湖博物馆的旧址所在。

文澜阁的院子

经过修缮,文澜阁大致保留了原有的建筑格局和历史风貌,目前主要通过专题陈列和原状性展示,展现文澜阁的历史以及清代藏书楼的历史风貌。

文澜阁碑
太乙分青室

1911年,文澜阁所藏【四库全书】由浙江图书馆接手,如今的文澜阁藏品不多,主要以历史建筑为主,偏重感受。

瑞象重明——雷峰塔文物陈列

主楼西北侧是雷峰塔出土文物的专题陈列。雷峰塔原是吴越国王钱俶为供奉「佛螺髻发」而耗巨资兴建的佛塔。吴越国崇敬佛教,有东南佛国之称,这座塔也和西湖风景,乃至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见证了千年来的爱恨情仇。

雷峰塔地宫原大模型

雷峰塔塔基、底层塔身保存完好,为吴越国后期典型的套筒式回廊结构。雷峰塔地宫是目前唯一科学发掘的五代时期佛塔地宫,出土器物体现了吴越国手工业的水平,为研究五代佛塔形制、地宫构造,了解吴越国历史、佛教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雷峰塔初名皇妃塔,这块五代石刻皇妃图残碑,刻有雷峰塔刚完工时的外形。

五代刻本【宝箧印经】,这是反映五代时期吴越国雕版印刷技术的杰作。

唐五代石菩萨头像,面部丰满,带有唐代贵妇神韵。

五代鎏金银阿育王塔,省博十大镇馆之宝之一。阿育王塔模仿明州(今宁波)阿育王寺释迦真身舍利塔制作,原本应藏在塔身天宫中。吴越国举国崇佛,阿育王塔外侧描绘佛经故事画面。

五代鹦鹉纹鎏金银腰带,一套13件,扣身反面浅刻「弟子陈承裕敬舍身上要带入宝塔内」,表明这是施主进献给佛祖的东西。

唐五代鎏金铜释迦牟尼佛说法像,静谧的佛、张扬的龙、升腾的烈焰,三者精妙组合成为一件艺术佳作。

漆器艺术馆

位于馆区东部,浙江省博2012年接受了曹其镛夫妇捐赠的168件古代漆器,成为漆器收藏的重镇。加上省博原先收藏的漆器,于2014年开设了单独的漆器艺术馆,展示从宋元以来的漆器。

北宋黑漆斗笠盏,这是展厅中年代较早的藏品。

北宋檀木识文描金经函,出土于瑞安慧光塔。采用识文描金工艺描绘花草、迦陵频伽(妙音鸟)、乐器等,并以漆灰堆塑佛像、神兽、花鸟等。

元代剔红花鸟纹盒。双层雕刻的雕漆非常少见,多见于元明早期,这是少数存世实物之一。

明代黑漆嵌螺钿人物故事纹葵形盘。

黄宾虹艺术馆

位于馆区东部,黄宾虹出生于金华的徽商家庭,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山水画家之一。黄宾虹晚年在杭州的国立艺专(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任教,艺术馆面积不大,介绍了黄宾虹的生平,并陈列了一些黄宾虹的书画作品。

黄宾虹水墨山水轴,1953年。黄宾虹经历多年游历探索,摸索出了「五笔七墨法」,他的作品以独特的笔法和墨法著称(通常来说,画面都比较黑)。

黄宾虹浅绛山水轴。

常书鸿美术馆

黄宾虹艺术馆之南是常书鸿美术馆。常书鸿生于杭州,青年时赴法留学,回国后被敦煌艺术震撼,将大半生岁月奉献于敦煌石窟的保护和研究,并创立了敦煌艺术研究所(今敦煌研究院)。他死后,家属将200多件画作捐赠给故乡杭州,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常书鸿美术馆。

G夫人肖像,这是常书鸿当年在法国留学时创作的作品,赢得了毕业作品的金奖。

常书鸿全家的画像,创作于1933年。

敦煌九层楼,描绘了重建莫高窟96窟窟檐的场景,96窟也是敦煌石窟中最大的洞窟。

临时展

孤山馆的临时展一般在主楼以及附近的精品馆展出。我来的时候有两个展,一个是匠心神工——浙江省近现代工艺美术精品展,一个是现代龙泉瓷器艺术家的特展。时间有限,没有细看,贴些图。

清末民初黄杨木雕六子戏弥勒。

现代龙泉剑。

现代龙泉瓷艺术品。

之江馆

之江馆建筑面积约10万平米,体量在全国各地省博中排名前列,全看一遍一天逛不完。馆中常设通史展序列完整、内容丰富,看得出浓浓的地域自豪感,几个专题馆也特色鲜明,展板内容都很详细。不足之处在于,新馆面积很大,摆出来的文物不少,但有些重复,代表性不够强。作为中国古代的书画重镇,西泠印社所在地,常设展书画作品大多为复制件,也有些遗憾。另外浙江省博许多重量级文物属于上古时代,可能许多观众不容易欣赏到其价值。

常设展-浙江一万年通史展

位于1楼和2楼,包括3个展厅,7个单元。通过2000多件文物,系统介绍了从上山文化到共产党建立的一万年浙江文明史,以及每个时代的文化、科技成就,其中史前部分介绍尤为详细,在我去过的省博里算是头一档,不过灯光总体有点暗。

文明圣地

浙江是上古中华文明满天星斗中的璀璨一星,早在百万年前,史前人类就来到了浙江,我们的故事从这里开始。

在文明初始篇章,浙江省博特意复刻了两枚古人类的脚印,距今约有四五万年历史。

文明起源与农业发展密不可分。我国南方是稻作文化区,也是驯化水稻的发源地。之前在湖南省博见到了道县玉蟾岩出土的稻谷,距今约1.4万年,已经有了栽培稻的部分特征。距今约1.1万年,浙江浦江县一带兴起了上山文化,其中出土了世界最早的栽培稻,水稻栽培变得更加普遍。

当时人们已经开始收割水稻,并用石磨盘、磨棒进行加工。

上山文化出土的水稻很多,甚至许多陶片中都掺杂了稻壳、稻叶。

上山先民烧制了目前所知世界最古老的彩陶。彩陶分乳白彩与红彩两种,纹饰有太阳纹、卦符纹、点彩、折齿纹等,是先民精神世界的体现。

有了水稻,有了储物的陶器,就可以酿制美酒,上山遗址发现了世界最早酿制曲酒的证据。随着农业发展,人类定居下来,形成村落,在上山遗址发现了红烧土广场和器物坑,都可能和宴饮、祭祀仪式有关。

上山文化之后,钱塘江流域兴起了跨湖桥文化,它由上山文化发展而来,同时和长江、淮河流域的彭头山文化、贾湖文化有所交流。跨湖桥文化因萧山跨湖桥遗址而得名,在遗址中还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

井头山遗址贝丘剖面。距今约8000年,和跨湖桥文化同时,浙江余姚的井头山遗址发现了我国沿海目前所知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井头山遗址具有鲜明海洋文化特色,也是研究浙江沿海地理变迁的重要遗存。

井头山遗址之后,宁绍地区又兴起了河姆渡文化,其影响东到舟山,南到台州,是我国史前稻作文化的重要代表。当时的人们已经用骨、木制作的耜耕种,农业生产更高效。

河姆渡先民住在干栏式木屋中,可以隔绝地面潮气,防止蛇虫侵扰。如今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以及东南亚一带,干栏式建筑依然很常见。

从出土建筑构件可以看到,当时的人们已经明白了榫卯的原理。

河姆渡陶器的装饰更加复杂,这件猪纹陶钵可说是河姆渡陶器的代表。器物表面打磨光滑,以简练流畅的线条,刻画了一正一反的两头猪的形象。猪腹部装饰草叶纹和重圈纹,两头猪身上图案略有不同。

类似的动物图案装饰,在许多河姆渡遗物中都可以看到。

这件看起来不起眼,甚至有点粗糙的木器,是195件禁止出国文物之一。这是河姆渡先民用整段圆木制作的漆木碗,是我国发现最古老的漆器之一。出土时表面尚有些光泽,可惜漆面多已剥落。

陶灶和陶釜,煮饭两件套。可不要小看这件陶灶,这是禁止出国文物,我国古代发现的最古老陶灶之一的河姆渡陶灶的……复制品。

双鸟纹象牙蝶形器,也是禁止出国文物,省博十大镇馆之宝之一。河姆渡文化出土了象牙、木、石三种质地的蝶形器,象牙蝶形器正中刻有重圈纹,外面环绕火焰,两侧雕刻昂首对视的两只鸟,周边还有弧线、点线等装饰。关于图案的意义,有双鸟朝阳、双鸟昇日等推测。

距今7000-6000年,太湖流域兴起了马家浜文化,这是环太湖流域已知年代最早的考古学文化。既与河姆渡文化关系密切,也受到江淮古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南北融合的特征。

马家浜文化之后发展为崧泽文化,崧泽遗址在上海青浦,浙江省博用了一个展柜,展示浙江境内的崧泽文化遗物。

继崧泽文化后是良渚文化,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也是通史展的重头戏。在观看遗物之前,新馆用了一个大厅,综合介绍良渚文化的分布、聚落和社会等级。还有一个大沙盘,还原了良渚遗址的地形和城市规划。

玉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良渚文化出土了大量玉器,展现了先民对精致生活的追求,也反映了古人的等级观念和精神世界。上图是良渚反山12号墓的还原,随墓主人下葬的有大量玉器,表明了墓主人尊贵的地位,展厅中大部分玉器都来自这里。

玉琮内圆外方,是古人祭神的礼器。反山12号墓出土了一件重达6500克的大玉琮,刻有繁复精美的纹饰,被誉为玉琮王,也是禁止出国文物,省博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许多良渚玉器表面都刻有造型独特的神人兽面纹,这件玉权杖瑁上也通体装饰神人兽面纹等纹饰。线条非常细,难以想象古人是如何在坚硬的玉石上加工纹饰的。

玉钺和玉钺瑁、玉钺镦,也来自反山12号墓。玉钺是禁止出国文物,表面刻有完整的神人兽面纹和鸟纹,在良渚玉钺中独一无二,因此被誉为钺王。

玉柱形器,刻有2种,12幅不同的神兽纹样,一种是神人骑神兽的图案,一种是单独的神兽纹。两种图案交错分布,纹样刻画复杂,非常罕见。

石钻芯、玉钺、玉梳背和玉三叉形器。

良渚遗存中发现了一千多个刻画符号,既有图画性质的,也有表意、指示性质的,具体含义至今不明。

目前发现最大的良渚玉璧,正反面刻有特殊符号,以小灯照射进行强调。

良渚文化以玉著称,展厅设置了互动展台,介绍先民制作玉器的过程。

江浙繁荣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在良渚文化衰落后戛然而止。展厅里用简略的篇幅,介绍了良渚之后的钱山漾、好川和广富林文化,最后的广富林文化得名于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

最后是总结,这张图展示了世界四大古文明——古埃及、苏美尔、哈拉帕和良渚文明,和大家熟悉的四大文明古国同中有异。地图也涵盖了中北美洲,却没有标出当地原生的奥梅克文明,不知何故(其实地图外还有秘鲁的小北文明,也算原生文明)。

古越春秋

商周时期,我国东南方先民形成被称为百越的族群,其中住在浙江的,主要是勤于耕战,善操舟楫的於越。他们是百越中文明水平最高的一支,日后建立了强大的越国,让浙江有了越这个代称。

展厅里首先吸引到我的是春秋时期的青铜鸠杖,出土于绍兴。鸠杖顾名思义就是顶端装饰有斑鸠的杖,是身份的象征,古代也有将鸠杖赐予年长者的习俗。这是春秋时期浙江出土最大,纹饰最精美的一件鸠杖,充分体现了越人的文化传统。

古越人以鸟和蛇为图腾,鸠杖头上的斑鸠,就是越国鸟图腾的实证。杖镦(底部)铸有跪坐人物形象,断发文身,一如古籍中对越人习俗的记载。看起来甚至有点像蔡徐坤的中分发型(据说他父亲是温州商人),不过后面扎成了椎髻。

回到时间序列。相当于中原夏商时期,浙江西南、福建北部兴起了肩头弄文化,此后环太湖的上海、苏南以及浙东地区兴起了马桥文化。马桥文化可能传承于肩头弄文化,同时受到中原影响,已经开始兴建城池,制造青铜器、印纹硬陶、原始瓷等。

传说夏王少康担心大禹宗庙无人祭祀,将庶子无余分封到越地,至今绍兴禹陵村还有数百与夏王同样姓姒的后人。后来过了近千年,无余后人允常称王,越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不过,古越人并不说汉语,所以在今天的我们看来,越王的名字可能都很怪,其实这是上古时的音译。

越国远离中原,文字记载较少。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学者陆续在绍兴、湖州、杭州、金华等地发现越国贵族墓葬,为研究越国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物证。博物馆通过复原模型和展板对越国墓葬进行了详细介绍,上图是绍兴印山越王陵的复原。这座大墓墓室坑口长达46米,但很久以前就被盗,仅存少量遗物。

印山越王陵出土玉镇。

春秋时期印纹硬陶罐,出土于绍兴。夏商时期,於越先民发展了高温烧制印纹硬陶的技艺,陶器表面多样的纹饰既有装饰作用,也可加强陶胎强度。

在印纹硬陶基础上,距今约3000年前,於越先民率先烧制出原始瓷器(有争议),在越国贵族墓葬中频频出土。这几件原始瓷器都制作于西周时期。

原始瓷烧制温度高,吸水性弱,已具备瓷器的基本特征。早期的原始瓷,如这件战国瓷提梁盉,在造型和纹饰上,都和同时期青铜器类似。

战国原始瓷器座。通史展用了较大篇幅介绍原始瓷,江浙地区缺铜矿,出土青铜兵器较多,而礼器较少,很多青铜礼器的功能被原始瓷代替,这也促进了浙江原始瓷技术的发展。

春秋中晚期,晋楚争霸的余波延伸至江浙地区,晋国联吴制楚,楚国扶越抗吴,最终以越王勾践灭吴告终,越国成为春秋最后的霸主。吴越地区以善于铸剑闻名,这把越王者旨於睗剑是越王勾践儿子的佩剑,装饰精美,保存较好,是省博十大镇馆之宝之一,也是当年评选时人气最高的一件。

造型别致的春秋伎乐铜屋模型,出土于绍兴狮子山306号墓,是罕见的先秦青铜房屋模型。屋里跪坐着6位束发裸体的乐伎,正在吹拉弹唱,既有趣,又极具研究价值,是省博十大镇馆之宝之一。出土铜屋的墓葬部分随葬品带有明显的徐国风格,部分还有和徐国有关的铭文,因此学界有人认为这座墓葬属于徐国墓葬。

同样来自狮子山306号墓的青铜器座,几个文身裸体小人驮起这件装饰着鸟纹的底座。徐国是东夷国家,位于今天的徐州一带。东夷人和百越人一样,都崇拜鸟(有学者认为东夷和百越是近亲)。西周时期,徐偃王起兵反周失败。春秋时期,吴国灭徐,徐国人随后南下迁徙到浙江一带。

狮子山306号墓出土青铜提梁盉,和前面的原始瓷盉造型有点类似。

虽然浙江出土的青铜礼器不是特别多,但生产工具却不少,省博用一个专柜展示了大量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生产工具,包括青铜书刀、镰刀、铲子等。

春秋弦纹鼎,属于越式鼎,是古代东南百越族群的炊具。一般造型比较朴素,足部较细且往外撇。

西周青铜铙,纹饰带有南方地区特色。

浙江出土战国玉器。

楚越两国交往密切,战国中晚期,越王无疆伐楚失败,之后越国被楚国所灭,大量越人向浙南闽北山地迁徙。在楚国统治下,浙江地区也出土了金币郢爱等楚国风格器物。

三吴都会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浙江被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下。从秦汉到隋唐,浙江人口逐渐增长,发展程度逐步提升,也有许多北人南迁定居繁衍。

秦始皇为祭奠大禹,在会稽刻石记功。铭文由丞相李斯手书,与泰山、峄山、琅琊刻石并称「秦四山刻石」。会稽刻石原石在唐代以前已经遗失,现存以元代重刻本为基础在清代复刻碑文。

勾践灭吴后封赏众人,在浙江东南部建立东瓯国,越国灭亡后,又有一些越人在福建建立闽越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平定百越,削去东瓯、闽越统治者王号,秦亡后,两国复国,并被汉高祖刘邦封王。汉武帝时期,东瓯、闽越相继被并入会稽郡,帝国权力正式进入浙江东南、福建一带。这件出土于温岭的陶匏壶,应是东瓯遗物。

西汉铜行灯及底座,制作于西汉甘露二年(前52年),是汉帝国统治的物证。会稽郡原本很大,东汉中叶,随着江浙地区发展,以钱塘江为界将会稽郡北部划为吴郡,以吴县(今苏州)为治所,南部是以山阴(今绍兴)为治所的会稽郡,开创了延续数百年的浙西、浙东分郡而治的局面。

西晋越窑青瓷俑。六朝时期,中原战乱,高门士族南迁,江浙地区经济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

西晋元康元年(291年),越窑青瓷「会稽上虞」碑铭堆塑罐。魏晋时反对厚葬,禁止树立墓碑,作为替代,人们就开始制作堆塑罐。堆塑罐多产自浙江,当时明器已经商品化,有产品宣传作用。

唐代安吉出土金山县印。隋文帝平陈后,浙江重归中央王朝统治。经过隋唐两代调整,唐乾元元年(758年),以钱塘江为界,分设浙江西道和浙江东道,开始有了浙江这个地名。

展厅最后介绍汉唐浙江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和手工业,陈列了许多越窑、瓯窑、德清窑瓷器。这件东汉越窑黑釉熊灯,出土于上虞,看起来比较特别。

唐代戚鲁越窑青瓷墓志罐。

东汉时期,会稽郡成为全国铜镜制造业中心之一,会稽镜的题材、纹饰、制作技法独具特色,输出至长江流域及华北各地,甚至传播到日本,推动了日本铜镜技术的发展。

六朝时期,浙江文化兴盛,书法、山水诗十分繁荣,许多名人,如王羲之等都在浙江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这是定武兰亭刻石拓本,由欧阳询临摹并刻石,刻石现藏于浙江省博。

南朝仙人骑龙、骑虎画像砖,出土于余杭,体现了六朝时期浙江道教信仰的繁盛。

南朝鎏金铜菩萨立像,出土于金华万佛塔地宫,见证了六朝浙江的佛教信仰。

吴越胜览

唐代之后,中国进入了动荡的五代十国时期。所幸浙江处于吴越国统治之下,奉行保境安民政策,在乱世中独享太平,经济文化大为发展,崇佛氛围浓厚。浙江省博在一万年通史展里,为这不到100年的岁月单独开了个展区,看得出来对这段历史的重视。

钱镠、钱弘俶批牍合卷,由象山钱氏后人捐赠,留有两代钱王墨迹,是研究吴越国佛教制度的重要史料,这里陈列的是复制品。

晚唐定窑白瓷海棠杯、执壶,出土于临安吴越王钱镠父亲钱宽的墓葬。墓中出土了大量官款定窑白瓷,应是朝廷赏赐钱氏之物。

越窑秘色瓷龙纹婴,出土于五代钱元瓘墓。出土时龙鳞上残存三片金箔,印证了文献中金银陶器和金棱秘色瓷器的记载。

几件钱元瓘墓出土的越窑秘色瓷器,可搭配使用。

吴越国银简,出土于西湖。吴越国继承唐代传统,每年举行道教特有的投龙仪式,在水中投掷金龙银简,全国现存大部分投龙简,都在浙江省博。

搭配使用的鎏金银龙。

产自日本的铜钱,吴越国航海技术发达,与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五代各国交流密切。

贴金彩绘石雕经函,出土于东阳中兴寺塔。四壁以连环画形式描绘了僧人取经故事,函内原存墨书【妙法莲花经】七卷。

吴越国在西湖周围开凿了一些石窟,展厅里也复刻了一些。

风雅两宋

五代结束,吴越国纳土归宋,使江南免受战火袭扰。两宋时期,浙江富庶繁荣,成为国家财赋重地,南宋时期,临安更是成为都城所在。

出土于杭州的兽面纹铜尊,造型和商周时期类似,但其实是宋朝产品,可能是朝廷的祭孔礼器。宋代推崇复古,朝廷制造了一批复古祭祀礼器。

最近几十年,杭州发现了许多南宋临安的考古遗存。这件绍兴年间的衔环铜虎上有修内司铭文。修内司是掌管宫殿、太庙修缮和御用瓷器、铜器制作的机构,表明这应该是御用之物。

北宋末年,浙江发生了声势浩大的方腊起义。起义军于宣和二年攻占歙州,次年朝廷夺回歙州,改名徽州。徽州知州烧砖补墙,砖上铭文记载有方腊起义相关内容,是研究方腊起义的珍贵资料。

北宋末年,金军灭宋南侵,兵锋直抵浙江。这件透雕练鹊衔蜻蜓纹玉巾环,是金国男子头巾的配饰,但出土于杭州。

历史之后照例是经济、文化成就。这件南宋拉绒棉毯,由木棉纱制成,是迄今发现最早、最完整的棉毯。上面点缀81枚铜钱,表示墓主人去世的年龄。

宋代温州是全国漆器制造业中心,温州漆器上常写有年份、制造地点、作坊名称、工人姓名及表示质量坚固的「上牢」铭文,临安城内也有温州漆器的专卖店。这件檀木识文描金舍利函,四面以工笔描金绘制出四幅看似独立,但相互关联的画面,出土于瑞安慧光塔。

与此同时,湖州铜镜也畅销全国,成为宋代铜镜的代表。湖州铜镜造型多样,既有官营作坊铸造的,也有民间商铺铸造的。

团鸾红罗双面绣经襆,也出自瑞安慧光塔,施主当年用它包裹法华经舍入佛塔。两宋时期,浙江丝织品产量居全国首位,种类多样,技术高超,成为全国丝绸产业中心。

北宋的【营造法式】借鉴了江南建筑经验,浙江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宁波保国寺建造于1013年,构造和制度与【营造法式】记载一致,博物馆里放了个微缩模型。

宋代浙江佛教依旧兴盛。这件北宋泥塑彩绘观音立像,出土于温州白象塔,雕像体态优美,细节刻画到位,是宋代彩塑艺术的精品,也是省博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宋代统治者大多推崇道教,延续了道教的投龙祈福仪式。省博藏有宋真宗、英宗、哲宗的玉简和金龙,见证了这段历史。

两宋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包括苏轼、欧阳修、沈括、朱熹在内的许多文化名人都曾驻足浙江,南宋更是在临安设立画院。不过古代书画比较难保存,通史展陈列的宋代书画,都是复制品。

繁盛江南

元明清时期,浙江成为独立行政区域,经济文化继续繁荣,同时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元代首创行省制度,设立江浙行省,治所在杭州。蒙古人的统治比较粗放,这个大江浙省包括浙江、福建以及今天江苏、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区。上面是元代的铜权,刻有汉字、八思巴文等文字,体现了元代多民族的格局。

八思巴文官印,八思巴文是元代统治者请国师八思巴创造的文字。本来希望用它来拼写帝国境内各种语言,不过元代灭亡后就没人使用了。

于谦画像和书法的复制品。明代建立后,改浙江行省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范围已经和今日的浙江类似。明代浙江孕育了很多名臣,西湖三杰之一的于谦就是其中之一。

明代灭亡后,南方宗室藩王相继建立了一系列政权,浙江的鲁王政权就是其中之一,西湖三杰之一的张煌言就曾任职于鲁王朝廷。上图是鲁王政权的官印。

清代在地方上实行省的建制,浙江省就是其中之一。这是清高宗,也就是乾隆帝赐陈世倌的敕命,这位陈世倌也是野史传说的乾隆生父。

乾隆朝军机大臣董诰绘制的西湖十景画册。董诰是杭州人,既是重臣,也是书画名家。

之后照例是经济文化板块。明清在丝织业发达的浙江各地设立织染机构。这是清代杭州织造的各种布料,由故宫博物院移交。

明代临海王士琦墓出土獬豸纹金带板。王士琦是明代名将,招降过杨应龙,也到朝鲜打过倭寇。

王士琦墓出土的各种金器、金镶玉、金镶宝石珠宝。

清代全国有十分之一的税银和四分之一的粮食征集于浙江省,尤以杭嘉湖三府征收最多。这是清同治三年用来登记土地的鱼鳞册。

唐宋以来,浙江地区商贸发达,产自浙江的湖丝成为广受欢迎的出口商品,换来了全球各地的大量白银,推动了白银货币化。

明清时期,浙江出现了大量书院和藏书楼,文教事业非常发达,博物馆用了一面墙介绍浙江的书院和藏书楼。

著名的西泠印社在浙江,展厅因此陈列了一些文人印章。

元明清时期,浙江名人辈出。这是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的鸥波残字册,由收藏家钱镜塘捐赠,难得不是复制品。

明代朱舜水书法【格外机】,朱舜水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明亡之后东渡日本。

明清时期,浙江诞生了王阳明、黄宗羲、全祖望、万斯同等著名学者,博物馆里陈列了一些他们的著作。

旧邦新命

19世纪中叶,中国面临千年未有大变局。东南沿海的浙江受到列强觊觎,从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诞生,浙江人民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

鸦片战争时,浙江沿海受到英军攻击,这是英国的F700铁炮。

清军守备的头盔和铠甲。

秋瑾【精卫石】弹词手稿,清末民初,浙江诞生了章炳麟、秋瑾等思想先锋以及革命志士。

1921年,之前在上海开会的中共一大代表转移到嘉兴南湖红船上,完成了这次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浙江一万年通史展到此为止。

常设展-专题陈列

看完浙江一万年,如果想深入了解浙江文化的各个方面,可以继续参观几个专题陈列。虽然和通史展有些重复,不过也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和视角。浙博在展出上的慷慨,和建筑面积略显不足,通史展意犹未尽的安徽省博形成了鲜明对比。

江南秘色——浙江古代青瓷陈列

位于3楼,浙江是青瓷的故乡,从汉代到宋代,浙江以本地的越窑和龙泉窑青瓷闻名,一度引领了制瓷业的风尚。

一进展厅,马上见到一面字云墙,展示了浙江的各处窑址,并以瓷器碎片点缀。

之后是浙江地区陶瓷发展的通史介绍,从商代时期的印纹硬陶开始。因为是专题展厅,因此比通史展里的介绍更详细,成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浙江先民制作了与青铜礼器对应的原始瓷礼器,展柜通过实物对照的形式,展现了两种不同材质,但造型类似的礼器。

近几年来,很多博物馆尝试拓展文物的展现形式,瓷器展厅设置了可触摸的印纹硬陶、原始瓷和成熟青瓷片,可以上手感受瓷器制造技术的发展。

东汉中晚期,曹娥江畔的浙江先民烧制出成熟青瓷,宣告瓷器时代的到来。从东汉到唐宋,产自浙江的越窑青瓷成为朝廷用瓷的主要来源,并大量对外出口。这件东汉越窑青瓷双系罐,是学界公认的成熟青瓷的代表作。

东汉越窑黒釉人物龙虎瓶,采用堆塑方式装饰。

六朝时期,越窑青瓷的装饰更加繁复,出现了大量动物形象的青瓷器,体现了社会对万物皆有灵的认同。

堆塑罐再次出现,罐子上的堆塑装饰复杂生动,仿佛将世间生活搬到了瓷罐之上。

东晋越窑青瓷羊形器。古时羊与祥同音,流行制作羊形器,象征吉祥。羊头上穿有圆孔,可以插香烛。

五代越窑青瓷摩羯形酒船。唐宋时期,越窑除生产民用瓷器外,也生产御用贡瓷,其中有一类高质量的瓷器,被称为秘色瓷。秘色瓷过去比较神秘,后来法门寺地宫出土了晚唐秘色瓷,人们也在浙江发现了烧制秘色瓷的窑址。

北宋灭亡,宋庭南迁后,北宋官窑与汝窑随之消亡。当时传统越窑已经衰落,南宋朝廷在浙江一些条件较好的地方烧制御用瓷器,形成南宋官窑。展厅里展出了一展柜的南宋官窑,不过保存情况都不大好。

著名的哥窑也诞生于宋元时期,可能是在龙泉一带烧制的。虽然哥窑被列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但传世很多哥窑瓷器,比如上图这件就是元代烧制的。

几件南宋龙泉窑瓷器,是我喜欢的釉色。宋元时期,浙江南部的龙泉窑兴起,融合南北制瓷工艺精华,将青瓷工艺推向高峰,深受皇室推崇。龙泉窑装饰技法受到北方耀州窑、定窑影响,釉色一般比较青绿,被称为翠青釉瓷。

南宋龙泉窑青瓷三联大吉瓶,像两个人牵着一个醉汉。

元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造型奇特小巧的瓷器,将文化用品塑造为一叶扁舟,釉质细腻,是元代龙泉窑的精品,也是省博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元代龙泉窑露胎布袋和尚像。露胎是龙泉窑的装饰技法,器物表面部分施釉,部分裸露胎体,由于龙泉窑胎体含有一定比例紫金土,烧制后呈现出朱砂色或红褐色,与翠绿的釉色形成鲜明对比,极具特色。

早在西晋时期,越窑青瓷就大量出口,朝鲜半岛更是引进越窑生产技术,烧制出高丽青瓷,在宋元时颇受欢迎。宋元时期,龙泉青瓷也大量出口,中国各地,乃至国外的日本、东南亚、中东等地都开始仿制龙泉青瓷,龙泉青瓷的碎片遍布世界各地。

明代龙泉窑青瓷缠枝花卉纹大罐。明代初年,龙泉窑和景德镇窑共同承担宫廷用瓷的烧制,直到明成化、弘治年间,龙泉窑停止为宫廷烧制瓷器,海外贸易也随着海禁政策被迫中断,此后龙泉窑逐渐衰落下来。

除了龙泉窑、越窑外,浙江各地还有不少风格各异的窑口。上图是南朝德清窑黒釉鸡首壶,德清窑的烧制从东汉到隋唐,延续近千年,以黒釉闻名,但出土标本还是以青瓷为主。

北宋婺州窑青瓷堆塑罐。婺州窑烧制于金华、衢州一带,早在商周时期就生产原始瓷,两晋时期这里发展出化妆土技术,大大改善了产品外观。婺州窑的堆塑装饰工艺特别突出。

南朝瓯窑青瓷双复系莲瓣纹罂。瓯窑烧制于温州永嘉、乐清一代,从东汉烧制到元代,以青瓷为主,也大量出口。

向东是大海——浙江海洋文化陈列

位于3楼,浙江濒临东海,是全国岛屿最多的省份。总有人说中华文化缺少海洋文化基因,但对于靠海吃海的浙江沿海先民而言,海洋是浙江文化形成中的重要因素。

展厅从浙江的海陆环境以及八千多年前的余姚井头山遗址开始,和通史展内容多少有些重复,不过更详细。

之后是出土了世界最早的独木舟的跨湖桥遗址,当然独木舟是复制品。

猛然发现一张地图,展示了南岛人的大迁徙。南岛人通过独木舟和分体木舟等工具,从中国南方迁徙到复活节岛到马达加斯加的广大地区,可谓史前时代的人类开拓史诗。南岛先民制作的绳纹陶、石锛等和浙江史前出土器物类似,表明浙东可能是南岛人的重要起源地。

之后来到河姆渡文化,展柜里陈列了河姆渡时期的木鱼和木浆,都是距今5300-7000年的老东西,竟然保存得那么好,而且不是复制品。

时间来到西汉,有一件有意思的小铜鼓,出土于安吉,藏于安吉县博物馆。铜鼓的风格和越南东山文化铜鼓相似(我国西南也有类似铜鼓),越南北部和浙江都是沿海地区,据推测,墓主人可能到过交趾(越南北部),把铜鼓带了回来。

介绍完历史,就是对靠海吃海的捕鱼、晒盐、造船等产业,以及沿海水利工程的介绍。这部分复制品比较多。

之后是对浙江海港、对外贸易和对外交流的介绍,实物展品以贸易瓷为主,多少和通史展以及瓷器展厅有些重复,高丽青瓷又出现了。

浙江与日本、朝鲜半岛的海上交流比较密切,这件日本安土桃山时代的「乾」字梅花镜是中日交往的见证。展厅里对浙江与日本和朝鲜交流的介绍不少,后面又有画僧雪舟、阳明心学东传、朱舜水东渡以及朝鲜文人崔溥的故事。

如果是原件就好了

五代吴越国水月观音像,原件为金铜造像,现藏于国博,在通史展也有展板提到。隋末唐初,高僧智顗在浙江天台山创立天台宗,唐代鉴真将天台宗经典传到日本,此后,不断有日本僧侣渡海寻访浙江的名山圣境,浙江的佛教文化和艺术也随之往外传播。

交流是相互的,这件蓝色磨刻花高颈玻璃舍利瓶,出土于瑞安慧光寺,是典型伊斯兰风格玻璃器。

宋·韵

位于3楼,南宋时期,朝廷落户杭州,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有全国性政权将都城长期设在浙江(虽然这个全国性多少有点含金量不足)。这段历史给浙江带来了繁荣的经济和文化,也让后人对这份宋韵怀念不已。

宋·韵展厅比较有意思的是用了宋词词牌名来划分展区,甚至小单元用的也是诗词名句。第一部分定风波,介绍宋代的文教事业,思想发展。

发现了一只可爱的越窑青瓷三足蟾蜍砚滴,出土于慈溪,藏于慈溪博物馆。

南宋官员金鱼袋上的「饰鱼」,藏于兰溪市博物馆。

之后是满江红,讲士大夫的精神世界。文人不开文房四宝,这件水晶笔架出土于衢州史绳祖墓,藏于衢州市博物馆。

岳飞手书吊古战场碑拓本册,册子本身也是清代文物。除了岳飞,这里还有韩世忠的题字拓本。

之后是对文人生活趣味的介绍,主要以瓷器等器物为载体。这件缠枝牡丹纹青白瓷熏炉,出土于长兴宋墓,藏于长兴县博物馆。

下一单元望海潮,介绍宋代平民生活。宋代商品经济大发展,平民生活也非常热闹。展厅里以宋画为素材,制作了一些介绍宋代平民活动(比如蹴鞠)的装置。

宋代银筷子,还有防滑设计。

用椰子壳做的围棋罐,以及棋子。

伊人红妆——宁绍平原的传统婚俗与嫁妆

位于3楼,清代中期至民国年间,浙东宁绍平原流行豪华的嫁女排场,各式红妆家具绵延数里,被时人誉为「十里红妆」。整个展厅以红色为基调,非常喜庆。

展厅里最大,也最吸引人的展品是浙东大户人家嫁人用的大花轿——万工轿,省博十大镇馆之宝之一。万工轿是宁波地区的传统手艺。因为制作轿子要耗费几位工匠约一万个工时的缘故,因此得名,轿子需要八个人抬,又称「八抬大轿」。全国现存万工轿不多,浙江省博这件是最大的,有四百多个部件,上面雕刻了四百多个人物。当年,上海滩宁波籍大亨虞洽卿女儿和盛宣怀孙子联姻,新娘就坐上了这顶轿子。

其他主要就是浙东一带结婚陪嫁的物件,类似的见过不少,只是一般没浙江省博里那么豪华。

出嫁女性制作的女红,以及制作工具。

展厅里还用浙东风格的红妆家具还原了房间摆设,供游客打卡留念。

太古之音——古琴与中国人的音韵世界

位于4楼,古琴是中国独特的弹拨乐器,历来和中国礼乐文化以及文人审美关系密切。我对古琴不怎么了解,之前也很少看到古琴专题展,这个展厅可谓让我开了眼界。

古琴起源于上古时期,最初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春秋战国时期,古琴走入民间。展厅开头介绍了古琴的发展,这两把古琴,是湖北曾侯乙墓出土五弦琴和十弦琴的复制品,原件都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可以说是古琴的早期形态。

展板上列出了许多关于古琴的为什么,认真看完展览,很多问题会得到答案。

之后介绍古琴文化、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古琴的形制、弹奏等,这部分辅助介绍的复制品较多,实物以清代古琴为主。

接下来是传世名琴的展示,包括唐代到清代的数十把古琴,至于仲尼式、伏羲式等分类,老实说我不大明白。

传世名琴中,最珍贵的是唐代的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这是我国存世不多的唐代古琴之一,与故宫博物院的九霄环佩齐名。琴身上有民国琴学宗师杨宗稷的三段鉴藏铭文,由杨家后人捐赠给浙江省博,是省博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山水之间——【富春山居图】人文数字陈列

位于4楼,通过实物结合数字技术,回顾了【富春山居图】的山水之美,以及这幅画背后的故事,还有作者黄公望的一生。

【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虽然不知道是谁评的,但央视外宣都这么说),被誉为「画中之兰亭」。此画是元四家之一的黄公望晚年的作品,他晚年隐居杭州,耗时七年,以长卷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初秋景色,成为元代文人画的代表作。

【富春山居图】曾被沈周、董其昌等知名书画家收藏,传至收藏家吴洪裕手中,他对这幅画格外看重,临死前甚至试图将其焚毁,为自己殉葬。幸而其侄把画抢救了出来,但这幅巨作也从此烧为两段。此画幸存的大部分篇幅被称为【无用师卷】,藏于台北故宫,小部分被称为【剩山图】,藏于浙江省博,是省博十大镇馆之宝之一。但真迹一年一般只展出一个月。

保境安民话钱镠——浙江名人文化系列展

3楼名人文化馆,目前是吴越王钱镠专题展,在通史馆五代十国部分的基础上,着重介绍吴越国的创始人。

展厅不大,拓本和复制品比较多,比如这几件钱镠的画像,都是复制品。

赐给钱镠的金书铁券,也是复制品。

临时展

浙博新馆目前设有桑梓漆缘、悦览江南(我去时还没开)2 个长期临时展览,虽说是临展,但展期很长。另外,馆藏书画往往也会以专题临展形式在4楼书画馆展出。总的来说,浙江省博特展不少,但特别吸引我的不多。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

2005年来,浙江大学、浙江省文物局等联合国内外263家文博机构,对传世中国历代绘画进行整理拍摄,历经十多年的工作,编纂为60卷226册,收录上万件高清中国古画图片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是迄今佳作收录最全、出版规模最大的中国绘画图像文献。

作为国家级出版项目,自2022年来,【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在全国各地博物馆、美术馆举行了很多展览,之前去的河北省博就办过特展。杭州是这套大书的发源地,浙江省博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占据了两个书画展厅,陈列了许多海内外中国名画的高清图。虽然是复制品,不过作为了解中国画的索引,还是比较全面的。特展已经于今年9月15日结束。

桑梓漆缘——曹其镛夫妇捐赠漆器展

浙江省博收藏的漆器比较多,这次特展的漆器来自祖籍宁波的香港企业家曹其镛夫妇的捐赠。曹其镛的父亲曹光彪是香港的纺织大亨,上海就有他创办的曹光彪学校。展览展期比较长,从2023年8月到2026年8月。

宋元时期的黑漆盏托,是这次展览中年代较早的藏品。

明代剔犀如意云纹盒。

明晚期黑漆描金人物故事纹圆盘。

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文乾刚及其团队创作的剔红「清明上河图」座屏。

何为通人——经世视野下的沈曾植

沈曾植是清末浙江嘉兴人,他对文史地理都颇为精通,被誉为通人。这次特展主要通过书画、手稿、书信等,多角度呈现出沈曾植的学术人生,以及通人之通。展览占据了一个书画展厅,已经结束。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