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圈子有關。
部份中產圈子的風氣是令人窒息的……多年前,有朋友跳槽到老牌500強的外企裏,幹了幾個月,人都快抑郁了。
該外企早些年待遇好,後來競爭力下滑,相當一部份骨幹跳槽到了國內企業,於是形成了一個局面:
1 留下的全是養老太太團。外企輕松,上下班準時,各種假期多,適合照顧家庭;
2 她們的老公基本在華為或類似企業中,要麽拼命加班,要麽常年出差,薪資高;
3 這樣的家庭,因為發家早,所以上車比較早。在一線城市平均持有至少二套房以上,車就不說了。
我朋友窒息的點在哪兒呢?
攀比。
和想象中的有點不太一樣,太太們並不是比「給自己的消費」,比如奢侈品什麽的……
她們大部份都是名校畢業,靠著夫妻倆的努力,在一線城市紮下根來,本身既精明,又能幹,還務實,所以大部份對奢侈品什麽的沒有多大興趣。
比的是經營家庭的能力和付出……
又弄了哪些投資理財啊,保險啊、計劃置換房產啊,今年家裏又有哪些新計劃啊……
其中,尤其善於比拼「育兒投入」。
弄學區房之類的都是基操,私立、國際學校之類的早早就打聽好了,除了學校,各種課外也是安排滿滿,音樂繪畫跳舞……各類興趣班,遊學,海外夏令營……
比品質、比價格、比家長投入的時間,比家長投入的意願。
我那朋友,一剛畢業沒幾年的小姑娘,哪裏融的進去這種圈子?
別人和你聊不來,一來二去,就不和你聊了。
她們在那說的東西,你既不感興趣,也消費不了。無形之中,還能感受到對方嘴上焦慮實則暗自竊喜的優越感,久而久之,可不就郁悶了麽……
在太太團裏,按照開支水平,也是分高中低的。
消費水平胡意願相近的才能組成一個圈子……
這時候,其實花錢已不是單純的消費了,它是門票、是面子、是談資、是她社交和獲取個人成就的重要憑證。
在這種情況下,消費是否理性根本就不重要。
重要的是,這一行為是不是能為她在圈子裏帶來面子,甚至是否能帶她進入到更高一級的圈子……
「花一萬五逛迪士尼」的真實含義,並不是「冤大頭挨宰」,也不是「迪士尼收費離譜」。
而是「X媽為孩子花錢夠狠」,「XX家裏有這個實力」,「XX嫁了個好老公」……
又或者是其他寶媽對她的改觀,「我之前還以為她們家沒實力呢……」
「不過一萬五花在迪士尼上不太值,其實可以帶孩子去國外XX……明天和她說下……」
新圈子找上門了。
……
有時候,太太圈子的確可以帶來很多有用的資訊,孩子求學成長需要用到的社會資源,其他太太已經進行了大量試錯。
但有時候,圈子裏的內部比拼,和不同圈子預設的門票問題,又會讓很多太太付出慘重代價……
奮鬥哥們的其中一大家庭難題,就是如何平衡太太自圈子得到的各類訴求。
這種訴求,往往對於中產而言都是沈重的負擔。
不能說全部中產都這樣,但的確很多都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