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娛樂

電影【消失的她】裏何非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2023-06-22娛樂

我刷到很多人都在討論「曼德拉效應」,但其實電影裏面還藏著一個更為隱蔽,也更發人深省的反常識心理:

「受助者惡意」

【唐國史補卷】中有這麽一則小故事:

唐朝有個府尉叫李勉,他看押了一個囚犯,囚犯按律當斬,但李勉見他講義氣,就把他給放了。幾年後李勉罷官出遊,又遇見了這個囚犯,囚犯感激他救命之恩,把他請到家裏盛情款待。這時候囚犯問妻子「救命之恩,該如何報答?」妻子說「送千匹絲帛」囚犯說「不夠」妻子問「那送兩千匹?」囚犯還是搖頭,最後妻子說「如果這樣,豈不是一生為奴為婢都不能報答?還不如殺了他就不欠恩情了」囚犯點頭同意。

這個過程就像是,李木子二話不說幫何非還了巨額賭債,之後也一直給何非提供優渥生活,然而當李木子想和他離婚讓他痛改前非,並補償給他兩千萬的時候,何非卻想獲得更多財產,於是萌生了殺意。

在很多人的常識裏,幫助別人就會換來感激,然而事實上,當幫助和善意沒有底線,又不需要任何報酬的時候,對方的潛意識裏除了感激,還會激發出一種完全相反且不易發覺的「恨意」。

這是因為:

一,人的本性就是維護自戀,追求平等與優越感, 過大的恩情,一方面會激發起受助者無力償還的愧疚感,另一方面,也會突顯出受助者的無能、弱小與卑微。而他為了釋懷強烈的愧疚與卑微感,就會扭曲原本的感激,將攻擊對準你,認為是你導致了他的不幸。

二是,當攻擊向外後,受助者潛意識裏把自己轉變成了受害者, 產生一定的被害傾向,會把很多莫須有的惡意猜測強加在你身上,就像何非說李木子和其他人一樣只愛錢,李木子不肯幫他還清賭債就是在逼死他等等,為自己找到合理借口之後,惡意便再也無法控制。

三是,太輕易地施舍幫助,就相當於一次次開啟受助者欲望的閥門, 同時模糊了兩個人之間的邊界,無形中,受助者潛意識裏會認為,「你的就是我的」「你擁有的就是我擁有的」,拿回自己的東西本就是天經地義。

這裏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何非被抓之後說「我只不過沒出生在一個好家庭」,潛台詞其實就是,這一切原本就是他的,反而李木子奪走了他該得的東西。

所謂「升米恩鬥米仇」,不外如是。

這就是為什麽, 我們不管是進入一段普通關系還是親密關系,都要以平等為基礎,這個平等不僅是物質上的平等,更是精神上的平等,該要報酬的時候要報酬,該讓他付出的時候就讓他付出。

救人一時,但不能救人一世,可以在危難中挺身而出,但也要恰到好處,並且一定要讓他有報答和償還的機會。

尤其是身上背負著莫須有的道德枷鎖,不敢要求和索取的人,一定要記住,犧牲自己成全對方固然很偉大,但只做好自己的部份,放手讓對方自我磨礪自我成長,同樣也是一種偉大。

適度的善良能養出善良,而過度的善良只會幫助他人成為依附你的「吸血蟲」。就像愛默生所說的: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否則等於零。讓他知道你沒有幫助他的義務,或許才是付出善良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