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家居

家居收納總是做無用功,你不知道的在這裏

2022-04-21家居

在【我家那閨女】節目中,第一次看到吳昕的房間。而散落一地的衣架、滿屋子亂扔的衣服,以及整個雜亂無章的空間著實讓人大開眼界。

而她絕不僅僅是個例,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場景很多:

站在門外的朋友催促著出門,自己卻因為找不到一件東西而手忙腳亂,明明記得就是放在這裏,但為什麽沒有呢?

朋友打電話說要過來,掛了電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灑滿整個屋子的衣服鞋子和零食塞到一眼看不到它們的地方。

拉開衣櫃門,裏面的衣服會像瀑布一樣奔瀉而下,千辛萬苦找到那件衣服後,再無奈的一堆衣服再次塞進去。

是喜歡臟亂嗎?是享受為了找衣服的手忙腳亂嗎?是願意一次次勉強把衣服塞進去嗎?

不,只是因為不聽話的房間總在不經意間就到達「收納破產臨界點」,而自己卻不知該如何應對。

什麽是「收納破產臨界點」?

日本暢銷書女作者勝間和代首次於【兩周逃出臟亂房間】提出「收納破產臨界點」, 即房間的收納功能由正轉負的節點 ,數學領域的類似術語叫做「拐點」。

以A、B、D三點為例,B點是收納功能最為充盈時刻,D點是收納功能破產時刻,而A點的拐點正是「收納破產臨界點」。

收納空間使用率以百分之一百(A點)為準則,正常的收納空間使用率應該控制在 百分之七十到八十 ,大約是B點向A點的2/3處。

但勝間和代擁有巨大收納空間的新房,僅僅經過四年時間,收納空間使用率就已經達到百分十一百零五甚至一百一十。

遠遠超出了A臨界點,這時的房子變亂速度必定會直線加速,收納不再發揮作用,房間徹底陷入「收納破產」狀態。

而「收納破產臨界點」出現的周期極有可能是迴圈往復、不受控制的,如果不及時做出調整和改變,就會經常陷入它所帶來的絕望中。

「收納破產臨界點」迴圈往復的根源——「入」與「出」的極度失衡

  • 「入」——不斷入
  • ①多就是好

    不知為何,我們中的大多數總是在 推崇盈余 ,覺得錢和物品都應該越多才有安全感。但其實越有錢的人,越容易沖動購物,一步步在陷阱裏越陷越深。

    勝間和代的房間有八成物品是不用的,那麽這八成就是在推崇盈余。比如各種各樣的健身器材、數量令人咋舌的鞋子和衣服、十幾頂頭盔等等。

    肆意放進家中的物品數量增長過快,多於丟棄的東西,預留的收納空間被用盡,也就到達了「收納破產臨界點」。

    ②越多越買

    生活中總會出現這樣的狀況 家裏這個東西有兩件啊,怎麽找不到了?算了,再買一件吧,但下次還是找不到 。然後像這樣重復的物品越買越多,家裏越來越亂,越亂越找不到,越找不到越買。

    聽起來很拗口,但不得不說這樣的惡性迴圈很容易導致原本就有限的收納空間被快速用盡。

    ③沖動消費

    沖動消費是指顧客在 外界因素促發 下所進行的事先沒有計劃或者意識的購買行為。

    這些外界因素可能是超市促銷、別人的熱情推薦、以為自己用得到的假象思維等等。

    但當自己對這件物品的需求遠沒有達到必須購買程度的時候,極有可能這件物品的命運就是安靜的呆在家裏的某個角落,從而占據收納空間。

  • 「出」——出不去
  • ①惰性作祟

    惰性存在於每個人,但表現的點卻各不相同。

    比如有的人對於吃很懶,但是卻願意花大把時間和精力看書學習;比如有的人任何事都願意付出努力,但除了家務,而這時就會出現 「收納破產臨界點」。

    ②「批次處理」大於「及時處理」

    當家裏出現第一袋垃圾時,不會及時下樓扔掉,而是先堆放在門口,直到下次出門時再批次搬運。

    自以為高效的處理方法其實並沒有減輕自己的負擔,反而會讓自己工作量更大。而心情感到不爽之後,下次便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讓垃圾暫時留在家裏。

    ③「物用所值」的偽節約

    買了就得用到極致,即使它的功能已經不全、作用已經不明顯,甚至已經到了影響生活體驗的地步。

    節約本來是一種優良品質,但達到這種地步就會演變成一種極度不健康的「偽節約」。這種「偽節約」會讓物品淘汰速度大大降低。

    從最初的「井井有條」到最後「收納破產」,絕望背後暗藏著的幾種心理陷阱

    一、 拖延心理

  • 一種由恐懼引起的心理症候群
  • 對失敗、成功、控制、疏遠和依附的恐懼心理最終促使我們將事情推掉。

    「明明知道那麽多事情堆在眼前:攤開的檔、散亂的衣櫥,或者只是一個該打的電話、一封該發出去的信件,還有自己焦慮不安的小心臟,可我還是邊咬著手指甲邊想,再待一會兒,就一下下…」——參照自簡·博克、萊諾拉·袁【拖延心理學】。

    如果現在把衣櫥整理幹凈,過幾天會不會又被打回原形?這個電話撥過去,對方會不會說出更讓人為難的話?

    恐懼會讓人呆在原地,最好什麽都不做,這樣就不會出現未知的麻煩。因此,恐懼引起的拖延讓人把一件事一拖再拖,甚至祈禱它會因為自己的不作為而自動消失。

  • 源於厭惡和憎恨
  • 著名心理學家簡·博克、萊諾拉·袁在【拖延心理學】一書中說:「 如果我們討厭某個人、某件事,可能對於這個人和這件事消極怠工,作為另類反抗的的一種形式 。」

    這就是為什麽我們對於自己熱愛的事,總會積極地做到盡善盡美。而對於自己沒興趣、又近乎討厭的事總是能拖就拖,以此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勝間和代在房間很亂的時候,每次都不得不繞著走,或是挪開成堆的東西才能做事,所以內心對家務這件事有很強的抵觸。

    正是這種抵觸和厭惡,讓她寧願每天挪出一些空隙繼續生活,也不願意整理房間。只要還能容身,就不必那麽辛苦,這樣的想法遏制著她對家務的思考。

    二、自我放縱心理

    自由且消極,身體上無拘無束,實則心裏會有束縛。 是一邊享受自由,一邊承受不安的心理。

    而自我放縱心理一般來源於對自我接納的不客觀評價。自我接納的過程為觀察、開放、客觀,在進行過程中,自我接納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

    成功的自我接納: 按照「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觀點 人是向善且具有主觀能動性的 ,積極自我接納後,內心會對不好的傾向有強烈修正它的欲望,最後擬定計劃逐步實作。

    失敗的自我接納,導致自我放縱的根源: 接納過程中很容易出現不客觀的評價「我就是這樣的人」,從而走向自我放縱。

    我就是這樣的人,我喜歡堆滿物品的房間,其實我是知道每件東西放在哪裏的(其實根本一團糟)。

    這樣的人總是一邊在收納破產的臨界點嘆氣,一邊又為不用收拾屋子而感到滿足。放縱看似自由,實則並不會讓人真正輕松。

    三、 虛假希望症候群

    「虛假希望症候群」是健康心理學家凱利·麥格奈格爾在【自控力】一書中提出的,即 不做出實質性努力,以幻想自己努力或成功的樣子,來讓自己得到滿足感

    我們總會因為看到一些優秀的人事物,而默默下定決心努力,腦海裏還會同步出自己也做到了的美好畫面。但最終,根本沒有真正行動。

    看到別人家幹凈整潔,就想象著自己的房間也是這個樣子,透過畫面讓自己興奮。但邁出別人家門後,就把剛才的想法完全拋諸腦後。

    因為在什麽都沒做之前,就已經得到滿足感了。得到滿足感後,就不再想要辛辛苦苦去做家務了,緊隨其後便是收納破產臨界點的爆發。

    輕松告別「收納破產」的六步法

    第一步:現在不用的一律扔掉

    現在不用,但以後可能會用到 」發生的機率很小,所以對這樣的東西進行最大程度的處理。

    而具有紀念意義的物品的心情成本高,再次購入需要昂貴的費用;難以再次得到的物品的重設成本高。

    對這類東西的唯一辦法是對此制定能說服自己的標準,根據每個人經濟條件的不同,設定不同的價格界線(比如不超過多少錢的)進行處理。

    即便是超過價格界限的物品或具有紀念意義的物品,如果過去三年沒有使用,預計未來三年也不會使用的照樣進行處理。

    第二步:使用AI家電裝置,讓家務零負擔

    勝間和代把打掃交給機器人;把洗滌交給洗烘一體機;把做菜交給水波爐和智慧電壓力鍋;洗碗交給洗碗機。

    這樣分配下來,實際上需要自己做的事情就只是把東西裝進機器,再把東西從機器裏拿出來這麽簡單了。

    第三步:從簡單且效果明顯的地方開始,這樣更容易成功

    可以先從浴室、臥室,這些自己會長時間停留的、目標明確的、物品本身擺放相對較少的地方開始。

    勝間和代在書中講到自己的經歷時說「要是最初我從最繁瑣的粗藏劍開始斷舍離,想必我一定會從此一蹶不振。」

    所以,斷舍離務必按照從簡到難的順序進行,這樣前一天收拾好的房間也會成為你繼續下去的動力。

    第四步:不要急於求成,不要想著一次性收拾完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家裏也不是一天就可以從雜亂無章變成豪華酒店,所有事情的變化都是一個漸變過程,不要急於求成。

    只需做出計劃, 每天抽出兩小時,每次對只一個地方進行徹底的斷舍離 ,並且每次行動都要求精不求快,保證完成品質。

    第五步:形成肌肉記憶,防止反彈

    像握筆寫字一樣,做家務也有肌肉記憶 。經常做家務的人,看到家裏有一點不幹凈就想拿起掃帚打掃,這就是肌肉記憶。

    所以堅持做家務,直至形成肌肉記憶。到那時,家務就會成為自覺自發去做的一件事,而並非勉強自己去做。

    第六步:試著把家務變成愛好

    如果在家裏時,得到的是神清氣爽的舒適感和滿滿的幸福感,那麽,家務很快就會成為你的愛好。

    在勝間和代得到的使用者反饋中有這樣一句話「 自從開始斷舍離後,以前那種一提到收拾就覺得討厭的心情全沒了。

    因為當一切只是為了維持好心情時,自然也就不會覺得是種負擔了。而沒有負擔,並且能讓自己打從心裏感受到輕松愉悅的東西,就叫做愛好。

    最後:

    來自【斷舍離】:
    「斷舍離的改變機制是要這樣的:要得到「這種東西與當下的我很相稱,對當下的我來說是必需品」這樣的判斷,人就必須要清楚的了解自己。
    透過不斷地篩選物品的訓練,當下的自我就會越來越鮮明地呈現在自己的眼前,人也就能以此判斷出準確的自我形象。」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斷、舍、離。而【兩周逃出臟亂房間】是在對房間斷舍離的同時,也是勝間和代在對自己的人生斷舍離。

    就像每天一回家看到的是一塵不染、清爽幹凈,而目及之地又全是自己喜歡的東西,在那一瞬間就會脫口而出「嗯,回家真幸福啊」。而整個人也會是「嗯,我真的很幸福呢,繼續加油」這樣的積極狀態。

    所以, 別讓房間走向「收納破產」的命運,給它留一點白 。讓房間自由呼吸的同時,也讓身體和思想獲得自由。

    在做出積極改變後,也許會像勝間和代那樣——在香氣宜人的舒適房間遇見發著光的愛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