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健康

人是否可以完全不攝入可見的食用鹽?

2016-02-17健康

可以 。醬油、醋、海帶、裙帶菜、芹菜、甜菜等可以提供人每日所需的氯化鈉。味精等調料亦可提供鈉離子。

炒菜時另加鹽不一定會「超標」。具體的人的每日鈉攝入量是否「超標」要具體分析,這「標準」可能需要個體化。喜歡的話,讀者可以買個天平稱稱每天吃的東西。

2023 年,全球人均鹽攝入量約 10.8 克每天,是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 5 克每天的兩倍以上。該建議在世界範圍內受到一些質疑。

2019 年,一項研究統計了 1990 到 2017 年 195 個國家與地區的飲食相關疾病負擔,聲稱 2017 年約 1100 萬人的死亡與飲食習慣有關 [1] ,其中鈉攝入高於 5 克每天與 2017 年多於 300 萬人的死亡相關,全谷物攝入低於 100 克每天與 2017 年約 300 萬人的死亡相關,水果攝入低於 200 克每天與 2017 年約 200 萬人的死亡相關。

  • 這相關性 充其量是勉強的 ,鈉攝入量高於 5 克每天的人遍布世界、數據品質無法期待,不用太當真。
  • 上面是死亡數,下面是傷殘調整生命年
  • 這項研究沒有統計與總糖攝入量相關的死亡人數和傷殘調整生命年。與「含糖飲料攝入過多」相關的死亡數約 20 萬每年(類似研究支持約 18 萬每年 [2] 、2010 年約 18.4 萬 [3] ),這遠低於其他大部份計畫。
  • 你可以想到,全谷物攝入過低、水果攝入過少等往往關系到攝入較多澱粉·白糖·含糖飲料。但是,人們經常以為含糖飲料的殺傷力比這大得多。
  • 你可以估計,人們往往高估了其他物質攝入的危害。
  •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將鹽消費量降到每人每天約 5 克(鈉離子約 2 克)會減少約 250 萬例年均死亡,主要是心臟病——並非所有科學證據都支持這一點。

    人均鹽消費量嚴重「超標」的日本、香港、澳門等有明顯超出平均的預期壽命。高氯化鈉攝入量可能幫助對抗特定疾病。

  • 2021 年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在 181 個國家和地區,鈉攝入量與出生時預期壽命和 60 歲時預期壽命呈 正相關 、與全因死亡率呈 負相關 、與非傳染性疾病導致的死亡 無關 [4] ,只考慮 46 個數據品質較好的高收入國家時也是如此。
  • 作者已調整了人均 GDP、體重指數等可能的幹擾因素。當然,當前的數據無法排除所有可能的幹擾。一些鈉攝入量較低的人群生活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即使考慮了 GDP、體重之類,他們也可能有更多不利因素。
  • 作者提出的主要假設是,當前人群的常見鈉攝入量與預期壽命和全因死亡率 基本無關
  • 2013 年,世界衛生組織稱,各成員國同意到 2025 年要平均減少食鹽消費量 30%;到 2020 年,他們發現該目標的年均進度比預期慢一個數量級。

    參考

    1. ^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9)30041-8
    2. ^ https://www.hsph.harvard.edu/news/hsph-in-the-news/roughly-180000-deaths-worldwide-linked-to-sugary-drink-consumption/
    3. ^ Singh GM, Micha R, Khatibzadeh S, Lim S, Ezzati M, Mozaffarian D;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s Nutrition and Chronic Diseases Expert Group (NutriCoDE). Estimated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Disease Burdens Related to Sugar-Sweetened Beverage Consumption in 2010. Circulation. 2015 Aug 25;132(8):639-66. doi: 10.1161/CIRCULATIONAHA.114.010636. Epub 2015 Jun 29. PMID: 26124185; PMCID: PMC4550496.
    4. ^ Messerli FH, Hofstetter L, Syrogiannouli L, Rexhaj E, Siontis GCM, Seiler C, Bangalore S. Sodium intake, life expectancy, and all-cause mortality. Eur Heart J. 2021 Jun 1;42(21):2103-2112. doi: 10.1093/eurheartj/ehaa947. PMID: 33351135; PMCID: PMC8169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