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健康

明知道應該去做的事情卻「不想」去做,該怎麽辦?

2012-06-05健康

人所做的事歸根結底只有兩類,一是愉快的事,一是正確的事。

我高興幹啥就幹啥,這是愉快的事。

做愉快的事,我們不用活在別人的要求和期望下。如果生活中只需要做愉快的事,我們就沒有壓力和焦慮。

但如果人人放任自由,這個社會的安全、正常運轉就會遭到破壞,反過來讓我們每個人都無法按自己的意願做愉快的事。

正確的事恰恰相反,它是社會和環境要求我們、期望我們做的事,這些事往往不是我們內心想做的。但是不做呢,又不行。

題目中所說的「應該去做的事」,就屬於「正確的事」。

從我們個人層面來講,「愉快的事」和「正確的事」是一個矛盾體:做正確的事讓我們不愉快,而做愉快的事又不一定正確。就像題主所說的,應該洗澡、收棉被、生病該吃藥、餓了該吃飯,這些正確的事,卻不願意做,因為不是自己真正感到放松、開心的事。

要解決「明知道應該去做的事情卻不想去做」的問題,很多人想到的是用意誌力強制自己去做。

其實,最好的辦法是讓必須要做的事變得輕松愉快。有兩個方法可以參考:

一是把「愉快的事」和「正確的事」結合起來,在愉悅中不知不覺地完成正確的、必須的事。

這個周末,我家3歲多的小豆寶咳喘,醫生給開了霧化治療。

有孩子的人都知道,這個年齡的很多小孩在做霧化治療的時候會哭、會反抗,因為他們感到害怕。但為了治好病,家長又不得不強迫孩子做這件正確、必須的事。

我去的中山三院卻沒發生小孩大哭反抗的事,竟然有孩子做完了還不想拔掉噴霧管,戀戀不舍地想多賴一會兒。原來,醫院的裝置在做治療的同時,還同步播放動畫片。孩子喜歡看動畫片,很輕松就完成了治療。

我們平時所說的寓教於樂、在玩中學,其實也是采用了同樣的方法。

回到上面的問題上,題主在洗澡、收被子、做飯時如果播放自己喜歡的音樂,是不是就會愉悅一些?

二是從「正確的事」中發掘自己的興趣,把「正確的事」轉化為「愉快的事」。

可能你也有過這樣的經歷:一件你原本不想做的事,迫於外界要求不得不去做,但做著做著發現還挺有意思。尤其是,做的過程中得到別人的肯定和欣賞之後,更加有動力去做了。

這樣的經歷,就是從「正確的事」中發掘出了自己的興趣。

問問題,對我們把「正確的事」轉化為「愉快的事」會有所幫助。我們在做事時,可以問問自己,「這件事中有什麽有趣的地方?」「這件事中有什麽是我不知道的?」「這件事中哪些值得我記錄下來?」

這些問題能夠幫助我們關註當下,把註意力從「不願意做」等消極的問題和情緒上轉移。比如,不少女性婚前並不愛做飯,但結了婚有了孩子之後,她們總是想辦法做出新的菜式和花樣,到最後竟然因此愛上了做飯。這其中,就是因為註意力放在了「發掘做飯這件事中有趣的地方」上面。

著名社會學家盧曼曾說過,他從不強迫自己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用一些聰明的方法,讓必須完成的任務變得愉快,我們就能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做事、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