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健康

醫生遇到過哪些「這居然都能死」的病人?

2020-04-23健康

1948年,國內多地出現一種嬰兒「皮下壞疽」病。感染後,孩子的整個後背在兩三天內皮下化膿。新生兒極易感染,只要染上此病,必死無疑。那時,一病房一病房的新生兒死去。作為醫生,張金哲十分痛心。

他主張在患兒大面積感染前,將患處切開放出膿血。這或許能救孩子一命。但誰也不想拿自己的孩子做實驗。比張金哲有經驗的老大夫也不主張這樣做,因為傳統醫學和西醫都主張「化膿未局限、未熟透,不準切」。

正在此時,張金哲的女兒出生。而她出生三天後也感染了「皮下壞疽」。經過深思熟慮,張金哲決定要給女兒親自動手術。這回不會有人攔著了。

但妻子不同意他冒險。他跟妻子分析利弊——手術成功,女兒得救,從而會救下更多的孩子。手術失敗,孩子早夭。和不手術是一樣的結果。

妻子含淚將女兒交給張金哲。

張金哲深吸一口氣,穩穩地操著手術刀,輕輕地切開女兒後背的皮膚。將膿血清理幹凈後縫合。術後的觀察期,張金哲的心提到嗓子眼。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痛苦的煎熬。假如術後復發,就意味著手術失敗。

令大家欣慰的是,張金哲的女兒奇跡般地康復,這為其他患兒帶去希望。

張金哲的「早期切開法」在全國迅速推廣。曾經的絕癥終於有了治療之法,「皮下壞疽」致死率從100%大幅下降到5%,全國有成千上萬的嬰兒得救。

當時醫院兒科沒有外科,張金哲著手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創立全國第一個小兒外科。5張床和一本【小兒腹外科學】起步。沒有手術器械,張金哲就自己制作。

當時幼兒有一種巨盲腸比較常見。也就是孩子的腸子有一段是不蠕動的,常規治療就是造瘺,給孩子掛S袋子。這種做法不僅加重患兒家庭的負擔,還不能真正治療疾病。許多家庭放棄治療,這也意味著許多孩子放棄生命。

張金哲下班回到家裏,開始琢磨怎麽能不開刀為患兒做手術。他看到櫃子的鎖扣一下子來了靈感,他自己動手做出一種手術工具,將肛腸拉到體外進行手術,不開腹、不造瘺,術後孩子可以正常生活。

這就是他發明的「張氏鉗」「張氏膜」,成為治療新生兒腹部畸形的神器,而另一種發明「張氏瓣」成為膽總管防反流再造手術的創新手術設計。

他的小作坊裏誕生了五十多種手術器械,其中包括中國第一台監護儀。

張金哲沒有將這些器材申請專利,他願意讓大家免費使用,造福社會和千千萬萬的家庭,也豐富了國際小兒外科技術。他也因此成為獲得小兒外科最高獎「丹尼斯•布朗金獎」的唯一的中國人。

張金哲被稱為「中國小兒外科之父」,是中國小兒外科的領軍人物。他培養出幾百名小兒外科的醫生、碩士研究生、博士以及博士後。這些人成為各學科的中流砥柱。

他是專家,卻把自己放得很低。他的衣服口袋上用黑筆醒目地寫著「外科張金哲」。患兒進來,總是站起來迎接。對於哭鬧的孩子,張金哲一個小魔術就成功把孩子的註意力吸引過來。

他強調「三分鐘口才」,即在三分鐘內將患者的病情說清楚。他還在衣兜裏裝小紙條,將常見病寫在上面,方便家屬了解疾病相關的知識。這樣既節省時間,又讓患者家屬收獲更多。

在他的心裏,醫生和病人是共同戰勝疾病的朋友關系,而且是「交命」的朋友。

他有一個稿費賬本,上面記錄著的花銷是幫助困難患者的。有一名貧困家庭的女孩,出生就一穴肛。先後多次做手術、住院的費用,都是從張金哲的稿費瑞支取。這個女孩長大後正常結婚生子,她給張金哲寫信,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她表示要:「好好工作,教育好孩子,讓他永遠善待人——」

張金哲創下小兒闌尾炎手術30年1.5萬例無死亡的記錄。

退休後,他每周出診三次,新冠疫情前調整為兩次。他查病房,帶學生,出診,90歲的時候還做手術。

2022年12月24日,102歲的終身科學院院士張金哲與世長辭。他的遺體捐獻給首都醫科大學進行醫學研究。他把整個生命都獻給祖國的醫學事業。

我們將永遠記住他,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受到他的恩惠。

不論是我們,還是我們的親人,我們的孩子,都受益於他的發明,他教授的學生,他傳播的醫者仁心精神——

「一生努力,兩袖清風,三餐飽暖,四鄰寬容」,這是張金哲的生活哲學,也值得我們每個人借鑒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