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健康

如何科學地美白牙齒?

2019-08-16健康

「科學」美白,就必須先要明白,牙齒著實的原因。

我自己小孩不知何種原因,牙齒發黃甚至發黑,每次去洗牙不到一個月又開始復原,沒辦法,只好到處問牙醫,查資料,正好跟大家 分享下心得

以下太長不看版本:

1.避免容易食用著色的食物,比如有色飲料、可樂、醬油等等;

2.餐後及時刷牙、漱口

3.必須使用牙線及時清理牙縫

4.刷牙:合適的牙膏,正確選擇牙刷,使用正確的刷牙方法

牙齒色素沈澱或者變黑,其發生率大概在2.4-18%之間 [1] ;有部份研究認為至少有1/10的人有牙齒色素沈澱問題。

牙齒的色素沈澱機制極為復雜,目前為止尚未有完全一致的結論。目前知道的可能因素,包括了各個因素如下:

以黑色沈澱物為例,主要成分是鐵、銅的硫化物。與無色素牙齒相比,黑色素沈澱的牙齒中含有較多的放線菌,同時唾液中的鈣離子含量較高而且緩沖能力較強。

在相關因素研究中,發現性別與色素沈澱沒有相關性,但可能跟年齡增長有關(無顯著性差異)。有意思的是,飲食中攝入較多蔬菜、水果、乳制品、雞蛋和豆制品的人,更有可能導致色素沈澱(所以肉食者牙齒更不容易變黑麽...)。 還有一個有趣的事情,就是沒用過奶瓶的小孩,可能更容易有色素沈澱。巴西的研究顯示,參照自然水比參照瓶裝水的人牙齒更容易變黑(這個中國不一定,沒有研究,畢竟水質有差異)。

最容易出現變黑的是「箍牙」人群

但是在牙膏和漱口水的研究上,有沖突的結論:有些研究認為含氟容易變黑,有些則認為含氟有力美白。這個問題上,我們家的經歷是,如果為了防止牙齒變黑使用漱口水, 千萬別使用那些有色素、調味的兒童漱口水。 我曾經用過某款「日系」漱口水,小孩洗牙後不到2周牙齒就變黑了!

相比漱口水牙膏,實際上好的清潔效果,首先必須要用的是牙線哦!牙線小朋友(包括我自己)不會用線,可以用預裝好的,那個我用起來好用。小孩還有那種有木糖醇的有味道,很受歡迎。

在膳食補充劑中,那些攝入鐵較多的兒童更容易牙齒變黑——但是,有意思的事情,或者說,變黑的「好處」是,相對牙齒更白的人群,這些人齲齒發生率降低了。當然,這不是說美白的牙齒一定容易蛀——而是變黑的牙齒由於色素沈澱,可能更能耐受「懶人」的不打理。所以美白的「代價」,就是要做好個人口腔衛生。

為什麽會有這個問題呢?主要是因為口腔的細菌引起的。如果不註意口腔清潔衛生,在某些高糖飲食加持下,就容易破壞牙齒的健康菌群,最終讓有害菌生長,產酸腐蝕牙齒 [2]

Baker, J. L& Edlund, A.

實際上,色素沈澱/牙齒著色,很大程度上也與微生物有關:

1.部份微生物本身產色素,會沈著在牙齒上

2.有些微生物會引起牙齦敏感、牙齦炎,進而引起出血,讓鐵離子沈著在牙齦上

3.形成牙結石等,影響牙齒。

所以,除了保障每天刷牙,及時做好口腔衛生,以及註意飲食以外,很顯然,我們「有得選」的也就是只有 合適的牙刷 ,以及 合適的牙膏 兩個選項。

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到, 好的牙膏 ,最好具有幾個功能:

  • 1.可以物理協助去除沈澱
  • 2.可以協助去除細菌
  • 3.可以堅固牙齒(比如合適的氟)
  • 4.有利於去除牙結石、輔助減輕牙齦炎
  • 要完全符合這樣作用的牙膏很少,原因有很多:技術問題、有些功能性物質不能添加到牙膏中或者在牙膏中很難長期保存(一般人買了牙膏總要用一兩個月以上的,但是活性物質未必可以這麽穩定)。

    具體什麽樣的牙膏合適,我個人覺得可以在 符合基本條件的情況下,需要慢慢嘗試 。比如嘗試了下研白還可以。這個牙膏我查了下,還是有一個專利的,我把專利裏面寫到的成分看了下,是值得一試的:

    重點吧,這個專利不是簡單忽悠人的外觀專利啥的,而是實實在在的發明專利,所以或許你也可以嘗試下。至於其他的一些牙膏,也 可以按照這個思路去試試 哦!

    順便提一下,一般6歲以上兒童,用這個牙膏完全沒問題,不需要單獨買所謂的兒童牙膏。這個建議供參。我家的小孩剛到6歲,漱口刷牙都還可以,所以我是放心給他用的。

    對了,貌似最近京東還在做活動,有個無門檻紅包,值得薅羊毛。

    參考

    1. ^ Zyla, T., et al. (2015). "Black stain and dental carie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Biomed Res Int 2015: 469392.
    2. ^ Baker, J. L. and A. Edlund (2018). "Exploiting the Oral Microbiome to Prevent Tooth Decay: Has Evolution Already Provided the Best Tools?" Front Microbiol 9: 3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