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健康

為什麽外國人那麽喜歡用阿司匹林?

2015-03-25健康

原因很簡單:阿司匹林好用又便宜,不僅可以止痛,還可以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阿司匹林的第一個片劑出現在1900年,距現在已經有100多年。但是,它的使用歷史實際上可以追溯到3500年前。

阿司匹林是天然物質「水楊酸」的合成衍生物,水楊酸是一種植物萃取物的主要成分,這種萃取物存在於許多樹木的樹皮中,最出名的就是柳樹。

最早的記錄來源於蘇美爾人,他們在泥板上記錄了柳樹治療疼痛的方法。美索不達米亞——對,就是周杰倫愛在西元前裏的那個——的古代文明使用柳樹皮來治療發燒和疼痛。

後來是古希臘,現代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370年)對使用水楊酸也做了很多記錄,比如他建議發燒和疼痛的患者咀嚼柳樹皮,建議婦女使用柳樹皮泡茶來減輕分娩時的疼痛。

盡管歷史悠久,但因為時代的局限,人們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都只能一直憑著經驗吃樹皮。直到1828年,得益於化學分離技術的進步,慕尼黑大學的約翰-布赫納(John-Büchner)教授從柳樹皮中分離出了一種黃色物質,他將其命名為「salicin(水楊酸)」,這個單詞其實是拉丁詞匯,在拉丁語中就是柳樹的意思。

隨著水楊酸的使用量越來越多,由它帶來的副作用也逐漸得到關註。比如,長時間大劑量使用水楊酸的人會經常出現胃腸道刺激癥狀,導致惡心、嘔吐、胃潰瘍和出血。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895年,當時拜耳公司的化學研究主管亞瑟-艾興格林(Arthur Eichengrün)決定把這項任務交給化學家菲利克斯-霍夫曼(Felix Hoffmann)。

霍夫曼對這個任務也非常熱心,除了工作激情外,他的父親當時正患有風濕病,也曾長時間服用水楊酸,同時也正遭受著副作用的折磨。霍夫曼透過查閱當時的科學文獻,找到了一種透過改變苯環上的羥基來改變水楊酸的方法。

改變之後的水楊酸其實是一個新的分子。這種分子可以被人體吸收,而且不會產生之前明顯的胃腸道反應。被吸收後的分子再在體內轉化為水楊酸而發揮作用。這種新藥被命名為「阿司匹林(Aspirin)」。 1899年3月6日,拜耳公司以阿司匹林為商標註冊了這種產品,阿司匹林一上市,就成為世界上最暢銷的藥物之一 [1]

成年人感冒發燒,頭痛關節痛,都可以選擇阿司匹林。拿頭痛來說,緊張型頭痛(tension-type headache, TTH)是一般人群中最普遍存在的頭痛型別,也是人們去藥店購買非處方鎮痛藥的最常見原因之一。

有一項試驗評價了638例來自英國的發作性緊張型頭痛受試者,年齡範圍為16-65歲,結果發現,阿司匹林1000mg、阿司匹林500mg(應答率分別為75.7%和70.3%)比安慰劑更有效 [2] 。順便說一下,這個實驗中,安慰劑的應答率竟然高達54.5%。如果不做對照試驗,你真是很難判斷你吃下去的「草根樹皮」是不是真有用。

頭痛領域裏面另一大類叫做偏頭痛,偏頭痛急性發作的疼痛程度可比緊張型頭痛嚴重多了,常被描述為「痛到懷疑人生」,「痛到吐」。隨機安慰劑對照試驗顯示,阿司匹林900-1000mg對治療偏頭痛的急性發作很有效 [3]

然而,如果阿司匹林的作用只在止痛領域,那它的江湖地位恐怕早就不保了。 目前為止,阿司匹林對人類最大最核心的貢獻,是它可以保護心腦血管 ,預防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CVD),包括腦梗死和心肌梗死。要知道,這類心血管病是全球大多數國家(尤其是已開發國家)人口的首要死因,換句話說,管理好了心血管病,人類壽命和生存品質就會得到很大的提升。

目前為止,不管是各項單獨的隨機試驗,還是一系列關於隨機試驗的meta分析, 都提示長期阿司匹林治療對心血管事件的二級預防有益。 (二級預防,就是既往已經發生過腦梗死或心肌梗死,為了預防復發而做的幹預。)

比如,2002年,有一篇meta分析納入了195項抗血小板治療(主要采用阿司匹林)隨機試驗的個體患者數據,總計135,000多例既往有CVD證據的高風險患者(包括既往或急性心肌梗死、既往或急性腦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還包括其他高風險患者(不穩定型心絞痛、穩定型心絞痛、外周動脈疾病、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後、心房顫動和瓣膜疾病),得出的結果是 [4]

  • 以阿司匹林為主的抗血小板治療使後續血管事件(包括非致死性心梗、非致死性腦卒中和血管性死亡)風險顯著降低了大約22%。
  • 從絕對意義上講,采用抗血小板治療,每1000例急性心梗患者治療1個月可避免38次事件;每1000例既往腦卒中患者治療29個月可避免36次事件。
  • 另外,對於缺血性腦卒中(腦梗死)來說,在腦血管事件發生後的早期幾周內使用阿司匹林,可以獲得最大獲益。

    2016年,一篇匯總分析納入12項試驗中15,000多例受試者的數據,這些試驗評估了阿司匹林用於二級預防的效果。結果發現,阿司匹林使最初6周內缺血性腦卒中復發的相對危險度降低了58%。對於存在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或輕型腦卒中的患者,在這個時間段阿司匹林的益處也最大 [5]

    基於目前大量的高品質證據,各個國家的心血管疾病指南都把阿司匹林推薦為心梗、腦梗患者二級預防的必備藥物之一。

    接下來有個問題:阿司匹林的劑量有好幾種,比如:81 mg/片,325 mg/片以及500 mg/片,哪種好?對於止痛來說,阿司匹林有明顯的劑量-反應關系:1000mg優於500mg,500mg優於250mg [6]

    然而,對於心腦血管事件的預防來說,並不是劑量越大就越好。由於預防心血管病都是需要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每天都大劑量,會增加發生藥物副作用的風險,尤其是出血。

    比如,2005年,有一項分析納入了31項隨機對照試驗的數據,結果顯示,與更高劑量相比,阿司匹林劑量≤200mg/d發生嚴重出血性事件的發生率顯著更低。如果把所有的出血事件都算上(包括嚴重、輕型和無意義的事件), 和100-200mg/天的阿司匹林相比,使用<100mg/d劑量的出血風險更低。

    因此,從減少風險考慮,低劑量的阿司匹林(81 mg/片)要安全的多。不過,用藥不能單純考慮安全性,還要看有沒有效。低劑量阿司匹林(81 mg/片)真的能預防心血管事件復發嗎? 試驗證明:能。

    研究發現,對已發生過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或輕型缺血性腦卒中的患者,30mg/天與283mg/天的阿司匹林對預防腦卒中具有相似效力 [7] 。這個結果和阿司匹林在實驗室裏的觀察結果一致:即30mg/d阿司匹林能夠完全抑制血栓素A2的生成 [8]

    另外,在前文提到的2002年那篇meta分析中,也得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結果:75-150mg/天組(低劑量阿司匹林)和160-325mg/天組(中劑量阿司匹林)的療效無顯著差異(包括非致死性心梗、非致死性腦卒中和血管性死亡)。

    既然低劑量阿司匹林(81 mg/片)的預防效果和高劑量一樣好,出血風險還更低 ,那毫無疑問,肯定優先選擇低劑量阿司匹林(81 mg/片)。

    事實也確實如此。美國胸科醫師學會(ACCP)的2012年指南推薦:對於非心源性的缺血性腦卒中,建議使用75-100mg/d的阿司匹林來進行二級預防 [9] 比如,阿司匹林腸溶片(81mg) 。(部份人因為超重或肥胖,可能需要更大的劑量)。

    你可能會發現一個有趣的問題:為什麽低劑量阿司匹林的劑型是81 mg,不是80mg呢?這個問題的答案還得回到歷史中去尋找。

    在18世紀晚期,當時的計量單位還沒有出現當下普通使用的「標準公制計量系統」。在當時的藥劑系統中,衡量重量的基礎單位是一粒「大麥」的重量,被命名為「格令(grain)」,縮寫為gr [10]

    1格令相當於64.8 mg [11] 。這個單位使用了好長時間,盡管在19世紀,歐洲開始改用公制單位,但因為習慣原因,藥劑師還是普遍使用「格令」。包括美國在內,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公制單位和「格令」都被並存著使用,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993年。當時,美國藥典正式終止了藥劑師舊有的使用單位。不過,這種終止比英國藥典晚了30年 [12]

    低劑量阿司匹林的劑型是81 mg,其實就是來源於這段歷史。成人阿司匹林的標準劑量是5個格令,換算成公制單位是325毫克,這一劑量至今仍用於止痛。低劑量阿司匹林是標準劑量的四分之一,1.25格令,也就是81毫克。也許是出於尊重歷史,或者是其他原因,這種劑型一直延續到現代 [13]

    在藥物史上,阿司匹林一直是神奇般的存在。說它神奇,不僅僅是因為它從遠古的歷史中走來,更是因為,它經受住了時間和科學的檢驗。不僅如此,從目前的研究趨勢中,人類對阿司匹林在其他領域的作用還抱有非常大的預期。也就是說,在被下一個「神奇」取代之前,阿司匹林的神奇之路還將繼續。

    參考

    1. ^ https://www.sciencehistory.org/distillations/aspirin-turn-of-the-century-miracle-drug
    2. ^ Steiner TJ, Lange R, Voelker M. Aspirin in episodic tension-type headache: placebo-controlled dose-ranging comparison with paracetamol. Cephalalgia. 2003 Feb;23(1):59-66. doi: 10.1046/j.1468-2982.2003.00470.x. PMID: 12534583.
    3. ^ Kirthi V, Derry S, Moore RA. Aspirin with or without an antiemetic for acute migraine headaches in adults.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3 Apr 30;2013(4):CD008041. doi: 10.1002/14651858.CD008041.pub3. PMID: 23633350; PMCID: PMC6483629.
    4. ^ Antithrombotic Trialists' Collaboration. Collaborative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trials of antiplatelet therapy for prevention of dea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troke in high risk patients. BMJ. 2002 Jan 12;324(7329):71-86. doi: 10.1136/bmj.324.7329.71. Erratum in: BMJ 2002 Jan 19;324(7330):141. PMID: 11786451; PMCID: PMC64503.
    5. ^ Rothwell PM, Algra A, Chen Z, Diener HC, Norrving B, Mehta Z. Effects of aspirin on risk and severity of early recurrent stroke after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 and ischaemic stroke: time-course analysis of randomised trials. Lancet. 2016 Jul 23;388(10042):365-375. doi: 10.1016/S0140-6736(16)30468-8. Epub 2016 May 18. PMID: 27209146; PMCID: PMC5321490.
    6. ^ von Graffenried B, Nüesch E. Non-migrainous headache for the evaluation of oral analgesics. Br J Clin Pharmacol. 1980 Oct;10 Suppl 2(Suppl 2):225S-231S. doi: 10.1111/j.1365-2125.1980.tb01804.x. PMID: 7002183; PMCID: PMC1430191.
    7. ^ Dutch TIA Trial Study Group, van Gijn J, Algra A, Kappelle J, Koudstaal PJ, van Latum A. A comparison of two doses of aspirin (30 mg vs. 283 mg a day) in patients after a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or minor ischemic stroke. N Engl J Med. 1991 Oct 31;325(18):1261-6. doi: 10.1056/NEJM199110313251801. PMID: 1922220.
    8. ^ Patrono C, García Rodríguez LA, Landolfi R, Baigent C. Low-dose aspirin for the prevention of atherothrombosis. N Engl J Med. 2005 Dec 1;353(22):2373-83. doi: 10.1056/NEJMra052717. PMID: 16319386.
    9. ^ Lansberg MG, O'Donnell MJ, Khatri P, Lang ES, Nguyen-Huynh MN, Schwartz NE, Sonnenberg FA, Schulman S, Vandvik PO, Spencer FA, Alonso-Coello P, Guyatt GH, Akl EA. Antithrombotic and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ischemic stroke: Antithrombotic Therapy and Prevention of Thrombosis, 9th ed: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Chest. 2012 Feb;141(2 Suppl):e601S-e636S. doi: 10.1378/chest.11-2302. PMID: 22315273; PMCID: PMC3278065.
    10. ^ Zupko RE. Medieval apothecary weights and measures: the principal units of England and France. Pharm Hist. 1990;32(2):57-62.
    11. ^ Lipman AT. The end of the grain: The long awaited move to metric. J Pharmaceutical Care Pain Symptom Control. 2010;2(3):59-61.
    12. ^ Aronson SM. The ancient vocabulary of medical prescriptions. R I Med J (2013). 2014;97(9):67.
    13. ^ Aronson SM. The ancient vocabulary of medical prescriptions. R I Med J (2013). 2014;97(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