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為什麽很多人說「綜藝在影視行業鄙視鏈的底端」?綜藝真的沒有電影、電視劇含金量高嗎?

2021-12-27影視

這個問題一開始好像是這樣的: 為什麽很多人覺得綜藝沒有電影和電視劇高級?

我個人看法是, 事實上的高級 覺得高級 是兩個不一樣的概念,從純邏輯的思考來看,有些東西可能事實上是高級的,但旁人不一定覺得高級。我不懂什麽是真正的高級,但我大概能理解什麽叫做覺得高級,包括這個問題寫的「很多人說」。這個「很多人說」其實就是 覺得高級

一、綜藝節目的型別

我想先從綜藝節目內部的分類說起,我也是隨便分(才不是,這麽分肯定是有用的),肯定有所偏廢。大家完全可以排個序,你覺得哪種型別「更高級」?

-1、真實秀綜藝

我也看了嚴敏導演和魏嘉毅老師的對談視訊。嚴敏導演的談話裏,講的更多的知識綜藝節目裏的一部份,他稱之為 真實秀 (也就是真人秀)。當然,談真實秀,沒嚴敏導演可以說是非常合適,比如【向往的生活】【極限挑戰】【奔跑吧】【花兒與少年】【偶像來了】,這些都是在有實驗 手冊預設 的前提下,看到不管是明星還是素人面對生活的真實反應。

在我看來,真實秀更像是戈夫曼的一本書名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 。真實秀節目通常沒有一個要分階段完成的主線任務,有的只是一些日常生活的展現。這種展現非常像電影【楚門的世界】,最妙的是,打廣告的方式也是如此。

如果說為了保證節目的可觀看性,會設定一些需要完成任務的環節,仿佛看起來有起伏和節奏的話;這些環節本身之間的關系也顯得並不緊密,能夠銜接它們的,往往是需要獲得/搶奪/轉移的道具,而不是能帶來更為相互呼應的活動。如果是在一部講究細節呼應的電影作品裏,恐怕就很難見到這麽松散的結構。

真實秀裏也可以稍微細分一下,分成嘉賓可見的和不可見的真實秀。

像【拜托了冰箱】【飯局的誘惑】【舉杯呵呵喝】【康熙來了】這些就是可見的真實秀,幾個嘉賓圍繞在某個環境下進行聊天。我們當然不能說嘉賓在這些節目裏的反應是表演出來的——畢竟和電影、戲劇還是有很大的差別。當然也可以圍繞一些更為特定的環境,穿插表演和遊戲,可以取名為王牌對王牌。

而像【奔跑吧】【極限挑戰】【我們來了】這些就是不可見的真實秀,嘉賓幾乎不知道下一環節會發生什麽。觀眾愛看這些綜藝節目的心理還是有所不同的,更希望看到反差甚至是出糗的一面。如果嘉賓還要進行更加激烈的對抗活動,那就更好了,比如撕名牌或者它的各種變體(其實就是大逃殺的綜藝版)。

我個人覺得,真實秀應該是與記錄生活的Volg隨拍關系比較密切。在這個基礎上,去看雨哥和力元君的【隨機蹭飯挑戰】就會認為,確實是綜藝節目。

-2、比賽綜藝

可是嚴敏導演是只做真實秀嗎?B站的【說唱新世代】能夠完全劃到真實秀裏嗎?我看不一定,【說唱新世代】更像是比賽。談到比賽綜藝,那子類別型一下就變得非常豐富了,比賽綜藝主要是兩個重要因素,賽制和內容。

在內容來看,任何一種單獨的形式都可以被放到比賽裏,不管是相聲、小品、唱歌、跳舞、脫口秀、電影(導演、演員、編劇、後期可以再單列)、配音,都可以放進去。甚至是模仿某個生活片段也可以進去,我們就取名為超級變變變吧。

當然把這些所有的表演形式都揉進去也可以,除了電影。一般這種什麽都有的表演形式被稱為達人秀,如果覺得這個名字不夠高級,還可以叫夢想秀。

而在賽制來看,如何將類似生存遊戲(大逃殺)一樣的本質以各種方式重新演繹出來,是很重要的。

比如用battle獲得節目內流通代幣,透過代幣去換取一些額外福利。比如豐富淘汰制的形式,可以末位淘汰、反選復活、中途踢館、進入待定等等。

而對於比賽綜藝來說,如何加強觀眾的參與性變成了一個新課題。當然,觀眾可以成為氣氛組,負責鼓掌或出表情,方便後期剪輯,然後由專家打分確定排名。觀眾也可以成為參與者,部份決定某個節目或表演者的去留,可以投票、跑票、表達拒絕讓某個節目強制結束。此外,成為參與者的觀眾還可以再進行細分,是演播廳以內的,正在看(電視/網路)直播的,還是電視機前的呢?

我個人覺得,比賽綜藝是來自對有輸贏規則的遊戲(尤其是伽達默爾的遊戲理論)的覆寫。站在這個角度上看,各項體育賽事本身也可以被稱之為綜藝。這聽起來當然非常奇怪。

-3、談話綜藝

除了比賽綜藝以外,嚴敏導演和魏嘉毅對談【綜藝被矮化】這個視訊就不是綜藝了嗎?

當然也算綜藝了,嚴敏導演也說,拍個Vlog都還能算綜藝——當然這很極端。但是這個視訊是不是綜藝?是,是談話綜藝。

談話綜藝有很多種方式,可以一一對談、多人談話、訪談、社會問題交流、上通告等各種方式。

在我很小的時候,母親限制我看電視,尤其是中午。我能看的就兩,一個是【今日說法】,一個是【百家講壇】這兩個是電視節目,但是不是綜藝呢?我覺得是。不止我覺得是,連去百度搜綜藝節目,他的分類也覺得是,而且看起來很奇怪的是——【新聞直播間】【朝聞天下】都被算到了談話綜藝裏。

最近我比較喜歡看的談話綜藝,是【十三邀】【圓桌派】和【一千零一夜】,在讀本科時很喜歡看的談話綜藝,是【羅輯思維】。

與其說是談話綜藝,倒不如說是知識講座,那線下線上的所有講座、授課都可以被稱之為綜藝節目了嗎?比如羅翔老師參與【今日說法】普及法律知識,是參加綜藝還是電視節目?

羅振宇老師自己也說過了,談話綜藝,尤其是有傳遞知識資訊的談話綜藝,前身就是有錢人家的說書者。

-4、分段與觀察綜藝

這麽分下來,好像是分完了。但有個很大塊的東西沒有談到,情感綜藝。是真實秀嗎?像,但不完全是。不流行嗎?非常流行。可以說出好多,非誠勿擾、愛情保衛戰、中國新相親......

但這並不是基於結構,而是基於內容出現的綜藝。如果要說的話,我認為應該被命名為 分段綜藝,意思是這大概1小時左右的綜藝節目,是由復數個相互關系不密切的單獨片段組成的。這些單獨片段之間也不會形成競爭關系——比如比賽綜藝。

基於這樣的邏輯,求職類的綜藝節目也是如此,就不必再展開了。同樣的,大部份的益智綜藝也是這樣,【開心辭典】【一站到底】都是有復數個分段的單獨片段組成。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別的綜藝,看起來非常有意思,叫做 觀察綜藝 。觀察綜藝幾乎和分段綜藝是反過來的,分段綜藝之間的段落關系非常松散,但觀察綜藝是以層層窺視的方式進行的。

據說最早的觀察綜藝,是脫胎於情感綜藝,有一些情感專家在聽了當事人的言論之後,進行分析。但觀察場本身並沒有被獨立開來。後來的觀察綜藝開始將觀察場進行不斷切割獨立,引進了大量的觀看媒介,甚至還邀請當事人回看片段。

有些觀察綜藝甚至可以做到五層巢狀觀察: 當事人的表現(第一層)、花字的引導(第二層)、現場觀眾的投票和反應(第三層)、畫中畫的明星的即時反應(Reaction)(第四層)、觀察室內的明星、達人在整個活動結束之後的評價(第四層)、評論者/批評者對整個節目的評價(第五層)。

當然,網路前或電視機前的你也可以加入觀察,就看是用彈幕還是評論區了。

所以雖然李響主持的【職來職往】和何炅主要主持的【令人心動的offer】都是職場綜藝,但表現的形式一個是分段的,一個是觀察的。

二、高級感或含金量

我這裏聊了那麽多可以重新劃分的綜藝節目型別,如果這些都放進去作為完整的綜藝節目,再和電影電視劇節目比較,到底有什麽差池,可以讓人覺得似乎沒有那麽高級呢?

我覺得主要是以下幾點原因——註意,不是真的不高級,而是觀感上覺得不高級。

-1、過度真實帶來的觀影難度降低

日常真實→觀影難度降低→單位時間資訊密度下降→對觀眾的集中要求下降

該特點主要來自真實秀綜藝。

電影、電視劇成片是真實的,但更應該被稱作藝術真實,而不是日常真實。藝術真實的作品需要滿足敘事內部的連貫性,比如人物動機、劇情推進、場景呼應、關鍵道具等,使之能夠在單位時間裏更完整地表達一個帶有強互文性的故事。

舉個電影/電視劇內經常出現的例子。在電影結束後,或電視劇的片尾,經常會放出 拍攝花絮

在我小的時候,看【閑人馬大姐】【少年英雄方世玉】就經常會看到片尾的各種NG,有時候比正片更好笑。這些花絮往往是幽默的、NG也往往是搞笑的,可能甚至比正片更搞笑——比如【生活大霹靂】的拍攝花絮——但是你能說觀感上比正片更高級嗎?

不能。最重要的原因,是觀影難度被降低了。

桑德爾教授在【公正:我該如何是好?】公開課裏也提過類似的說法。他讓學生選【莎士比亞】、【辛普森一家】和【WWE賽事】哪個更快樂,很多學生選WWE賽事(理由是直接的生理觀看刺激)和【辛普森一家】(理由是有很多諷刺美國的梗)。但當問題變成哪個更高級時,大部份的學生選了莎士比亞戲劇,主要理由集中在觀影難度較高,所以覺得更高級。

為什麽觀影難度較高呢?因為單位時間的資訊密度提升了,觀影時對觀眾的觀看要求提升了。

以孫紅雷參演的【潛伏】和【極限挑戰】作為比較,就能更好地看出來:【潛伏】的單位時間裏的資訊密度很高、人物對話機鋒很多、場景布置用心、前後單位時間的互文性較強,對觀眾的觀影難度要求就隨之提升。但是【極限挑戰】就完全沒有這些顧慮,是更日常真實的互動,資訊密度可以說並不高,需要關註的前後單位時間也不多。

-2、比賽競技帶來的註意轉移

比賽競技→結構要求子節目出現排他→競技機制被關註→觀眾註意轉移為排名評價

該特點主要來自比賽綜藝。

在電影裏當然也存在看似無關的子節目拼湊起來的集合,一般可以成為拼盤電影,專業術語叫主題並置敘事,意思是在同一個主題下不同無關片段進行無差別排列播放。在電視劇裏應該被叫做不同章節或片段,但一般都會在最後一個章節將其合起來,比如【少年包青天3:天芒】【鏗將玫瑰】(2002年上映的國產刑偵劇)。像【人民的名義】那種開頭一集出現趙德漢,後續沒有聯系的情況並不多見(真實原因是演員侯勇的檔期沒有調整過來)。

但是在比賽綜藝裏,就不是什麽大問題。雖然每個段落之間的表演或許非常精彩,但是電視節目時長的限制導致情感的連續性讓位於競技機制本身。

如果這個比賽綜藝還是選秀綜藝,那就更不一樣了。粉絲們更關心的,是自家的愛豆的時長有沒有給夠,節目制作組是否更公平地端水,有沒有在「帶節奏」。然後綜藝節目就開始註水,要知道一開始的綜藝節目也就50分鐘不到,現在一集沒有2小時都不好意思出來見人,尤其是互聯網出來之後。

之前沒有限制的時候還會單出 一刀未剪版、會員專享版 ,之後為了更方便觀眾看,還出過 純享cut 鏡頭直拍 。我就是為了看嚴敏導演的【極限挑戰】每集映後訪談、【向往的生活】會員專享版、【101創造營】個人直拍cut,才開的各家視訊網站的會員。如果一個綜藝節目的時長理論上可以無限多,鏡頭理論上只要出現愛豆就可以,不需要剪輯的話,我覺得確實看起來可能沒有那麽高級,別問我含金量,我覺得應該聊聊含水量。

即便是像套娃一樣表現電影、電視劇、配音、編劇等的綜藝節目,它們的重點都並不完全在作品本身上,表演完之後的討論也會占據相當部份的內容。當然也依然會有上台前的準備工作作為花絮穿插進綜藝節目之中。

-3、敘述代替敘事帶來的場景感

敘述對話→敘事場景感被降低→場景排程的重要性下降→從空間向個人轉移

該特點主要來自談話綜藝。

並不是談話綜藝節目直接放到電影院裏,就可以認為是電影。

當初【富春山居圖】【逐夢演藝圈】進影院,大眾對此的評價只是「爛」,但依然認可是電影。【小時代】進影院也是如此,馬銳拉評價「【小時代】很好看,只是它不是電影」,不過即便爛,也依然可以被認為是電影。

但是【爸爸去哪兒大電影】【極限挑戰大電影】【奔跑吧兄弟大電影】這些綜藝節目進電影院,就能被稱之為電影了嗎?真實秀綜藝放在電影院播放,到底破壞了什麽東西,讓觀眾覺得不是電影呢?

我覺得是場景感,準確的說,是將個人日常生活裏剝離一部份時空出來,在專門的場所進行特定的文藝觀影活動。而不是在你進行日常生活的過程裏,很自然地嵌入進來。

這需要空間和內容相互起作用才可以。

電影播放的空間,是一個拉康津津樂道的映像空間:黑暗的觀眾席,高亮的銀幕,透過光影對比和視覺平面非常明確地隔開表演人和觀看者,以至於不管看什麽電影,在電影結束燈光亮起後,從影院走出來時,都有回到現實的感覺。

電影播放的內容,也要盡可能不是隨處可見的日常真實,即便是日常真實,也需要大量的鏡頭語言形成有邏輯和敘事的藝術真實感。

但是即便真實秀綜藝能搬進影院,談話綜藝也不能搬進影院。因為談話綜藝太過於敘述化,你可以在任何一個線下活動看到,不管是評書、采訪還是講課。這會帶來被切割出的心時空(或福柯所說的異托邦)重新塞回現實生活裏,導致場景感的破壞。談話綜藝只適合出現在電視機前,至於電視機前的觀眾到底在做什麽,這並不重要,因為電視是進入臥室,而電影是在臥室之外。

分段綜藝也是如此。不管是情感綜藝、求職綜藝還是別的美食、旅遊等分段綜藝,都給人仿佛在拉家常的感覺。仿佛在拉家常,是一把雙刃劍,好的一面在於很親近,讓人感覺就是鄰家故事,只是隔著一個螢幕;不好的一面就是在於在親近了,無法從觀感上將其剝離為異托邦。

-4、攝入觀眾後帶來的參與感

觀眾進入鏡頭→景深消失→體驗感開放→觀看者也有表演感或參與感

該特點主要來自觀察綜藝。

如前面所說,觀察綜藝是采用層層觀察的方式,主持人或嘉賓的即時反應和看後評價,又變成了觀眾觀看的素材。於是這類綜藝觸及到了它的最開始,古希臘戲劇。

古希臘戲劇的場所是開放的,甚至表演空間也是勞作空間(禾場),他更多不是有觀眾席的(景深的)而是從看台凸出的(外放)。古希臘戲劇的表演也是開放的,演員和觀眾往往界限並不清晰,觀眾也不一定只是單方面的看,還會參與表演和互動。古希臘戲劇的內容也是開放的,從古希臘戲劇家索福克勒斯的劇本中可以看到,【俄狄浦斯】並不只是重現神話故事,他還會在其中穿插各種對時事的諷刺或呼應。

觀察綜藝也是如此,這與前采、備采、後采插入還有些差別。前備後采不是即時出現的評價,是被穿插到綜藝節目中增加節目效果或節奏感的部份。而觀察綜藝不需要這些,或者說它自身就是一個大型的前采、備采與後采的融合。

觀察綜藝裏不斷層層增加的觀眾,甚至邀請當事人回看和評價,帶來的正是與古希臘戲劇相似的效果。這些嘉賓對視訊片段進行「品頭論足」式的評價,尤其是當事人在視訊中曾被拍攝,然後進行再討論。

觀眾看的到底是哪一層呢?觀眾會將自己置入那種評論者中呢?

但不管是哪一層觀看該視訊片段的高級感被降低了。

當然,在互聯網視訊平台裏,觀眾可以透過發彈幕、評價區評價的方式進行參與評價。但網民都知道,與評論不同的是,彈幕可以覆蓋在作品上,形成新的觀看畫面,於是觀眾也變成了表演者——以文字的方式出現,並傳遞了相對獨立的價值觀。

電影/電視劇也是如此,能發彈幕的電影/電視劇,和不能發彈幕的差別可以說非常明顯。比如在李少紅拍的【橘子紅了】電視劇裏,B站彈幕區聊的就是關於【新紅樓夢】的故事,以及對這些演員如何做才更有道德感的相互批評。

以上這四點交錯在綜藝節目裏,過度真實、競技互斥、場景削弱和過度參與,都成為了綜藝節目在觀感上似乎讓人覺得沒有電影/電視劇高級的原因。

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希望大家多多批評。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