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天道】裏丁元英為什麽要讓芮小丹去耶路撒冷,而且還不惜萬裏送身?

2022-04-20影視

丁元英其實已經預感到了芮小丹死亡的結局,幾次與芮小丹交流思想。

丁元英嚴肅、語調凝重地說:「我有幾句不能跟你講理也無法給你解釋所以然的話,希望你能聽進去。關鍵一句:你應該辭職。請註意,是你應該,而不是我希望。」
丁元英沈靜地說:「我再重申一遍,我不能跟你講理,也無法給你解釋所以然。佛家常說‘證到’這個詞,卻從來不告訴你‘證到’後面是什麽,因為欲說欲解都不能,因為條件的條件的條件,因為因果的因果的因果,所以就有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說過,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

丁元英之所以費盡周折,就是想讓芮小丹明白: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容不得自己思議,只要認識、遵循,就可以了。你所信的所謂的各種主,未必能拯救你,只是一種安慰藥片,圖個心理片刻的平穩。 是主不救你嗎?不是,是人們沒深識信仰的真諦——從來沒有什麽救世主,能救你的只是自己。

認識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才能真正站起來。自己若心有夢想,世界才會給你讓條道。到了耶路撒冷才更容易明白,什麽是「遙遠的救世主」。

丁元英為何執意讓芮小丹去耶路撒冷?原來也是用心良苦!

當上帝耶和華,耶穌基督和真主安拉聚集在同一塊土地上的時候,世界就再也沒有什麽地方能像耶路撒冷這樣令人沈思。——【天道】

耶路撒冷具有異常濃重的宗教色彩,而且是世界三大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宗教聖地,耶路撒冷也被稱為冷城。

有這樣一句話形容耶路撒冷:上帝給了世界十分美麗,九分給了耶路撒冷,上帝也給了人民十分哀愁,九分也給了耶路撒冷。所以這是一個存在著大多數相應的宗教信徒信奉的聖地,也是一個大多數人心中「救世主」存在的地方,自然也成了大多數人尋找救世主的天堂。

丁元英最初提出要讓芮小丹去耶路撒冷,是兩個人在一起吃火鍋時,丁元英問芮小丹:去過國外哪些地方,芮小丹聊了自己的幾次出國經歷,這個時候丁元英便給芮小丹一個「建議」,希望她探親返回的時候,拐個彎到耶路撒冷看看。

當時丁元英說了這樣一段話:「耶路撒冷是世界三大宗教聖地,真主上帝和耶穌都在了,有條件還是應該去看看,增長點見識。」

丁元英為什麽幾次執意提出要讓芮小丹去耶路撒冷?而且這件事情看上去和整個故事並沒有關聯性。

其實,耶路撒冷這個事情對芮小丹有著極大的影響,並且也間接預示了芮小丹命運的結局。

他想讓芮小丹「自悟」,這個時候耶路撒冷作為一個重要的覺悟載體,便出現在兩人的計劃中了。

後來丁元英「萬裏送身」親自和芮小丹一起到耶路撒冷之後,兩個人在耶路撒冷說了這樣一段話:

丁元英說:「兩次世界大戰不過打了十年,而在本世紀巴以沖突就打了50年,什麽樣的民族能承受這樣的苦難,可上帝和真主都沒能拯救他們,世界上再沒有什麽地方能像這裏讓人明白這個真理真相了。」
芮小丹說:「我不來也知道,原本就沒有什麽救主。」
丁元英說:「你的知道是自覺,現在是讓你覺他。知道這個道理的人很多,但多是呈道理和知識存在,不是自覺。道理和知識沒什麽用,只是一個有用的條件,用才有用。讓你覺他什麽?覺他的無明,覺他的道理和知識的沒用。」

丁元英想讓芮小丹看到並且明白: 在這個許多人都認為這裏存在救世主的地方,人們也未能被拯救,這些信徒依然需要經歷戰爭,依然需要經歷苦難。故:世間本無救世主 ,這亦是丁元英一直強調的概念。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 能救自己的只有自己的覺悟,也就是覺他的悟性,只有符合客觀規律的去做事,完成從自覺到覺他的轉變,這是丁元英費盡周折希望芮小丹明白的事情,而且丁元英認為只有芮小丹明白了這個道理,才能真正的覺他。

丁元英又說:「…因果不虛,因果是規、是律,不可思議。」

這一篇耶路撒冷之旅是承前啟後的一篇,是對整個故事的前半段做了個總結。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追求事物發展的規律,而這種規律似乎是反人性的。因為人的本性就是祈求救世主。

自性本來就決定了你最適合做哪件事,最適合成為什麽樣的人。或者說你就應該去做某件事,你就應該是這個人。 有自性才有自覺,有自覺才可能覺他。

芮小丹是一個自性的人,她有自覺,但缺乏覺他的能力。這與丁元英恰恰相反,丁元英很痛苦,他有自覺的條件和能力,但自身又很難做到。不過,他對人生、社會洞徹太深刻了,有覺他的本事。

所以,丁元英也希望芮小丹能夠覺他。 耶路撒冷這個地方,是適合啟迪智慧、自覺覺他的。

前後的故事中,充分體現丁元英的用心良苦,但遺憾的是,芮小丹雖然明白了這個道理,但是並沒有將條件用在自己身上,最終也沒有徹悟覺他的狀態,所以才有最後執行任務時被歹徒炸傷,然後舉槍自盡的一幕悲劇。

而丁元英之所以這麽做的原因,就是因為他明白,芮小丹是一個站在門檻裏面,卻不知門檻在何處的人,她雖然存在條件的優勢,但是不會按照條件去走。

但是丁元英內心何嘗不是在乎芮小丹呢?!只是他用另一種方式去表達罷了。

芮小丹是強勢文化的塑造者,但她的人生確是悲劇,根源就是沒有完成由自覺到覺他的轉換,所以耶路撒冷的事件,也預示了芮小丹後來的命運。

丁元英多了一份對於事物的客觀理性,當察覺到條件之後可以唯條件是從,而芮小丹則是當自己存在條件的同時,只是唯自己的內心活著,並沒有唯因果教條,所以她即便具備了離職的條件,也沒有做出離職的行為,最後人生才以悲劇收場。

丁元英也跟芮小丹說過:你活的是自性自在,不昧因果,通俗點說就是平平淡淡才是真。我是想活個明白,還在思索的圈子裏晃悠,離你的境界還差這幾個位格。

其實,丁元英和芮小丹都很明白自己的定位,芮小丹只是隨心所欲,活得灑脫,而丁元英想透過耶路撒冷,讓芮小丹反思自己,論證因果不虛的規律,讓芮小丹自己覺醒,能從覺悟到覺悟的境界轉變。

覺他以後,按因果不虛的規律性做事,這也是丁元英希望芮小丹來耶路撒冷的真實原因

圖片均來自百度搜尋,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