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香港電影沒落了嗎?原因是什麽?

2011-04-11影視

謝霆鋒從小便是眾星捧月,據說周潤發、成龍、劉德華等前輩都對他寄予厚望,稱贊他是香港電影的未來,當然謝霆鋒也不負眾望,在2011年憑借電影【線人】奪得第3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在此之後謝霆鋒在電影上雖依舊有不俗的表現,但卻選擇逐漸淡出,近些年來一直把事業重心放在了美食節目上。

與謝霆鋒同齡的香港演員中,與其成績相近者屈指可數。如今的香港電影,成龍、劉德華、周潤發等老一輩的演員作品越來越少,只剩下已進入天命之年的古天樂、張家輝等還在勉力支撐。

與曾經有著「東方好萊塢」之稱的香港電影相比,如今的香港電影已星光黯淡。我將選取四個年份來回顧香港電影,分別是1973年、1983年、1993年、2003年。我在閱讀資料時驚奇的發現這四個年份代表了香港電影的幾個重要時期,對香港電影有著特殊的意義,跨度30年,由起帆到巔峰再到消沈。

一、龍爭虎鬥的1973

1973年,謝霆鋒的母親狄波拉獲得「香港小姐」、「亞洲小姐」的雙冠,而那一年還有另一場「香港小姐」的選舉,前三名名氣都不大,反而是第四名後來大紅大紫,這便是趙雅芝。

而1973年對香港電影來講,最大的事情莫過於傳奇功夫巨星李小龍的突然離世,全球電影人無不為之嘩然,無數的影迷嘆息不已。在李小龍突然離世的背後,可能還有一人是心情最為復雜的,這便是香港嘉禾影業公司的老板鄒文懷。

鄒文懷出生於1927年,50年代進入邵氏公司做宣傳部經理,1958年,邵逸夫從南洋回港改組邵氏公司,決定在影壇大展拳腳,並提拔重用鄒文懷。

鄒文懷和李小龍

鄒文懷被邵逸夫授予先斬後奏的大權,成為邵逸夫的左膀右臂,果然鄒文懷也不負重托,在香港電影界殺出一條血路,屢建奇功,成為邵氏公司的第一能臣。

1970年,在幫助邵逸夫經過12年打拼之後,邵氏公司終於打敗老對手「國泰」,獨霸香江影壇。而此時的鄒文懷也羽翼豐滿、想要另起爐竈,並且暗中謀劃籌備,資金得到泰國和台灣方面的支持,影片發行可透過邵氏的老對頭國泰發行到海外。

邵逸夫這時卻把目光盯在了剛剛興起的電視上,他認為電視將成為日後的主流,決定削減一半的電影計劃,將資金投入到電視業。鄒文懷對此事則強烈反對,並以此為導火索出走邵氏,自立門戶建立了嘉禾影業。

鄒文懷帶走了邵氏多名猛將,對邵氏來講是一個極其嚴重的損失,但令邵逸夫更加動肝火的,卻是鄒文懷居然秘密與日本片方達成協定,計劃聯合拍攝【獨臂刀大戰盲俠】,並挖走了邵氏頭牌男星王羽(推薦閱讀【台灣黑幫往事】,文末附連結)。

要知道當年【獨臂刀】在華語武俠電影中的影響力可是非同小可的,不僅是邵氏首部票房破百萬的賣座電影,而且可以說是邵氏的金字招牌。於是邵逸夫盛怒之下將嘉禾影業告上了法庭,他和鄒文懷合作多年,互相成就了彼此,竟沒想到此時卻反目成仇、形同水火。從此時開始,香港電影界數十年的龍爭虎鬥拉開序幕,對香港電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邵逸夫

此時邵氏在香港電影界如龐然大物一般,嘉禾雖有外部資金支持,但畢竟根基不深,想要在夾縫中壯大,除了穩紮穩打、步步為營之外,還得有新的突破口,這個突破口便是商業的革新,邵氏是采用大片場制度,公司和電影人是僱用關系,而嘉禾則采取了獨立制片制度,將公司和電影人的關系改為合作關系,初次闖入嘉禾這個突破口的便是李小龍。

這一年在美國的李小龍因發展受阻,在接受媒體存取時,表示願意回香港發展,李小龍最感興趣的當然是實力雄厚的邵氏,盡管邵氏開價每部片酬僅2000美元,但李小龍仍然表示只要邵氏寄來劇本和相關資料,都可以談。

但邵逸夫作為大老板,是要把架子給擺足的,一定要讓李小龍先回香港再當面談合作,而李小龍本來就心性高傲,堅持要邵氏派人來美國談判,這樣兩廂僵持,事情還沒談就崩了。而此時的鄒文懷便抓住了這個機會,他的特使本來就在美國遊說前邵氏「武俠皇後」鄭佩佩,雖遊說不成,但卻正好當面拜訪了李小龍,開出了每部7500美金的片酬,盡量滿足李小龍提出的其他要求。盛情之下,李小龍最終選擇加盟嘉禾影業。

1971年,李小龍拍了嘉禾投資的【唐山大兄】,上映後便打破了香港的票房紀錄,這一年嘉禾總片數一共8部,所獲票房占全年香港總票房的20.65%。第二年李小龍拍了【精武門】,一上映又破了票房紀錄,甚至開啟了日本、歐美等國際市場。此後李小龍和鄒文懷合股拍攝【暴龍過江】,又再一次破了之前的票房紀錄,嘉禾影業憑李小龍的這幾部電影賺翻了,公司實力在短時間內突飛猛進。

而邵逸夫卻大為懊惱,沒想到李小龍能夠創造如此輝煌的成績,不但自己錯失了一塊「寶」,還讓仇人撿了個大便宜。但就在李小龍如日中天之時,1973年李小龍卻突然離世,這原本是邵氏碾壓嘉禾的天賜良機,但邵逸夫又一次錯失了這個機會,這個所謂的「機會」便是當時的「香江第一諧星」許冠文。

許冠文原本就在邵氏無線,也就是TVB的一位電視節目主持人,在邵氏旗下拍攝了【大軍閥】等口碑票房俱佳的電影,許冠文非常有才華,身兼導演、編劇、演員多重身份。1973年,許冠文創作了劇本【鬼馬雙星】,希望和邵氏合資平分利潤,但邵逸夫再一次端起了大老板的架子,以劇本太差為由拒絕了許冠文。

許冠文

而許冠文的弟弟,有初代歌神之稱的許冠傑這時已是嘉禾的簽約藝人,由他牽橋搭線將許冠文引薦給了鄒文懷。1974年,許冠文在嘉禾的投資下拍攝的【鬼馬雙星】上映,又一次破了票房紀錄。隨後鄒文懷乘勝追擊,先後合作洪金寶、成龍等電影人,在香港電影界站穩了腳跟,形成了邵氏和嘉禾兩雄爭霸的局面。

二、青出於藍的1983

1983年,TVB推出電視劇【神雕英雄傳】、【神雕俠侶】等武俠電視劇,主演這兩部劇的黃日華、劉德華,和苗僑偉、湯鎮業、梁朝偉組成「無線五虎將」,不但大紅大紫,也使得背後的老板邵逸夫賺了一大筆,這或許更加堅定了邵逸夫要徹底轉戰「電視」領域的決心。

無線五虎

這一年有「鬼才」之稱的徐克在嘉禾的投資下拍了【新蜀山劍俠】,這部影片請來了【星際大戰】的特技班底,不計投入,拍出了香港電影最高的特技水準。但對嘉禾公司而言,卻只是賠本賺吆喝,真正賺錢的是洪金寶、成龍等主演拍攝的動作片。

除了動作片之外,還有喜劇片也是深受觀眾喜愛,當年的票房冠軍是由曾誌偉執導,許冠傑、麥嘉、張艾嘉、倉田保昭、徐克等領銜主演的喜劇動作片【最佳拍檔2:大顯神通】,這部影片是由1980年才創辦的「新藝城影業」拍攝。

「新藝城」是由麥嘉、石天、黃百鳴合作創辦,專攻喜劇,背後的財主是「金公主集團」。新藝城的出現打破了邵氏和嘉禾雙雄爭霸的局面,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如果說嘉禾能在邵氏的強大碾壓下崛起,是因為采用了「合作」模式的商業革新的話,那新藝城的崛起則是因為它更加重視電影的「商業性大於藝術性」。

新藝城當時有個七人創作小組,分別是黃百鳴、石天、麥嘉、曾誌偉、泰迪羅賓、徐克、施南生,這七人集體創作電影,揚各人之長,避各人之短,打破了以往以導演為主的創作班底的模式,這樣一來新藝城的作品便更全面的迎合了市場,但也弱化了個人風格。這就是商業性大於藝術性的原因,新藝城將其推出的電影當成一個商業計畫來做,而不是像以往那樣將其視作一個作品。

新藝城七怪

新藝城的崛起是整個80年代香港電影的頭等大事,對香港電影的產業化行程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新藝城崛起的過程中,也正是曾經的龐然大物邵氏的衰落之時。進入80年代之後,香港電影的主要觀眾群體已悄然發生了改變,那些在二戰之後出生的人逐漸成了觀影的主要群體,他們出生在香港、成長在香港,對香港文化的認同大過其他人群。

而這時候新藝城的都市動作喜劇、許冠文、成龍、洪金寶等市井氣息的電影更能符合這一代人的審美意識,但邵氏還是一味的在封閉的攝影棚中生產它「過時」的電影,同時邵氏以邵逸夫掌管大權,家族式的管理模式越來越顯僵硬,邵逸夫的個人喜好對生產出的電影有非常強烈的影響,相反,嘉禾卻采取合作模式,新藝城更是群策群力,集眾人之長。

面對邵氏電影不斷的衰退,邵逸夫似乎並無心挽回什麽,終於在1985年,曾經的大麥克邵氏電影黯然退場,1987年正式宣布停產。

但邵氏的退場並未改變香港電影三足鼎立的格局,自有長江後浪出現,這便是德寶電影公司。

德寶原是在1984年由洪金寶、岑建勛(【少年的你】片尾曲【fly】演唱者岑寧兒之父)創立,後來被香港富商潘迪生收購,潘迪生接手德寶後,出重金聘請周潤發、楊紫瓊、林子祥、羅美薇等明星來拍戲,又接手了邵氏以往的院線,制作發行了【皇家師姐】、【富貴逼人】、【秋天的童話】等眾多的經典電影。

潘迪生、楊紫瓊

所以鄒文懷的嘉禾並沒有隨著邵氏的退場而一家獨大。在整個80年代,成龍的成功使他成為嘉禾的「台柱」,在嘉禾拍的多部電影都表現非常優異。

成龍和嘉禾的成功是一個互相成全的結果,這是香港電影工業「衛星制」所帶來的好處。嘉禾作為母公司負責提供制片的財務支持、兼營影片的發行和院線業務,成龍的獨立制片公司(衛星公司)負責具體制片任務和主導,利潤根據合約約定來進行分配。

這就是此前說的嘉禾對電影制片商業上的創新,嘉禾從創立之初便不遺余力的組建自己的衛星公司,比如李小龍的協和電影公司、羅維的思維電影公司、吳思遠的思遠電影公司、成龍的威禾、許冠文的許氏兄弟、洪金寶的寶禾、元彪和元奎的泰禾、麥當雄的雄制作、二友、UFO、最佳拍檔等。

80年代的香港電影開始逐漸走向成熟,也迎來了香港電影人的黃金時代,當時劉德華號稱「劉十三」,鄭裕玲號稱「鄭九組」,說的就是劉德華一年拍13部電影,鄭裕玲同時跨9個劇組拍戲。

如此一來,香港電影發行量激增,也側面反映了香港電影的市場之大,我們常在一些韓劇、日劇中也能看到80年代香港電影和明星,足見其在整個亞洲影響相當之深。

但伴隨著「劉十三」、「鄭九組」這樣的現象,也不難想象香港電影在這樣快節奏的生產之下,其品質是難以得到保障的,這也為香港電影日後的衰落早早的埋下了伏筆。

三、群雄割據的1993

1993年中國出現了一大批巔峰級別的電影,比如:【霸王別姬】、【東成西就】、【唐伯虎點秋香】、【青蛇】、【新不了情】、【陽光燦爛的日子】等,而1994年世界電影史上更是出現了眾多難以企及的制高點:【肖申克的救贖】、【阿甘正傳】、【低俗小說】、【獅子王】、【這個殺手不太冷】、【辛德勒的名單】、【活著】、【東邪西毒】、【重慶森林】、【飲食男女】、【精武英雄】等。

盡管如此,早在1990年時新藝城就基本解體,新藝城的股權當中,除了「金公主」為大財主外,黃百鳴、石天、麥嘉三巨頭裏屬麥嘉獨大,股權分配不均衡。且新藝城的七人創作小組在電影制作上雖然集思廣益、占盡優勢,但利益的分配確實存在很大的問題,一開始便危機四伏,到80年代後期,新藝城三巨頭就各自為戰了,1991年公司最後一部電影【蠻荒的童話】上映,標誌著新藝城歇業。

而潘迪生的德寶影業也在1992年正式結業。德寶全力捧紅的女打星楊紫瓊在1988年嫁給潘迪生,婚姻僅維持了3年,兩人也和平分手。按理說這應當是嘉禾一統天下的大好時機,可惜這時香港電影界已培養出了眾多的獨立電影人和獨立制片公司,永盛電影公司便是這其中的佼佼者。

永盛就是「中國星」的前身,由向華強、向華勝兄弟在1987年所創,憑借【賭神】、【逃學威龍】、【雷洛傳】等系列電影一戰成名。關於向家兄弟二人的背景情況就不再贅述,感興趣的朋友可去看我以前寫的【香港黑幫往事】有提過(文末附連結)。

向氏兄弟

至90年代中期,向華勝因身體原因結束江湖,生意交給向華強全權打理,向華強和他太太陳嵐改組永盛,成立「中國星集團」,初期合作王晶、劉德華等票房賣座組合,後來又合作杜琪峰、韋家輝等知名導演,在香港電影界呼風喚雨。

1993年,嘉樂(嘉禾旗下院線)、金聲、新寶、永高、東方五大院線在香港混戰,台灣的資金成了背後的主要投資者,這是因為香港電影的巔峰時期實在太好賺錢了,電影投資人打定主意在97之前撈一筆錢。但正如前文所說,香港電影雖處在巔峰,但其粗制濫造的制作、盲目跟風的題材使得之後的票房一路狂跌,香港電影的危機早已種下,巔峰之後便是其自食其果的開始。

面對不斷衰退的電影市場,嘉禾老板鄒文懷也是憂心忡忡,洪金寶在走下坡路、許冠文幾乎結束江湖,曾經人才濟濟的嘉禾現在面臨著無人可用的局面。只有成龍依舊是嘉禾的票房保障,不但一度蟬聯香港本土的票房冠軍,在國際上也大受好評,在90年代中後期,嘉禾正是靠成龍這張王牌,才能一直保持龍頭大哥的地位。

邵氏雖停產了,但邵逸夫並未完全放棄電影市場,1987年便和TVB合組「大都會電影」,由方逸華負責,希望能夠借屍還魂。在90年代裏,大都會請王晶、杜琪峰、周星馳等拍攝了【賭城大亨】、【審死官】、【回魂夜】等電影,一度揚眉吐氣,但隨著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褪去,大都會也難以撼動嘉禾的龍頭地位,最終慘淡收場。

四、黯淡憂傷的2003

2003年香港的天空是灰色的,非典席卷香港,搞得香港人人心惶惶、經濟受到嚴重的沖擊。也就是在2003年,「電影屬地審查制」獲得透過,中國電影審查制度進行了重大改革。

而對於香港娛樂圈來講,最大的哀傷莫過於張國榮的離世,這一年的香港金像獎上,「四大天王」罕見合體演唱了張國榮的經典歌曲【當年情】,已是資深電影人的曾誌偉一番話振奮人心,也是這一年,【無間道】幾乎橫掃了香港金像獎的各個獎項。

2002年上映【無間道】是香港電影中多年未見的好作品,打破香港電影獲獎記錄,可謂是給了香港電影一支強心劑。

【無間道】是由寰亞電影出品,寰亞是在1994年時就已成立,當時以一部小成本的【我和春天有個約會】一炮而紅,日後拍攝了【無間道】系列、【天下無賊】等眾多耳熟能詳的電影。2000年,香港富豪林百欣的次子林建嶽入股寰亞成為大股東,當時林建嶽在商界一直飽受爭議,外部評價他眼高手低。

左二為林建嶽

但林建嶽這一次卻證明了自己,【無間道】這部電影在拍攝之前幾經輾轉無人敢拍,林建嶽卻獨具慧眼,後來的【無間道2】、【無間道3】也大獲成功,這也使父親林百欣對林建嶽刮目相看,贏得了大部份遺產。

其後林建嶽又組建了寰亞綜藝集團,先後簽下劉德華、黎明、鄭秀文、楊千嬅、舒淇等藝人。在2000年時,寰亞就和英皇達成聯盟,開拍電影會優先使用英皇旗下的藝人。

英皇是由楊成、楊受成父子所建立,靠鐘表業務起家,而後成為香港娛樂界的大麥克,如謝霆鋒、容祖兒等日後大紅大紫的明星都是其旗下藝人。2004年楊受成和成龍成立「成龍英皇電影公司」,制作出【新警察故事】、【寶貝計劃】、【讓子彈飛】等口碑不俗的電影。

右二為楊受成

曾經風光無限的嘉禾也隨著香港電影的衰退而逐漸喪失了活力,僅靠成龍電影是難以維持的,特別是1998年是鄒文懷的得力幹將何冠昌辭世,對嘉禾來說是又一次重挫,1999年嘉禾又因違規被停牌重組,聲勢已大不如從前。整個2003年,嘉禾只制作了【行運超人】和【金雞2】兩部電影,要知道嘉禾全盛時期一年可制作20多部電影。

頹勢不可逆轉,直至2007年,鄒文懷將嘉禾賣給了內地的公司橙天娛樂,改名「橙天嘉禾」,縱橫香港電影界近40年的「嘉禾」至此落幕,鄒文懷本人退休過了人生最後的安穩生活,於2018年11月去世,鄒文懷是獨具慧眼的,一手打造了嘉禾這個在中國電影史上影響深遠的公司,親手培養了李小龍、洪金寶、成龍、許冠文等傑出的電影人。

而在鄒文懷去世之前的四年也就是2014年,他的老東家、老對頭,與其恩怨纏結一生的邵逸夫比他先離開人世。邵逸夫在商業方面有他的過人之處,據說邵逸夫幾十年都堅持每天至少看一部電影,說他是精通電影的專家一點也不為過,且邵逸夫致力於慈善事業,他不是香港最有錢的商人,但一定是香港最愛慈善的商人。邵逸夫的一生不僅傳奇,而且值得肯定和尊敬。

從1913年由黎姿的祖父黎民偉創辦了「華美影片公司」,到二戰之後邵氏的大麥克地位,再到嘉禾和邵氏爭霸、三足鼎立、群雄爭霸的巔峰,香港電影創造了無數的神話、培養了無數的優秀電影人。

而如今香港電影青黃不接、由盛而衰,被寄予厚望又正處在當打之年的謝霆鋒跑去做了廚子,熒幕上還是甄子丹、古天樂、張家輝等「老人」在一拳一腳的延續著香港電影的血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