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哪部電影或書中的建築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麽?

2023-05-23影視

著名災難片【火燒摩天樓(The Towering Inferno)】中的虛構的世界第一高樓Glass Tower。

電影海報即包含了一張大廈起火場景的俯檢視 圖片來源:https://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552781982/

雖然在現實中不存在,但是在電影制作過程中,大廈被賦予了不少相對具體的設定。

大樓的高度

Glass Tower的高度為1688英尺(約合515公尺),對比如今國內已經建成的一票高樓,它略矮於中國尊(528公尺)。在今天,這個高度對於高層建築而言最需要考慮的僅僅是經濟性層面的值不值得,而在電影上映的1974年,世界最高的大廈還是於前一年正式落成的芝加哥西爾斯大廈(442公尺)。再往前則一直是1971年落成的紐約世貿中心雙子塔(417公尺)。考慮到建築行業真正開始向五百米大關發起沖刺是在21世紀後,對於70年代的人而言,如此高聳的建築自然是視覺沖擊力巨大的。

片中的舊金山市天際線,正中間的Peerless Tower(圖中第二高樓)和Glass Tower均是特效制作的虛構建築 圖片來源:https://www.vaultofculture.com/vault/towering/glasstower

事實上,目前的美國的第一高樓,新世界貿易中心一號大樓,其1776 英尺 (541.3 m)的高度有一大部份也是靠頂部407.9英尺(124.3公尺)長的構築物才摘得此桂冠。如果從真正的頂層屋頂開始計算高度,美國至今還沒有真正能匹敵Glass Tower的高樓。

新世貿中心一號樓 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One_World_Trade_Center#/media/File:New_York_(33224081040).jpg

而故事發生地舊金山市由於處在地震帶,雖然高樓林立,但是也未曾效仿紐約、芝加哥等地在天際線上瘋狂角逐「世界第一高」乃至「全美第一高」。目前的市區第一高是賽富時大廈(Salesforce Tower),僅高1070英尺(326公尺)。在可見的未來,舊金山的天際線大概不會有較為激進的突破。

電影中兩座大廈放在21世紀的舊金山天際線也依然鶴立雞群 圖片來源:https://www.reddit.com/r/bayarea/comments/xqfpm1/what_sf_would_look_like_today_if_the_glass_tower/

歷史背景與靈感來源

電影制作與誕生的年代,適逢後現代主義建築理論逐漸主流化,而現代主義建築與城市規劃理論也因美國失控的郊區化和舊城區再開發而面臨全方位質疑的時代。就在電影上映的同年,【1974 年住房和社群發展法案】頒布,此法案提出了「 社群發展撥款(Community Development Block Grant(CDBG)) 」計劃,將城市的老舊城區的漸進式更新、參與式規劃和中下層收入群體的居住環境改善視作重點。自此,持續了二十多年,以大規模拆除舊城區和失控的郊區化為特征的美國城市再開發開始剎車。電影中也隱晦地對美國城市再開發中房地產業的過熱進行了質疑。

片中由威廉·霍爾登飾演的地產商(右)在火災前沈迷於自己的高樓夢,急於獲得負責城市再開發的參議員支持,屢屢忽視保羅·紐曼飾演的建築師對電路設計問題和火災隱患的警告

不過,畢竟是一部商業電影,要求其較為深刻地反思這種在房地產業和城市規劃的重大過失,實在是勉為其難。而且,就像是建築/城市規劃史中近代的所有理論思潮一樣,一切變化都是由小到大開始的。本片的取景和場景設計,正是體現了這個時代的建築設計逐步走向後現代主義的細節。

大樓的造型

重溫電影時,很多人對這座大廈的設計感到驚嘆,因為在數十年後新建的高層建築的造型常與片中的Glass Tower有不少相似之處。幾乎可以說:這座大廈仿佛就是幾十年後的超高層建築的預言。

Glass Tower的細節 圖片來源:https://www.pinterest.co.uk/pin/behind-the-scenes-of-towering-inferno--313422455316093871/
上海中心 圖片來源:https://www.shanghainavi.com/miru/459/#google_vignette
威爾謝爾大廈(Wilshire Grand Center) 圖片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威尔希尔大厦#/media/File:Wilshire_Grand_Center,_Los_Angeles_(July_2022)_from_Aven.jpg
水星城大廈(Башня Меркурий) 圖片來源:https://mos-holidays.ru/bashnya-merkurij-v-moskva-siti/

但倘若因此就武斷認為電影場景設計工作者比建築師更能引領潮流,那可不對,這座建築的造型和室內設計是受到當時或年代更早的建築師的風格啟發的。Glass Tower的造型,一種說法是受到了法蘭克·洛伊·萊特未實作的方案,也是哈裏發塔和在建的國王塔的靈感來源伊利諾大廈(The Illinois)的啟發。

愛好者制作的伊利諾大廈方案的渲染圖 圖片來源:https://www.archpaper.com/2023/01/renderings-three-unbuilt-frank-lloyd-wright-skyscrapers-astonishing-detail/

室內設計

至於室內設計的靈感來源,答案則更加明確——電影攝制時,部份場景取景自上映前一年落成開業的舊金山凱悅酒店(Hyatt Regency San Francisco)。

舊金山凱越酒店 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Hyatt_Regency_San_Francisco

對這個外觀感到陌生可能很正常,但是室內的照片絕對是能讓人不假思索地說出建築師名字的。

酒店中庭 圖片來源:https://hiddenarchitecture.net/hyatt-regency-san-francisco/
電影中扮演重頭戲的膠囊狀觀景電梯同樣在舊金山凱悅酒店真實存在 圖片來源:https://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1506042474/

沒錯,正是以在酒店設計中將中庭玩出花而著稱的美國建築師 約翰·波特曼(John C. Portman Jr.) 。不僅Glass Tower的大廳在此取景,而且在一些諸如辦公室之類的布景,這種以通高空間和棱角為特色的語匯也被延續了下來。當然,電影的布景是服務於劇情而不是建築規範的,為了鏡頭的構圖,很多棱角和台階都做得較為誇張。

電影中位於65樓的辦公室 圖片來源:https://www.vaultofculture.com/vault/towering/glasstower

有趣的是,在舊金山凱悅酒店之前,波特曼雖已經憑借酒店中庭和觀景電梯而知名,但先前的方案還都是直筒子設計。

亞特蘭大凱悅酒店的中庭,波特曼成名作 圖片來源:https://www.bizjournals.com/atlanta/news/2019/09/17/hyatt-hotels-sells-atlantas-storied-hyatt-regency.html

至於為什麽舊金山凱悅酒店的視覺語言突然有了那麽大的變化……一種解釋是——波特曼是受一部電影啟發的!

1936年科幻電影【篤定發生(Things to Come)】的一處場景,據稱正是此場景啟發了波特曼 圖片來源: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293166/

還有一處極為重要的取景地,即現實中坐落在Glass Tower所在地塊的大廈加利福尼亞街555號(555 California Street)。Glass Tower的入口和入口前的廣每場平均取景於此。

加利福尼亞街555號的入口 圖片來源:https://sfyimby.com/2021/11/number-6-555-california-street-financial-district-san-francisco.html

模型

既然是在特效還以模型為主的時代攝制的電影,那麽微縮模型自然就不可或缺。

拍攝用的模型 圖片來源:https://www.vaultofculture.com/vault/towering/glasstower

呃……電影裏金碧輝煌的大廈的裙房實際上不是特別好看,特別是考慮到兩處取景地的形式語言相去甚遠,為了在電影中不露破綻,把這個實際中不存在的大廈造型弄成這樣,倒也不是不能理解(不過那個本該像加利福尼亞街555號的入口部份去哪裏了?)。

模型由20世紀福斯特效部門的負責人L. B. Abbott負責制作,高70英尺。為了片中呈現的各種爆炸等特效,這座模型的內部實際上是真正布滿了各種管路的,甚至於,為了使得火災更為真實,模型透過燃燒丁烷和乙炔來分別制造藍火和橙火。

模型內部的管路 圖片來源:http://www.thetoweringinferno.info/abbott.html
亮燈的模型,燈是由底層逐級向上開啟的 圖片來源:https://www.vaultofculture.com/vault/towering/glasstower
燃燒的模型 圖片來源:https://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363646080/

整部電影中特效的難關在哪裏呢?不是燈光,不是大火,而是……結尾爆破頂樓水箱後大水傾瀉而下澆滅大火的場景!畢竟,火可以在較小的比例下依然不露破綻,水可就不一樣了。為了讓水滴呈現出應有的效果,特效師們一度絞盡腦汁。

大水傾瀉而出的場景 圖片來源:https://www.vaultofculture.com/vault/towering/glasstower

所感

這部電影改編自兩部小說:Richard Martin Stern的【The Tower】(1973 年)與Thomas N. Scortia和Frank M. Robinson共著的【The Glass Inferno】 (1974 年)。

作為高層建築火災主題的災難片中較早的作品,【火燒摩天樓】似乎成了一座高山。伴隨著電腦特效的成熟,後來也誕生了一些同主題的大制作,但它們已經徹底失去了這個前輩的吸重力。陷入了煽情和個人英雄主義套路的泥淖自然是當今大部份災難片的通病,但對於高層建築火災主題的電影,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伴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於超高層建築的興趣早已大不如前。超高層建築的普及之外,諸如很多超高層建築在營運中暴露的「經濟性不佳」、「空置率高」的負面問題,以及像「勞倫斯魔咒」這種把超高層建築的建設等同於房地產過熱的征兆的學說,加上高層建築的觀景等功能也有了替代品,導致如今高層建築已經不再神秘化。

當然,電影工作者們在這部電影中也曾試圖帶給後世以警示。諸如對城市再開發的諷刺,對當時過熱的高層建築建設潮的批判等等,都是顯而易見的。而片尾史蒂夫·麥奎因的台詞「總有一天會使成千上萬人喪命」,竟然一語成讖,在2001年的9月11日變成了現實,讓人震撼。

電影結尾的台詞,是警示,但更像是預言

但是,一場911怎能抵擋得住一些好事者「欲與天公試比高」呢?不要說亞洲部份趕上了時代的快車而大興土木打破超高層建築高度記錄的例子,就算是911的直接受害者美國,不僅在短短數年後就在廢墟上重新開工建造超高層建築,而且新建築比以前的雙子塔還要高。

更有投機者,在空有一個龐大轄區而市中心建築零散低矮的俄克拉荷馬城也打起了主意,要建一座581公尺高、真正超越Glass Tower的體量的塔樓。我想,不論是萊特、波特曼這樣的建築師,還是電影的攝制組和原著小說作者,恐怕都不會預料到美國的第一高樓會坐落在中南部的一座內陸州上。

俄克拉荷馬城的Legends Tower,誓要拿下美國第一高的頭銜,在俄克拉荷馬城的天際線上一柱擎天 圖片來源:https://boingboing.net/2024/01/23/oklahoma-citys-legends-tower-to-be-americas-tallest-building.html

超高層建築的軍備競賽似乎仍然沒有結束。而比起恐襲和自然災害,真正值得我們去警惕的,是這種盲目之中對於經濟的永續發展和城市設計的忽視。如今看來,「人類唯一能從歷史中吸取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都不會從歷史中吸取教訓」這句話,一語中的。

土地被大量空置 淪為停車場的俄克拉荷馬城市中心 圖片來源:https://www.reddit.com/r/MapPorn/comments/11osbxh/space_used_for_parking_in_oklahoma_city_us/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