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為什麽說【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悲劇很大一部份來源松子自身?

2022-05-25影視

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好的性格加上一定的資源(容貌、智商、關系等),一個人離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不會太遠。糟糕的性格,即使有好資源的加持,也可能跌宕起伏,充滿著驚險刺激,即使成功了也容易從高處跌落,甚至走向不歸路。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一生】中的主人公川尻松子,是一位典型的美女,很多男人(教導主任、男老師、作家、她的學生、一位理發師等)都被她的外貌所吸引。不過,男人們對她的情欲並沒能改善她一直以來的性格缺陷——依賴型人格。這種性格缺陷讓她難以在關系中維護自己的權益,沈浸在一段段糟糕的關系中無法自拔,最終演繹了又一個「紅顏薄命」的故事。

如果說松子的人生是一個悲劇的話,那麽,跟松子糟糕的性格不無關系。我們先來看看她依賴型人格在她身上的表現,再來分析一下形成這種性格的原因。

一,人際沖突時的退縮與忍讓

松子不會處理人際沖突,在人際壓力下,迎合他人、放棄自己成為了她自動化的選擇。

在電影中,當班裏的男學生(龍洋一)偷了小賣部老板的錢,作為班主任的松子出於保護學生的動機,好心地說服龍洋一去把錢還上,結果卻被他粗暴拒絕。為了照顧龍洋一,她自作聰明的把錢墊上並替他向小賣部老板求情。在老板要求龍洋一過來道歉時,她為了息事寧人,竟然承認是自己偷的錢,並下跪道歉。

在這個人際沖突場景中,她既要照顧她的學生,又要照顧小賣部老板的情緒,還要顧及學校的名譽,卻沒有考慮過自己的利益。最終,把人性想象得太美好、缺乏自我保護能力的她成為了冤大頭——被學校開除,失去了工作。

習慣性順從、委曲求全是依賴型人格者處理人際沖突的常見做法,在他們的潛意識裏,別人比他們重要,而自己是低價值的、需要別人照顧的。他們會壓抑自己的需求,以換取別人的不拋棄、不放棄。過低的自主性和自尊心,反而激起了他人施虐的沖動,讓她成為一個隨時會被利用和丟棄的人。

如果是一個獨立的、自尊自信的人,當學生拒絕承認偷錢時,她完全可以說:「如果不是你偷的當然好了。如果是你偷的話,那最好現在就承認並還錢,否則的話,警察來調查時事情的性質就不一樣了!」這種邊界清晰的、有力量的表達足夠震懾一個犯錯誤的小孩。

同樣因為不善於處理沖突,當教導主任利用這件事情威脅她,大聲要求她在態度上有所表示時,自卑的她完全失去了方寸,只能在驚嚇之下條件反射式地掀起了衣服......她被教導主任無情地利用了,我們可以想象這件事情之後她的自卑與無助。如果是一個自尊自信的女子,面對這種猥褻的情景,給對方一個巴掌應該算是最輕的了。

二,在親密關系中迷失自我

依賴型人格者容易在親密關系中迷失自我,他們會去理想化對方,把對方當成完全可以托付的人,而看不到對方的問題。他們迫切需要別人來照顧自己,為了維持關系,他們可能做出極大的自我犧牲,即使承受言語的、軀體的或性的虐待也無妨。在他們的內心感覺裏,有關系總比沒有關系好,即使是一段不好的關系。

無論是在處理學生偷錢事件中的卑躬屈膝,還是忍受作家情人一次次的軀體暴力,或者是與成年後的黑社會成員龍洋一談戀愛,松子總是會做出極大的讓步。她失去了一種主動選擇關系、在關系中維護自我的能力,盲目地委身於一段段糟糕的關系成為了她悲劇命運的一個重要原因。

雖然在各種關系中松子經常傷痕累累,但她一直保留著姣好的容顏,因為關系的存在給予了她力量與活力(當想象出獄後能與理發師在一起,她在監獄裏表現良好)。當又一次被龍洋一拋棄之後,松子徹底崩潰了,崩潰後的她完全失去了照顧自己的能力:發胖的身材、邋遢的打扮、臟亂的居住環境。當沒有了一個可以依賴與托付的人,她的生活失去了意義和希望。

松子之所以會在親密關系中迷失自我,也許在於她不相信自己可以照顧好自己,缺乏獨立能力的她不相信離開男人後自己還能活下去。

三,對好關系的懷疑與拒絕

在電影中,松子其實有兩段好關系的來臨:那位英俊瀟灑的男老師(佐伯)對她的喜歡,以及在監獄裏認識的好友(澤村惠)對她事業發展方面的幫助。不過,她都離開了這兩段關系。

既然那麽需要關系,為什麽好關系來臨時,松子卻沒有把握住?

在她深層感覺裏,自己是不值得愛的。當好關系來臨時,會喚起她的心理沖突:一方面渴望別人愛她,另一方面不敢相信有人真的愛她。所以,她會不自覺地把一段愛她的關系,轉變成嫌棄她、虐待她、拋棄她的壞關系。順從討好的行為會勾起一個人的優越感與施虐的沖動,讓一段本來相互平等的關系,轉變成發號司令、為所欲為的不平等關系。

正如@王麗娟 提到的:「如果松子進到治療室,她能與心理師建立關系嗎?當松子發現世上還有另一種人際關系時,她會手足無措,心理師不與她上床、不打她、不靠她養,這人際關系無法想像。當她掙紮焦慮的與心理師談下來,有意無意讓心理師顯得不重要,愛遲到、常請假、避重就輕、罵治療無效。」對松子來說,平等、尊重、關愛的好關系是她所不熟悉的,這樣的關系會喚起她的焦慮與破壞欲。

當一段關系承受住了她不信任的測試,以及她破壞關系的沖擊之後,她才會真正地放下不信任,真誠地投入進來。雖然影片中沒有提到她是怎麽離開那位英俊的男老師的,但從她離開好友澤村惠中不難發現,強烈的嫉妒心讓她寧願放棄這樣的好關系,又一次陷入一段虐待她的關系之中。

糟糕的關系雖然讓她痛苦,卻是熟悉的,不讓她焦慮的。好關系也許能讓她感覺不錯,但卻讓她有一種不熟悉帶來的恐慌與不安。

那麽,是什麽讓松子形成了這樣的性格缺陷?主要的原因在於松子長期缺少父母的愛,以及家庭關系的失衡。

在成長過程中,父親偏愛殘疾的妹妹,卻無視松子的存在。父親似乎是心事重重的,也許是長久受到生活壓力或抑郁情緒的困擾。影片中松子的母親是一個邊緣化的存在,我們可以理解為,松子的母愛也是缺失的。

對於沒有被父母好好愛過,長期被忽略的松子來說,她很難有健康的自尊心和自主性,她失去了人格健康最重要的基石。她強烈的依賴別人來定義她自己,她的自我認同感、自尊心均需要他人來給予。她一輩子都在博得別人的喜歡——小時候,她過做鬼臉來讓爸爸開心;長大後,她討好她的學生、教導主任,以及那些對她身體有欲望的情人。

松子之所以拒絕好友澤村惠的幫助,也許是因為澤村惠的幸福愛情喚醒了她長期存在的心理創傷:妹妹能得到父親的愛,而她得不到。她寧願離開一段好關系,投入一段段糟糕的關系,以懲罰自己、懲罰父母,這是一種指向自己的破壞性。

在顧長衛執導的電影【孔雀】中也有類似的情況,因為弱智而被父母偏愛的大哥,遭受到妹妹及弟弟的嫉妒與憎恨,甚至恨不得把他給殺了。妹妹和弟弟成年後選擇了一種遊戲人生的生活態度,因為在家庭中長期得不到公平的對待,以及情感的忽略,他們對家、對社會、對自己,充滿著持續的虛無和厭棄。

松子應該長期被抑郁所折磨,影片中的音樂帶有一種無所不在的哀傷感,影片以一種略帶滑稽和興奮的方式(抑郁的防禦)呈現了她的內心世界。

看電影時,也許我們會為人性中惡的一面而感到唏噓。不可否認,人性中惡的一面,如自私、剝削、虐待、冷漠等,這是人的破壞性的表現。每個人都需要控制自身破壞性,並抵禦他人破壞性,但松子失去了這種能力。無論在她自己身上(她會去尋找一段段糟糕的關系),還是在他人身上(一個個有剝削性的人),破壞性都被放大了。只有健康的人格才能掌控自身的破壞性,並保護自己不被別人所傷害。

雖然松子有著姣好的容貌,這本來是何其幸運的事情,但她的人格病理讓她無法容納這種幸運。如果她的人格是健康的,她將能夠欣然接受這種好的身份,不斷地拓展自我,發展好的關系,而不是在破壞性驅力的折磨下,投入一段段糟糕的關系,走上了一條完全不一樣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