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老版【水滸傳】為什麽要把原著中魯智深擒方臘的功勞放在武松身上?這樣修改有什麽妙處?

2022-05-25影視

原因其實也很簡單。

央水的改編,嚴格遵循現實主義的原則,摒棄了原著中一切天降、神跡、法術、預言、成佛成仙等等神魔元素。

在原著中,魯智深接受智真長老「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的偈語,屬於 「預言」

從烏龍嶺走失,穿越到幫源洞直接擒住方臘,屬於 「神跡」

最後,在中秋之夜,聽聞錢塘潮而圓寂,屬於 「成佛成仙」

按照央水的改編思路,都是必需要拋棄的。

於是,編劇團隊只能讓魯智深提前結束征方臘的隊伍,而把民間曲藝中「武松獨臂擒方臘」的故事拿過來,作為戰鬥的終結。

而且,央水對於現實主義原則的恪守,達到了非常執著的地步。

不僅把原著中「誤走妖魔」、「玄女下凡」、「天降石碣」、「張順顯靈」以及各種鬥法的情節全部刪除,就連很多托夢和夢境的內容都沒有了。

其嚴苛程度甚至超過了87年的老版【紅樓夢】。

老【紅樓】至少還出現了大荒山青埂峰,有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有秦可卿死前托夢給鳳姐。

央水中,唯一接近神通的地方,大概就是戴宗透過符咒實施「神行術」。

但是,原著裏面,魯智深在圓寂前,聞潮信如戰鼓這一段,實在太出色了,央水做了保留,變成梁山余部全體被潮水的轟鳴聲驚醒,面對洶湧的波濤,人人臉上露出悵惘的神色。

倒也不失一種悲壯的震撼。

要如何評價這一段改編的好壞?

只能說, 是在去除了神魔元素之後的最優解。

原著中,魯智深浙江坐化成佛,是拔高全書主旨的重要一環。

這不僅是針對魯智深個人的褒揚,更是 天命和佛性 的體現 並且反映出對英雄 歸宿與出路 的思考。

天命、佛性這些東西,在唯物論者看來,或許認為不過是迷信,但對於古人而言,卻是非常重要的精神支撐。

它標誌著主人公「替天行道」的行為最終獲得了上天的認可。

哪怕在現實、現世中,他們未必有圓滿的結局,但在精神層面上,仍然獲得了超越俗世的肯定。

戴敦邦繪【水滸傳插圖】

央水對魯智深結局的處理,固然是為了表達「看破」之意,但個人以為,在人物形象上至少有三處弱化。

首先, 是在義氣的層面上,「早退」有違「聚義」的主旨。

梁山好漢在大聚義時,曾經發誓:「共存忠義於心,同著功勛於國,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如今內亂尚未平定,怎麽會有人主動結束征戰?

公孫勝的離開是羅真人很早就向宋江打過招呼,算是天意的一種;金大堅、皇甫端、蕭讓、樂和、安道全的離開是出於聖命或更高級官員的指令,並非本人的意願。

後來,征方臘中途,費保等勸李俊離開,李俊就回答:

只是方臘未曾剿得,宋公明恩義難拋,行此一步未得。今日便隨賢弟去了,全不見平生相聚的義氣。

現在,魯智深提前結束,不參加戰鬥,未免義氣有虧。

其次, 由於沒有親身經歷過征方臘時的慘烈廝殺,魯智深的突然離去,原因純粹變成了發泄對招安路線的不滿。

而他在擒住方臘後對宋江發出的,「灑家心已成灰,不願為官,只圖尋個凈了去處,安身立命足矣」,「只得個囫圇屍首,便是強了」等等感嘆,部份意思被央水移植到武松的身上。

然而,對策略不滿便分道揚鑣,避開紅塵,與歷經生死之後,再安然放下,同樣是「看破」,兩者的境界卻有高下之分。

第三, 魯智深臨死前留下的頌子有雲:「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這是一種對人生本來面目的探尋,是很多人苦苦求解的終極命題。

東方佛理中的 「本來面目」 ,與西方哲學一直在思考的「我是誰」,在人性的拷問上,殊途同歸,並不能用迷信或神話來簡單否定。

魯智深是有佛性的,剝離了「成佛」這個情節,沒有了「解使滿空飛白玉,能令大地作黃金」這樣的非凡正果,其人物的光彩也黯淡了許多。

由於魯智深缺席,央水便將擒方臘的戲份都壓到武松身上。

加上又是在斷臂的狀態下,只手擒敵,濃墨重彩的渲染了戰鬥的激烈,效果確實做足。

但其實,原著的著眼點,並不在於「擒」的過程。

小說對魯智深擒方臘的描述非常輕描淡寫,雙方甚至根本沒有起沖突:

方臘肚中饑餓,卻待正要去茅庵內尋討些飯吃。
只見松樹背後,轉出一個胖大和尚來,一禪杖打翻,便取條繩索綁了。
那和尚不是別人,是花和尚魯智深。

只有這樣幾句話,舉重若輕。

之前那麽多激烈的戰鬥,那麽多慘烈的死亡,最終的勝利到來時,卻如此輕易和簡單。

借此,小說營造了一種異常強烈的反差效果。

命運和造化的無常,有時候就是這樣弄人。

事實上,小說更大關註的點,在於大功告成之後,「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那個結局。

對於作者和他筆下的主人公們來說,戰死沙場雖然可謂不幸,但比之更加不幸的,是在好不容易取勝之後,死於自己人的陷害。

原著的最後一回,「宋徽宗夢遊梁山泊」是小說裏相當重要的情節: 在夢中,天殺星李逵提著板斧向宋徽宗奔來,厲聲高叫著,要找他報仇。

所有的賬,都被明確無誤地算到了皇帝老兒的頭上。

不論小說裏寫到多少次「皇上至聖至明」,全被這夢中的一斧,砍得粉碎。

然而,非常非常可惜,這個「夢遊」的片段在講求現實主義的央水裏,被刪掉了。

代替皇帝承受指責的人,變成了宋大哥。

最後,「這樣修改有什麽妙處」?

結論就是:

電視劇不是為了更妙而修改,只是為了規避某些非現實的因素,不得不進行修改。

當然,「建國後,動物都不許修煉成精」了,所以,人肯定也不許修煉成佛。

又及:

關於【水滸傳】的大結局,之前寫過一個分析,有興趣可移步:

又又及:

關於魯智深圓寂的美學旨趣,請參考這個回答:

@嘀嘀不打嘀 一並謝邀

202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