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為什麽搏擊俱樂部的評分那麽高?這部電影該如何深度分析?

2015-10-17影視

2019.08更新

評論中有小夥伴通知有人抄襲,請註意不要對他/她進行打賞:搏擊俱樂部---深度分析 。現已舉報,等待簡書回應。

觀點的分享本是一件有益的事情,轉載我的文章註明出處即可。不要以錯誤的方式讓知識的傳播抹上汙點。

——————

以下正文:

「我們是被歷史遺忘的一代,沒有目的,沒有地位,沒有世界大戰,沒有經濟大恐慌。

我們的戰爭只是心靈之戰,我們恐慌的就是我們的生活「

【搏擊俱樂部】寫於1999年的美國,可以說除了「電視」「車子」「衣服」現在擴張到更多方面,跟現在的中國非常像—— 我們就是一代在充斥著各種網紅臉、成功學的媒體中浸潤著長大的人,看著網路上令人艷羨的名人和他們的生活,跟著廣告商的節日買買買和互相比包包,剩余的大部份時間卻得面對自己平凡而按部就班的一生:上補習班-考個好學校-鍍個好文憑-找個好工作-在催促下組建家庭-生個娃-拼命加班求升職-退休在家看電視,然後死掉 ……

到死的時候才發現, 明明很努力地活了一輩子,卻找不到人生的意義在哪裏。「dying in slowly desperation(在緩慢的絕望中死去) ",這就是我們共同面對的問題。

這也如上段文字所說,年代可能是問題的根源——
一個動蕩的社會是在打破規則。所以易於建立個體的價值感,很多英雄式的人物能夠在這個時代沖出來,引導人們追求自由和新的價值觀;
一個安定的社會是建固其現有規則。凡是順從規則就能夠保證生存,如果再稍微比常人某一處優秀一點,那麽就能物質富裕。想要打破規則的人?大多數都被糾正過來了,在社會的摸爬滾打不斷吃苦中漸漸適應了。思維沒有得以一致的那些,大部份被送進了監獄或醫院,只有少數既英雄又順應了潮流的人能夠站到社會權力的高層——比如馬雲爸爸,然後人們看著這「極少數的人」,謳歌他們的與眾不同的偉大,殊不知對大部份人來說……「與眾不同」只是一條絕路。

中國社會恰好處於動蕩與安定的夾層,傳統文化缺失而新的文化尚未補足,所以 一方面社會依舊有很大的壓力和束縛,個人價值感難以在社會實作;而另一方面規則和法律還並不完善,文化沒有統一共識,助長了各地非常多的不公平現象。每個從底層爬上來的人,都是帶著對這個社會跟自己童年想象不一樣的憤怒又隱忍著,爬上來的 。你看到很多湧動的暗流和扭曲的價值觀:人們在網路上一改平日謙謙君子道德修養盡失,那些在豪車上偷偷劃刀子的人被人吹捧,一點點小小的碰撞就會讓車主花半天的時間對罵……其實我們沒有錯,只是想從這些小事當中宣泄自己的不滿,獲得自己本該有的,卻被生活剝奪去的價值。

好的一面是物質在這個時代史無前例地豐富,我們都享受了以前皇帝能夠吃穿的東西,但同時又淪為東西的奴隸。 我們借助穿的衣服牌子、工作的地位和薪水、銀行存款的數額中去虛擬地、自我安慰式地找尋自己活在這個世上的價值,把精神的缺失化為物質的實有,這就是我們賴以生存和賴以奮鬥的全部 ;失去這些象征符號讓我們感到不安、嫉妒、恐懼,像【搏擊俱樂部】裏房子被燒毀的傑克失聲痛哭"I have nothing now. I am doomed."

其實並不是we are doomed,我們仍活著擁有自我,只是這個「自我」從未真實存在過,存在的是那些物質符號。有很多人是意識到了這一點,為何現在詩詞大會會流行(即使那些詩詞大多都是中學要求背的)?為何之前許巍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紅成那樣?更甚者,為何川普在大部份媒體均唱低的時候贏了選舉?因為這些意向彌補了我們缺失的精神,因為這些是對這個想要填充物質和價值觀的世界宣稱「fuck off, I got something more."

但是短暫的憧憬之後,生活還得繼續,意向燃起的理想僅存於茶余飯後,我們還是得在九點鐘上班,六點半回家,然後看到我們的選擇並沒有改變生活什麽 ,正如男主最後還是重新依順了社會一樣,社會價值觀已經成了我們的一部份,要反抗它就得先殺死自己。

無法掙脫、無法反抗的荒蕪感,我想是這個影片深刻地揭露了身處現代社會每個人的桎梏……

除了主題上對於現代社會的深刻揭露之外,個人覺得影片的幾處設計背後的哲理也是精彩之處。比如第一,精分。 為何傑克會精分出一個泰勒,而不是自己去實施那些內心裏想去實作的事情?這其實對映了每一個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不是特別舒服、又不願意改變現狀的我們 。社會上有一個概念——「社會規制」,指就是教育家庭倫理將一個自我主義的兒童塑造成一個有教養的社會人的過程,這個過程的發生都是潛移默化的,比如為了獲得同伴們的認同,而不斷激勵自己變得更強大,從男主現有的工作地位來看,或許他一直是適應社會價值觀比較好的那個。

但是這個規制過程本身也是 不斷把自己本性改造成現代社會所接受的標準的過程, 本性壓抑久了人就遲早會反抗,而身體是最先發出訊號的那個——那就是他開始失眠,持續失眠給他帶來了很大困擾,終於激勵了麻木的他去尋找方式。本來他是想透過一個社會認可的方式尋求釋放的,所以到了互助小組放開哭泣;當實施這個辦法的可能性被一個「怪女人」意外剝奪之後, 他就不得不去選擇社會不認可的方式,但是潛意識他仍舊被社會意識所左右——怎麽可以‘殺人放火打砸搶’呢,矛盾之下就出現了第二人格幫助他解決這個心理沖突 。從這個地方他就開始走錯了,如果他一開始就能夠正視自己內心需求的話,泰勒便會跟他一體,他便不會對後面的發展失去控制,不會必須自首殺死自己的絕路。 如果拿一個座標軸比喻的話,脫離社會價值觀在最左邊,認可社會價值觀在最右邊,他就處於那個不左不右的位置,我們大多數人都是處於這個位置,即不能獨立自主地反抗社會,又時不時莫名感到空虛和焦躁 (實際上就是自我在社會價值觀下的逐步缺失造成的空虛感) 影片結局相當寫實:他的失敗是一個我們每個人在那個位置都會上演的自然規律—— 因為他要反抗的敵人已經潛移默化地存在在自己身上。

第二,泰勒。這個角色的發展非常有意思, 一開始他是反抗世俗強權的精神領袖,到後面實際上他建立的軍隊帝國又是另一個強權 ——組織裏一系列「不能提問」等的規矩,就跟這個他們要反抗的社會裏壓迫人的規矩一樣討厭。手上都刻著唇印的「領導說一就是一」的成員們就跟他自己在公司當職員時候一樣機械。這是一個相當深刻的哲學課題,有時候, 反抗反而會回到反抗本身,就像凝視著深淵,深淵也會凝視著你一樣 ;且在社會當中普遍出現——為何家暴家庭裏出來的女性反而仍會找家暴男,為何那些LGBT維權機構也會內部互相歧視,為何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家仍舊繼續建立一個封建王朝等… 因為反控制也是一種控制,一旦你適應安逸某一個形式,你很難超越它。 影片越是到後面,男主就越是感到這個自己建立的組織對自己的束縛——甚至告密了之後,規矩反而變成剪刀威脅到了自己身上,從這個意義上除了最終既炸裂大廈又一槍爆頭之外,別無他法……這是上天跟每個反抗者開的一個玩笑。

那麽有無解?導演其實並沒有告訴我們,雖然【搏擊俱樂部】劇情充斥著幻想和不可能,但是它本質上卻是一個 用「白描」手法表現現實在人心中「具象」體現 的電影。最後,當男主看著對面高樓大廈被炸毀似乎做出某種決定的時候,影片卻嘎然而止,陷入黑幕……

到底諾頓有沒有死?到底槍打在哪裏,以及有無子彈?導演把抉擇的權利留給了觀眾,去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正是在拷問我們的內心——在這一場荒蕪而無果的反抗之後,是選擇回歸社會既定的標準,還是選擇魚死網破地表明自己的態度? 誠然,傑克的經歷證明了生活是一場無法去勝利的戰爭。但是你也可以理解生活就在於其抗爭的意義,而不在於抗爭的勝利, 所以選擇生存,以一種「不茍延殘喘「的積極態度。

然而實際操作的問題是——作為一個有情感有弱點的現代人, 在認識到社會的荒謬,和無力擺脫的唏噓之後,是否還能勇敢無畏地堅定走下去,而不重新遭受「失眠」的困擾? 一個標準化的回答是「即使生活如此黑暗,依然熱愛生活」,但是那只是理想的狀況。對於我們每個人普通人來說, 這不是一次是否自殺的決定所能夠回答的,而需要長時間、深刻的反復的對生活和自我的思考與拷問。 即便傑克最終選擇不自殺,他也逃脫不了重新去面對「社會」與「自我」的矛盾,甚至重新去尋找互助小組的幫助。所以導演的留白是明智的,是殺死自己,還是繼續?這個問題將會貫穿我們的一生——我們每個人都會,某一時刻,成為那個站在窗前拿著手槍的傑克,面對轟然倒塌的大樓做出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