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怎麽評價徐皓峰?

2014-06-04影視

寫作時,此人叫「徐皓峰」。拍戲,又成了「徐浩峰」。當然,他還有第三個身份,教師。


讀過他寫的書,看過他拍的戲,但最受觸動的,是他的經歷。根據他的自述,26歲那年,他選擇辭職回家,過起了讀書、寫小說的日子,而這樣的狀態,足有八年。此種生活,如他筆下的江湖,如今少有,這份耐心,令人感動。現在是一個精神渙散的年代,而徐示範了何為「全神貫註」。


在讀書的日子裏,徐遇到了兩位老人,胡海牙與李仲軒,二人成就了其日後的兩部代表作——以胡海牙為原型的【道士下山】,與李仲軒的口述【逝去的武林】。顯然,徐對道教的深入,有賴於胡,而徐日後對民國武林的偏嗜,多得李。


一個花絮是,徐在【道士下山】前言中,言其曾在書店見過一部書,生出了定能與編者相見的念頭。我猜,這位編者,應是胡海牙吧。若果真這樣,是為「念念不忘,必有回響」的一份註解。


無論徐的小說,還是電影,對觀者最大的刺激,我以為是知識層面。可以說,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生疏,某種程度上,造就了徐。大家看徐的作品,滿足了極大的文化好奇。而在徐自己看來,他要寫的,始終是中國人的「樣兒」,過去人與人交往時講究的那個分寸,那份體面。


魯迅寫過【中國失掉自信了嗎】,我覺得,徐是在翻找中國早年間還在的底氣。


當然,徐不可能不失望,老輩在乎的好東西,如何逃脫得了被大眾冷落的命運。但想想,徐能得到今日如此的關註,也算「功不唐捐」。


徐早年的小說,曾被收入「王小波門下走狗」書系,沒記錯的話,【國術館】是這一系的。到了【道士下山】,徐的文字,有了自己的風格。他對陳攖寧的文筆,做過評論,我無力判斷他文字上的師承,只覺他行文上對文言白話的拿捏不錯。【道士下山】修訂版,更見出徐文字上的精進,用他的話說,更「筋道」了。對比後,我的一個感受是,現代漢語受轉譯體的影響有多大,徐起碼是在有意削弱這一影響。


關於徐的小說,毛尖的評價,我基本同意:


徐皓峰的武俠,要是三十年前看,肯定吸引不了我,因為武林雜事多,武藝場面少,武術道理多,武俠業績少。「北方理念,刀法是防禦技,刀背運用重於刀刃,因為人在刀背後。武俠小說是一棱刀背,幸好,有此藏身處。」這樣的表達,少年時候都當中場休息。還有,「日本投降後,百元法幣值兩粒大米,戰前百元可買兩頭耕牛。國民政府發行金圓券取代法幣,一元等於三百萬法幣。」此類的物質生活描寫,以前也不會上心。但是,今天來看,正是這一手武一手文夯實了徐皓峰的江湖,而從這兩個紮紮實實的世界起家,徐皓峰的創作談立馬劍指當下,比如,他說,「武俠的魅力之一,是裏頭有中國人的樣子。」


賈樟柯想表現中國的殘俠,真應該找徐皓峰寫故事。徐筆下的武林飄零人,常常並沒有像樣的生活,但最後,總能憑著中國人的樸素倫理,以俠士的方式至死一躍,雖然落花流水好像沒有一點作為,但用他編劇的【一代宗師】台詞來說,就是「拼一口氣,點一盞燈」。而徐皓峰的武林,也至此告別了金庸梁羽生的壯闊江湖,那些為了余生不用鄙視自己,選擇奮勇赴死的一介武人,成為當下中國人的對照鏡。徐皓峰本人的文化抱負,亦顯山露水。


最近,網上在傳徐皓峰推薦的12部電影片單,既有黑澤明的【影子武士】,也有昆丁的【低俗小說】,有崔嵬的【紅旗譜】,水華的【革命家庭】,也有胡金銓的【空山靈雨】,還有【鄉愁】【剃刀邊緣】,以及【教父2】。這個片單真心不錯,唯一讓我感覺有點遺憾的是,徐老師推薦了【教父2】而不是【教父1】。由此,回想我的徐皓峰閱讀感受,我唯一的不滿足,好像跟對【教父2】的不滿一樣,感情生活多了點,這讓他筆下的武林人物一上場就被一種脆弱感籠罩。


因徐對傳統文化的用功,這令他的見解,在這個時代顯得特別。他從道教文化對【臥虎藏龍】的評論,為其與他最初所學——電影,埋下了重逢的種子。影評集【刀與星辰】,別具一格。


再說說徐的電影吧。可惜,我們至今只能得見他的導演處女作,【倭寇的蹤跡】。徐最大的問題是,武打戲拍不好看,即便強調動作的真實性,但無論如何,電影首先是視聽藝術,「好看」是起碼的。很明顯,日本劍戟片是個很好的借鑒,徐當然清楚。所以,更對他的【箭士柳白猿】【師父】好奇。


熟悉徐的人,自然看得出【一代宗師】裏,徐的痕跡有多深。我想說,徐對此片的作用極大,但王家衛似乎又被徐的東西嚇住了,有些施展不開。


對我來說,每次看徐的東西,有警醒之用,促使我多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