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如果【紙牌屋】的主角在英國和【是,大臣】中的漢弗萊・阿普比共事,會發生什麽?

2015-12-23影視

取決於雙方是在英國共事、還是在美國共事。

跳出具體的制度,說誰強誰弱是沒有意義的,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開篇就說:

夫以四海之廣,兆民之眾,受制於一人,雖有絕倫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豈非以禮為之綱哉!

這裏面的禮,其實就是制度。 漢弗萊誠然長袖善舞,但是那也是英國的制度給了他能夠跳舞的空間,而在美國制度下,這種空間是大大的縮小的

英國的公務員制度是政務官把握方向,高級公務員具體操作,但是政務官並不能直接決定手下高級公務員的職位存廢。這有一點像中國的機關單位裏的幹部任免,是掌握在高一級的組織部門手裏的,也就是說,單位的二把手雖然是一把手的下屬,但是一把手並沒有權力像私企老板一樣,直接剝奪對方的職務,甚至把對方踢出公務員序列,而是要向上級組織反映情況。

這一套大小相制的手段,是從古至今一直延續的——甚至於古代因為公務員人數更少,所以做的更加極端一些,縣令雖小也是朝廷命官,非緊急情況下即便是身為封疆大吏的巡撫和總督,那也只能讓其停職待參,而不能直接拿下對方的頂戴花翎。

這都是為了避免一把手把自己的部門打造成獨立王國——如果一把手掌握了本部門所有人的飯碗,那麽其實單位就只會有一把手一個聲音了。

英國的公務員制度是類似的,區別是英國公務和政務分開。政務是首相任命,直接空降到部門來當一把手,而部門的二把手是常任的,屬於公務員,有自己的序列。而最高級的公務員就是內閣秘書——後來因為內閣秘書權力過大,卡麥隆執政時期把它的兩個頭銜分開給兩個人擔任:分別是內閣秘書和公務員之長。前者繼續履行內閣秘書的職責,後者則管理全英國的公務員。而「是!大臣』和「是!首相』時期,兩個職位還是合二為一的,內閣秘書就是全國公務員的最高領導。

這樣的制度,就留下了很大的賽局空間,具體能掌握多少權力,看人。一個空降到部門的一把手,和在該部門經營很久的二把手之間,在中國和英國的政治環境中,都可以有很多種可能,有的時候一把手能力強,會立威,能夠瞅準機會把二把手收拾服帖了,自己就徹底掌握了部門的權力;有的時候一把手則搞一出敗一出,慢慢被架空,成為橡皮圖章。

這種巨大的賽局空間,就是漢弗萊能夠和哈克鬥的有來有去的根源 。漢弗萊是職業公務員,哈克首相任命過來的部長,雖然有上下級關系,但是漢弗萊的飯碗是掌握公務員序列的最高級——內閣秘書艾諾特手裏,而不是在哈克手裏。有艾諾特保護他,他就不用擔心因為和哈克之間的沖突而丟掉了自己的飯碗,這才是漢弗萊很多時候敢於和哈克說硬話,陽奉陰違而不擔心什麽的根本原因。

其實到了「是!首相」的劇集,明顯能看出來漢弗萊就軟多了,哈克換鎖換鑰匙,漢弗萊馬上就灰頭土臉。為什麽哈克這個時候能占據優勢了呢?因為 內閣秘書和首相之間的關系,並不等於次長和部長之間的關系 。內閣秘書的權力來自於首相,首相可以像更換部長一樣更換內閣秘書;而次長的權力來自於英國公務員序列的職位,並不來自於部長本人。

而美國和英國在這一點不太一樣。美國是宏觀上希臘,微觀上大清。宏觀上希臘,總統是民主選舉的,但是選舉了之後,總統可以提名內閣部長。而內閣部長們到了自己的部門之後,就跟大清的縣令都帶著一個師爺團隊去上任一樣,這些部長會馬上直接任命之後工作中圍繞在自己身邊的高級公務員,比如各種部長助理等等。與英國等國相比較,美國政治任命高級文官的數量約為文官總數的10%,即700人左右,數量明顯偏多。這樣的一個後果就是,美國的這些部,都帶有鮮明的部長本人的烙印,言出法隨;換一個部長,馬上就是另外一個樣子。

所以我們也能看到美國國會的反對黨,往往會對一些總統提名的部長挑刺——雖然明知道攔住一個,攔不住第二個,但是攔住特定的某個人有時候就是很重要,換另外一個,往往立場有一點點微妙的改變,部裏的做事風格就很不一樣。

美國的制度下,公務員和政務官之間的賽局空間是比較有限的,美國的政務官也因此要比英國的強勢很多。所以漢弗萊和下木的要搭檔,要看在誰的主場;如果是在漢弗萊的主場英國,那下木基本上是搞不定漢弗萊的,一個強勢的哈克,那也還是哈克;但是如果是在下木的主場美國,那麽漢弗萊很可能會因為部長的變動而失去自己的職務,根本沒有機會和下木賽局,如果僥幸留下來了,那也是「是龍得盤著,是虎得臥著」,因為下木隨時可以任命一個新的常任秘書來代替他。

在和平年代,個人的政治能力誠然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制度所給你的騰挪的空間有多少,沒有空間,能力再高,那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