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如何評價吳樾主演的網路大電影【擋馬奪刀】?

2024-02-01影視

後武俠時代的天籟悲歌

1.武俠電影的前世今生

武俠是中國電影中特有的型別,在上世紀20年代末期,已有【火燒紅蓮寺】系列武俠神怪片在國內大放異彩。不過,當局認定武俠作品中的怪力亂神不符合要求,武俠電影熱潮短期內歸於沈寂,直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才在香港地區勃興,以關德興主演的黃飛鴻系列為典型。

1966年,邵氏公司扶持張徹、胡金銓拍攝武俠電影,兩位導演分別拿出了【獨臂刀】和【大醉俠】,受到市場熱捧。之後,兩位導演都成為一代宗師,不過各有偏向。

張徹充分發掘了武俠電影的商業性, 攜弟子在動作奇觀上大膽創新,影片中動作演員動輒脫去上衣,盤腸大戰,片場番茄醬橫飛,故事多講述江湖恩怨、門派仇殺,張揚兄弟情誼和武林規矩,劇情簡潔,產量巨大。張成為香港第一個破百萬票房的導演,號稱「張百萬」,捧紅了王羽、姜大衛、狄龍、陳觀泰、郭追等一眾動作演員,吳宇森將張徹的武俠內核嵌入到時裝片中,也獲得了巨大成功。

與之相應的是, 胡金銓深入挖掘武俠電影的藝術性。 胡在動作方面註重場景氛圍打造,【俠女】中的竹林追逐戰成為後世諸多武俠作品模仿致敬的場景;在打鬥方面更顯寫意風格,不在乎動作的真實性,而註重動作與人物、與場景的關聯,以及動作自身的輕盈美感。從故事上看,胡金銓電影格局更為宏大,朝野爭鬥、民族恩怨,通俗佛理、人性思考都被納入到影片之中。胡作品不多,但每一部都堪稱精品。

胡金銓的【俠女】呈現出的中國價值、中國美學至今看來依然讓人驚喜

張徹和胡金銓的兩種極致確立了武俠電影的基本樣式,以動作奇觀為主的商業性和融入中國故事、中國價值和中國美學的藝術性逐步成型 ,門派恩怨、血親復仇、家國大義、奪寶保鏢等成為該型別的常見選題。

伴隨著香港經濟的起飛,香港武俠電影也步入黃金時代,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後期,楚原執導的古龍電影風靡影壇,劉家良、洪金寶、袁和平等一眾武術指導獲得獨立執導機會,在動作奇觀開發上傾盡腦力,成龍憑借諧趣動作終成一代巨星,劉家班、洪家班、袁家班、成家班爭奇鬥艷,香港武俠電影成為華語電影的一張名片,走入全球視野。

只是,上世紀90年代,香港武俠電影與香港電影一樣,盛極而衰。這一時期,如【新龍門客棧】【醉拳2】【黃飛鴻】系列都堪稱名留影史的武俠精品。只是,伴隨台灣市場的塌陷,抄襲跟風之作泥沙俱下,動作設計上從寫意走向玄幻,再加上吳宇森、袁和平、成龍、李連杰為代表的優質電影人紛紛出走,香港武俠電影式微。

以【六指琴魔】【新仙鶴神針】為代表的武俠電影作品,將動作從寫意引向玄學,爆破成為武俠電影的標配技能

新千年以來,李安的【臥虎藏龍】,張藝謀的【英雄】,徐克的【七劍】【狄仁傑】系列,葉偉信、甄子丹合作的【葉問】系列,路陽的【繡春刀】系列也引發過關註,但作為一個型別的武俠電影似乎走向了窮途末路。

2017年成龍電影【功夫瑜伽】成為春節檔票房冠軍,但年底上映的【機器之血】已成為賠錢作品,之後接續上映的【神探蒲松齡】(2019春節檔)【急先鋒】(2020年國慶檔)【龍馬精神】(2023年)都入不敷出,口碑崩塌。2019年伴隨【葉問4】上映,純粹的武俠電影在銀幕上也基本絕跡。一眾武俠電影人轉戰網路空間,近些年也僅有謝苗主演的【目中無人】【東北警察故事】等具備一定的破圈傳播能力,其他多數作品籍籍無名。

作為華語電影中特有的型別,武俠電影何以走到今日?

2.後武俠時代

武俠電影作為一種商業型別片,對觀眾的吸重力在於,「武」構成的視覺奇觀和「俠」構成的價值內核。

武俠故事一般發生在「江湖」場域,這是一個想象的非正式權力社會空間 ——江湖中的官府和法制是弱化的,「武力」和「俠義」構成了江湖立足的核心元素,武林盟主、丐幫幫主甚至婚姻嫁娶都是可以用「比武」解決的,武林人士殺人越貨或者行俠仗義,官府一般是不追究或者是無能追究的;至於 「俠義」,則是一種「底線不低,幾無上限」的非正式弱準則, 人們心中樸素模糊的正義感就可能成為某種「俠義」規則, 大到「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小到「以血還血、以牙還牙」血親復仇,中到「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從公德到私德對俠客行為進行了全方位不成文約制。 一旦突破「俠義」規則,小到受人們唾罵,大到人人得而誅之,視情節輕重,不一而足。

武俠電影的這種設定其實為化解矛盾和焦慮提供一個想象的空間。在弱政府、弱規則的江湖,「武力」和「道德」即是核心競爭力,也是有效殺傷力。

多數觀眾在觀看武俠作品時,代入是主角視角,這樣的主角要麽出身名門,內建正派光環;要麽經歷各種奇遇,神功護體。俠客們行走江湖,銀錢從來是花不完的,到了客棧一般都是「掌櫃的,開間上房」「小二,好酒好菜盡管上」。生活無憂的他們,道德水平又是如此之高: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是常態,一旦遇到國仇家恨,一番正義凜然的輸出,足讓不講道理的人冷靜,講道理的人折服,普通士兵和小民則化作粉絲各種擁戴,至於掌握武林秘籍,各種美人愛上我,都是順帶腳的事兒。

所以,對於很多人而言,在很多年代,武俠具有先在的吸重力。 上世紀20年代末,國內戰爭頻仍、內外交困,充斥著怪力亂神的武俠成為一些人躲避世事的精神港灣;六七十年代武俠電影在香港的勃興,彰顯的是一群流淌著中華文化血液的人面對現代化場景逐步鋪開,社會劇烈轉型時以民族文化、民族價值尋求認同、緩解焦慮的努力。八九十年代香港武俠電影的繁榮則展現了一個經濟繁榮地區在文化上的巨大創造力和放射線力,同期的日本電影及新千年之後的南韓電影都出現了類似景觀。

只是伴隨好萊塢電影的強勢輸出,以及港片票房觸碰到天花板,一旦市場受到擠壓,在本地市場體量有限又無力拓展的情況下,很快就會遭遇困境。 最近一年,南韓電影行業遭受的巨大沖擊與之相似。

更為尷尬的是,武俠電影背後的武俠文化土壤愈加稀薄。 香港武俠電影人一部份出走好萊塢,一部份選擇北上。大陸龐大的影視市場為香港電影人提供了足夠的空間。新千年以來,大陸電影票房節節攀升,更大的市場能容納更大的制作體量,更科學的人才培養體系為產業發展提供了足夠的支撐,與之伴生的是一部份港台武俠電影人賺了個盆滿缽滿,成龍、甄子丹、吳宇森、程小東、袁和平、徐克、曹榮、陳嘉上等都是受益者。

這些電影人有著豐富的經驗和嫻熟的技術,只是時代車輪滾滾向前,沒有及時更新的經驗和技術反而成為某種負累。 吳宇森在【赤壁】中讓關二爺、趙雲化身俠客,軍陣中肆意施展武力;陳嘉上將歷史戰爭片【蕩寇風雲】拍成了武俠片;徐克和林超賢將革命戰爭片【長津湖】拍成了武俠片。在吳京、郭帆開拓軍教、硬科幻題材電影時,成龍還在強調中國電影人只有輸出「功夫」,外國人才願意看,然後我們看到了【龍虎武師】中一眾武師落寞的背影......

當下的中國正經歷著轟轟烈烈的現代化行程,工業化、城市化、法治化在有序鋪開。經歷現代化行程的觀眾面對更多的型別選擇,面對更為豐富的內容,對武俠電影從獵奇式的觀察,到對動作奇觀的欣賞,再到對核心價值的追索,最終基於經驗與常識,形成了一些穩定的判斷:

比起六脈神劍,格林機槍可能沒那麽便攜和隨心所欲,但工業化生產讓這個恐怖武器不再需要秘籍;

比起江湖,水泥叢林裏似乎少了些名門正派,但城市化的規模和效率讓所有的門派、宗師望塵莫及;

比起俠義,法律似乎少了些快意恩仇,但成文規範的法律和完整的司法執法體系,讓俠客義士難望其項背。

這是武俠電影遇到的最為尷尬的場面: 科技與工業打破了既有的力量生成和較量模式,大規模現代化治理消解了江湖上基於門派分工合作的價值,規範法治則擠壓了俠客們行俠仗義的空間。

於是,我們看到電影技術進步了,投資規模擴大了,傳播渠道豐富了,但武俠電影衰落了。 倒不是電影人不努力,而是如1989年上映的【喋血雙雄】中,吳宇森借小莊之口道出: 這個世界變了。

3.吳樾的慷慨悲歌

吳樾是位讓人心疼的好演員。 他是國家武英級運動員,以全國表演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央戲劇學院,又以表演專業第一名的成績成為中國國家話劇院演員。功夫過硬,演技不差,【精武英雄陳真】【連城訣】【地下交通站】中的表演都讓人印象深刻。

只是, 吳樾的電影之路並不順暢 ,2023年春節期間上映的【天龍八部之喬峰】中,吳樾扮演了慕容復,不過影片根本無緣院線。近些年,能被觀眾記住的角色,也就是【葉問4】中的太極拳師萬宗華,再往前已經是【殺破狼.貪狼】中的華人警探角色了。

吳樾監制並出演的【擋馬奪刀】 具備優秀武俠電影的所有元素:精良的動作,簡潔的敘事,緊張的節奏和演員們敬業付出。

電影以說書人講楊老令公戰死沙場的故事開場。吳樾貢獻出了上佳的表演。與傳統「楊業自撞李陵碑」情節設定不同,吳樾扮演的楊業身受重創,手持九環金鋒定宋大刀,死戰不退。在砍殺諸多敵軍後,以身殉國。吳樾將老將軍絕境中的霸氣、豪情和憤怒、不甘展現的淋漓盡致。

吳樾扮演的老令公將絕境之中的霸氣與不甘完整呈現出來
吳樾的演技非常炸裂

影片中的動作戲雖然能看到諸多電影的影子,不過結合在一起讓人印象深刻。 「老令公死戰殉國」「弓手荒野追擊」「焦光普大戰楊八姐」「酒館大戰飛星騎」四幕動作戲都非常精彩。其中「弓手荒野追擊」段落中弓手之間配合嫻熟,踩同伴飛身射箭,壓迫感十足。焦光普酒館中發覺對方是楊家後人,在打鬥時既要躲避致命殺招,又要逼退對方,動作設計非常精巧。 主創團隊摒棄了近些年濫用的慢鏡頭, 在動作設計方面註重流暢性和打擊力度的呈現, 動作連貫、流暢,破壞性十足。

弓手追擊戲非常精彩

影片對戲曲【擋馬】故事的改編也頗具匠心。 楊家將故事已夠悲壯,老令公寶刀流落異地,楊家八姐、九妹赴遼境奪刀,更顯得孤註一擲。影片將核心沖突設定為「奪刀」,故事顯得更為簡明。老令公親兵焦光普在遼國明面上賣酒營生,暗中行俠仗義,身在番邦心在南朝,酒館中認出楊家小姐,立誌保護周全,與追擊的官兵周旋、血戰,這種精簡版的「龍門客棧」式沖突場景也讓觀眾會心。

影片的糾結之處在於,影片選題本身讓表達存在先在限制。 現在看來,宋遼之戰本身是民族融合行程的一環,同時期的遼宋夏金元都是中國的一部份,所以在民族主義表達上受限。而且影片結尾字幕提示楊業殉國十八年後,宋遼結成「檀淵之盟」,實作邊界上百年和平,奪刀與和平沒有直接關系,這使得奪刀在意義上顯得模糊不清。

影片的悲情之處在於,主創用心用力了,只是在武俠式微的時代,越努力越精致就越顯悲情。

一如1989年上映的【喋血雙雄】中,吳宇森借小莊之口道出: 我們不太適合這個江湖,我們都太念舊了。

片方明顯為了規避故事上的爭議,影片第一幕就明示「本故事純屬虛構」,實誠的讓人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