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為什麽有些人評價演員演技總是擡高老人,貶低新人呢?

2019-11-05影視

30歲之前,張曼玉和鞏俐,已經成為了華語電影女演員的天花板

華語電影女演員,有兩個天花板。

而且近二十年都很難看到她們的車尾燈,內地是鞏俐,港台是張曼玉。

兩人的年齡相仿,張曼玉比鞏俐大一歲,但這一歲卻不是鴻溝,因為她們通往塔尖的路好似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唯一的區別可能就是,張曼玉在王家衛的【旺角卡門】中,對表演開竅,確立表演風格,鞏俐在張藝謀的【菊豆】中,表演由青澀走向成熟。

她們都在30歲之前就已經站到了華語電影的巔峰。

1987年,鞏俐主演【紅高粱】成名,該片獲得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1992年的【秋菊打官司】令她奪得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女演員;1993年主演的【霸王別姬】榮獲坎城電影節最佳影片。

自此之後,鞏俐成為世界影史第二位主演影片包攬歐洲三大電影節最高獎的演員。

張曼玉的年輕歲月,同樣不遜色。

1985年,經紀人將其推薦給成龍,讓她在成龍執導的【警察故事】中擔任女主角,一炮而紅。

1987年,再度與成龍合作,出演【A計劃續集】,只是此時的張曼玉定位很清晰,就是一個花瓶。

1988年,張曼玉遇到了改變她演藝生涯的電影,王家衛的處女作【旺角卡門】,打通了任督二脈,擺脫了花瓶形象。

1989年的【人在紐約】讓她榮獲金馬影後;同年的【不脫襪的女人】又讓她成為金像影後。

1991年的【阮玲玉】,張曼玉憑借該片於次年獲得第4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成為首位在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中獲得最佳女演員獎項的華人演員。

別的女演員,30歲是她們的一道坎兒。

30歲之前她們可以接到不同型別的角色,定位也不會局限。

一旦過了30歲,流量決定戲量,給她們的都是重復度特別高的反派或媽媽級的角色。

這樣尷尬的定位,讓很多過了30歲的女演員還在拼命的拗著「少女感」,以求多一些戲份,多一些被認可。

可鞏俐和張曼玉似乎並沒有撞到這樣的「新秀墻」。

30歲之後,在接近不惑的年紀,是她們最黃金的時段。

這一時期的鞏俐,生活閱歷和演戲經驗都比較豐富,對於有層次的角色都會有一個飽和的狀態,這樣的表演出來後都會非常精彩。

她確實也做到了,【搖啊搖,搖到外婆橋】、【西楚霸王】、【周漁的火車】、【2046】、【藝妓回憶錄】都是體驗演技的角色。

30歲這一年,張曼玉宣布息影,兩年後重返影壇。

她交出的答卷,又是一個別人照抄都無法照抄的成績,出演的電影,幾乎每一部都是經典。

與黎明共同主演【甜蜜蜜】,被美國【時代周刊】選為年度全球十大佳片第二位,她本人也獲得了金馬、金像影後。

參演王家衛的【花樣年華】,張曼玉憑借片中的表演入選美國【娛樂周刊】「影史上被奧斯卡忽視的51個偉大表演第43位」。

2003年,張曼玉又一次創造歷史,主演劇情片【清潔】,獲得第57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成為首位獲得該獎項的亞洲女演員。

她們從來不過於執著流於表面的東西,也不擔心自己會變老。

所以鞏俐才能在32歲擔任坎城電影節評委會成員,35歲成為柏林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兩年後,擔任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主席,次年,又成為東京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所以張曼玉才能在33歲成為柏林電影節主單元評委,兩年後,擔任威尼斯電影節主單元評委。

到了43歲,她又變成了坎城電影節主單元評委,之後成為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會員,擁有奧斯卡金像獎評委投票權。

她們的這份底氣,源於超神般的演技。

她們很善於深入挖掘和擴寬自己的表演面。

不僅對符合自身氣質的角色表現的遊刃有余,還對與自己反差的極大的角色完美駕馭,表演的全能性和不可替代性,在她們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作為頂級演員,她們很註重不破不立,讓自己藏在角色後面,觀眾記住的從來都是角色,每次出演都會給觀眾「整容式」的體驗。

如鞏俐在【霸王別姬】中的表演,菊仙死前的最後一出戲,整整15分鐘,沒有一句台詞,但我們卻從鞏俐的表演中看到了角色全部特征的交融。

在丈夫被押到街上遊行時,堅定無私的保護丈夫,看到丈夫揭發程蝶衣時,她的糾結與痛苦全部都有眼神傳達出來。

當段小樓把那把劍丟到火堆裏時,她毫不畏懼地去撿,因為她知道這把劍對程蝶衣有多麽重要。

這期間雖然遭受磨難但她還是堅強的,在她的臉上看不到一絲無助和放棄。

可世事無常,被怨恨與憤懣充斥的程蝶衣說出她是娼妓的往事後,段小樓被迫與她斷絕關系。

段小樓為了自保說出了那句「不愛,不愛她」,聽聞此聲的菊仙徹底無奈,眼神和表情中盡是憤怒和心痛。

批鬥結束後,她把劍送給了程蝶衣,此時的她已無任何牽掛,有的只是對未來的絕望和對生命的放棄。

她的眼神與之前相比,已經沒有了光彩和神韻,剩下的是疲憊、暗淡,似有百般情緒卻一言不發。

這種對感情的克制,對角色細節的拿捏,鞏俐詮釋的很完整,也具有層次感,就算她不說話,也能感受到人物的情緒起伏和信念變化。

如張曼玉在【花樣年華】中的硬實力表演。

【花樣年華】並沒有多少台詞鋪墊,連人物也只有十人左右,劇情更是虛幻飄渺,所以情節推動就得依靠演員的演技。

在【花樣年華】的每個鏡頭下,張曼玉的眼神和表情所傳達的意思都不盡相同。

她的眼神如刀,直接切入躁動的心;如風,溫柔掠過卻留下絲絲暖意;如電,雖無一眼萬年卻能叫人忘掉時間。

她眼神中的憂郁、柔情、迷離、悲涼、冰冷,在王家衛的導筒下於不同場景間轉換。

像鞏俐、張曼玉這樣的頂級演員,不會像其他女演員一樣,只知道一味的抱怨。

那些女演員沒有鞏俐和張曼玉對演戲的渴望和動力,更加沒有對演戲的心勁兒。

人,因為心老了,臉才會老,如果未曾對生活感到絕望,又何曾懼怕容顏老去,白頭發、皺紋什麽的,只不過是成熟以及魅力的象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