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三國演義】裏,羅貫中是不是寫出了一個「我孝莊」級別的bug?

2023-05-21影視

這句童謠其實可能不是羅貫中寫的,原作中譙周參照的童謠,其實更可能是「若要吃羹,熟煮來」;嘉靖年間【三國演義】正式出版前的修訂者,覺得原作者寫的內容不妥,給改成「若要吃新飯,須待先主來」。

我看有人回答說這是「毛宗崗批評本」的問題的,原文應該是「若要吃新飯,須待先生來」——這其實是錯的。因為這是最早出版的「嘉靖本」出場內建的BUG:

嘉靖本【三國演義】第十三卷【劉玄德平定益州】
萬歷年間的周曰校本【三國演義】,也是「若要吃新飯,須待先主來」

實際上,在【三國演義】成書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以抄本的形式流傳,直到嘉靖元年之前,某個文學修養較高的修訂者,在精心修訂並出版後,市面上才開始出現印刷的版本。

中川諭制作的【三國演義】譜系圖,其實真正的關系更復雜

無論是「嘉靖本」、「周曰校本」,還是受前兩者影響而出現的「毛宗崗批評本」,都是來源自弘治年間的一種北方流傳的抄本。而在南方,流傳著另一種截然不同的【三國演義】類書籍——這便是福建建陽書坊的出版商們熱衷的【三國誌傳】系列。

現存最早的【三國誌傳】是嘉靖二十七年刻的葉逢春刻本。這個版本裏,譙周參照的童謠卻是:「若要吃羙,熟煮來」,「羙」是「美」或者「羔」的異體字,其實都說不通。這主要是因為葉逢春本印刷錯別字較多,應該是「上羔下火」,也就是「羹」的異體字。

所以這句話應該是——「 若要吃羹,熟煮來 」。

這裏的「熟煮」其實是一語雙關「蜀主」。

萬歷年間的湯賓尹校本【三國誌傳】,則可以驗證確實是「若要吃羹,熟煮來」。

明萬歷三十八年的書林楊閩齋刊本裏,這句話是「 若要吃羹,熱煮來 」,把「熟煮」誤作了「熱煮」……

這個「熟煮來」其實是有典故的。

宋代的誌怪小說集【蜀本分門古今類事】中,參照了【蜀異誌】中的記載:

太祖皇帝乾德之初,京師屠宰多煮肉以賣,人多德其利,故先售,至是煮之差熟,乃巡裏巷叫雲:「熟煮來!」其後蜀平,少主歸國。「蜀」與「熟」同音,「主」與「煮」同音,此其讖也。

這其實是說宋太祖乾德年間,汴京賣肉的人常常先賣肉,再煮熟,在裏巷中叫「熟煮來」,讓買家來取。「熟煮來」和「蜀主來」同音,果然應驗了不久後蜀國滅亡,後主孟昶被俘,被解送至汴京。

不過,【三國誌傳】系的的「讖語」由於設定是「蜀地小兒歌謠」,所以「若要吃羹,熟煮來」,反而從蜀主被俘兵敗的意象,一轉變成了預示著「蜀地之主」的到來。

這句「讖語」的重點,要配合是原文設定為「一載之前」開始的,其實還是強調「蜀主來」,尤其預示著劉備的到來。

可能是嘉靖本的修訂者覺得這句「讖語」終究是源自於「亡國之君」孟昶,怎麽可以用在劉備身上呢?不妥,所以就改成了「若要吃新飯,須待先主來」。

「先主來」應該還是「先煮來」的諧音梗,這句「讖語」則預示有一個「先主」來取代劉璋,更多了一份預示「劉備是先主」,還存在有「後主」之類的預言之意——

不過,除了神棍和資深投降主義謀士譙周外,我不感覺黃權和劉巴在這裏覺得「先主」就一定是「劉備」:

畢竟,在【三國誌傳】系列裏,黃權和劉巴聽譙周說「 若要吃羹,熟煮來 」,反應是「皆欲歐(驅)之」;而在【三國演義】系列中,他倆聽譙周說「 若要吃新飯,須待先主來 」,「先主」被解釋為劉備,黃權和劉巴的反應更加強烈,是「皆欲砍之」,明擺著覺得更加胡說八道了……

===========
敝人所寫的其他【三國演義】周邊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