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非科班出身的編劇,有什麽途徑入行?劇本怎樣投稿?

2019-03-05影視

謝邀。

首先我需要表明的一點,如果你的出發點只是希望把寫故事當作職業,並希望自己的文字能變成影視作品的話,做職業編劇,並不是參與「影視創作」的唯一途徑。

下面我再說,想靠「影視創作」維生,都應該有哪些辦法。

很不幸,我本人是科班出身,只能說說我周圍那些非科班,但做著影視創作的人,都是怎麽入的行(keng)。

如今整個影視圈的「人才發掘機制」(假如有的話),其實還是很粗放的——主要靠人際圈子。

編劇這塊,尤甚。

特別是優質的計畫資源,往往就在三大專業院校的交際圈裏相互交換。

舉個常見的例子,

某影視公司有新計畫眼看要啟動了。

然而這行業並沒有獵頭抱著「業績數據」來給計畫負責人推薦合適的編劇。稍微正規點的公司,也僅僅是有個類似「供應商資料庫」的合作編劇名單(內容無非就是過往作品和基本報價)。更多的公司,還是靠計畫負責人自己的人脈圈子尋找編劇,並給予Ta很大的用人許可權。

假如這個計畫負責人本身就是中戲畢業的話,那Ta所熟悉的編劇,自然是以中戲戲文系畢業的居多。

競標是不可能競標的,文藝作品這種東西,很難量化。

該負責人只需要招來幾個編劇團隊,象征性談談策劃(或者改編)思路,然後留下個報價。其余的決定權,完全就在該負責人本身了——最終很可能就是比價,只要差價不大,往往跟該負責人同為中戲畢業的編劇團隊,會拿到合約。

這不完全是偏私。

三大專業院校之所以牛逼,主要是因為教學用的參考作品範圍大致固定,又各有千秋,逐漸各自建立了一套特有的話語體系。被同一套體系培養出來的人,在合作過程中肯定會節約更多溝通的成本。

合約就是銀子。科班出身的編劇,在這個行業裏的存活率,自然就比非科班出身的要高很多。

所以,對於所謂「非科班出身」的編劇,想吃上影視創作這碗飯,主要靠三個手段。

1,應聘「文學策劃」或者責編,從影視公司的計畫部門最底層幹起。

說實話這種崗位收入不高,但好處就是晉升空間大,一不小心就混成計畫負責人了,到時候反而會看不起職業編劇。並且在與職業編劇們長期溝通的過程中,你可以快速積累很多劇作方面的實戰經驗和技巧,即使升不了計畫負責人,跟公司提要求,兼職參與劇本創作也未嘗不可。

此為下策

2,結識一些有過成功作品的科班編劇,去給他們當寫手。

影視工業對於劇本的出稿效率要求很高,動輒四五十集體量的電視劇早就不是靠一兩個編劇就能完成得了的了。那麽,出面接活的一般是有一定作品的成名編劇(他們靠以往的成功作品可以拿到更高的單價),但實際上他本人只需要把控整體品質,繁瑣的案頭文字工作,他也需要找大量的非知名編劇或者寫手來替他完成。一般來說,最後做出來的作品的姓名標示權及其排名,是根據具體某人的參與度和貢獻率來排序的。只要你積累了足夠的作品姓名標示權,也會成為「知名編劇」。

剝削自然是存在的,天經地義。人家當年可能也是這麽熬過來的。何況合約本來就是按人家的「江湖地位」炒高的,不然以小編劇和寫手的名義,根本不可能跟影視公司談到這麽高的單價。

但職業編劇往往幹到40多歲就不想幹了,要麽轉崗,要麽掙夠錢去「搞投資」了。他的行業資源,往往是要交給這些跟著他幹的寫手的。

所以,選多大歲數的編劇跟著學,怎麽談收入分成,能不能跟著他參與作品創作的全過程,以及跟他索要作品姓名標示權,是門學問。

此為中策。

3,最後是上策:先成為一名作家,讓影視公司看上你的文學作品,然後拿影視改編權跟他們換取編劇席位。

「職業編劇」僅僅是個技術活。除了時間分配上相對來說自由一點,比朝九晚五的底層打工仔預期收入高一點外,跟大多數職業一樣,都靠手藝活著。

是手藝,那麽只要舍得下工夫,誰都可以學會。

而科班出身和非科班出身最大的區別,就是科班出身的,除了剛才說到的人脈優勢外,只不過是更早掌握了如何把一個故事,加工成為適合影視拍攝的劇本的技巧而已。

比如故事的起承轉合該如何把握節奏,怎樣將故事人物改成個性更突出的戲劇角色,怎樣設定懸念讓觀眾入坑,甚至,還要包括場景如何設計以便於投入拍攝之後怎麽最大化地節約成本等等。

勤能補拙,多下功夫完全追得上他們。

好的影視作品,僅僅只會編劇技巧,遠遠不夠。

作品素材最終還是要源於生活。

即便是寫玄幻劇,終究也是給現實當中的觀眾看的。他們看劇的心理出發點,還是自己的命運或情感,在現實之上,有沒有另一種可能性。

所謂「科班出身」的職業編劇,大多數從學校一出來,就過著出門就打車,吃飯靠外賣,除了碼字就是刷劇打遊戲,甚至還晝夜顛倒的死宅日子。他們從沒被老板罵到躲在衛生間裏哭過,從沒在早晚高峰的地鐵車廂裏擠過。生活究竟什麽樣,他們也許根本就不知道。這也是如今觀眾吐槽說職業劇是談戀愛,科幻劇是談戀愛,古裝劇還是談戀愛的癥結所在。「大 IP」 當道,不輕易支持原創,並不完全歸罪於資本的盲目功利……

這時候,非科班出身的優勢,就凸顯出來了。

越來越多的影視公司已經註意到,有些其他職業或者專業背景的作家,反而能夠拿出更令人信服的作品。即使交給職業編劇修改為劇本,也往往會將原著作者請來一塊兒參與,並給予原著作者很大的話語權。

這裏需要註意的是,天才畢竟是少數的。絕大多數原著作者抓住好故事素材的機遇,都是被動的,是偶然,所以一部作品之後,便泯然眾人矣。靠賣掉這一部好作品賺足了朝九晚五半輩子都賺不到的錢,想以此為職業繼續寫下去,卻發現好素材並不上門了。

但有些原著作者由於全程參與過故事改編,虛心向職業編劇學習了敘事技巧之後,就會產生一個適應於影視創作的判斷標準。無論是回過頭去梳理自己的職業經歷也好,還是重新開始新的職業也好,他發掘好素材的能力,一定會比過去強很多。吃不吃寫作這行飯,就不再是能力的問題,而僅僅是利益計算的問題了。

加上之前有作品被成功改編的光環加持,這時選擇轉行做職業編劇,比所謂「科班出身」的,不僅起點更高,專業背景帶來的不可替代性,也會更強。

從編劇圈子的角度而言,我個人更希望有更多「非科班出身」的作者進入到這個行業,成為鯰魚,幫助這個行業提高競爭力,靠更優秀的作品而不是成天在媒體面前賣慘,來提高編劇的行業地位。

所以,我真心建議題主和其他想從事影視創作的年輕人,無論是不是科班出身的,不要走出校園就幹職業編劇。掌握至少一門專業背景,多觀察現實生活,對任何職業規劃都只會百利無一害。

如果確實熱愛創作,將來還是想從事影視行業,請優先選擇能跟更多人深入接觸的職業崗位,並確保有一定的業余時間,這樣才可以積累更多的故事素材。同時,還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自己的敘事能力:

1,多記錄對生活的觀察,多下筆練習。

PS.試著反復練習同樣的故事素材,可以從多少種角度來敘事,哪種更能夠吸引讀者。反正筆盡量不要停。

2,有針對性地閱讀。

目前各大專業院校壟斷行業資源的局面,還是很難被打破。你想擠進人家圈子,重新考入三大院校既沒必要,也沒把握。那麽,獲得人家的教學閱讀書目,跟人家讀一樣的名著、名劇,一樣可以掌握人家的話語體系。

3,拉片子。

不管怎麽說,多看經典的影視作品,都比在網上看小說,更能學到實戰性的敘事技巧。編劇拉片子的目的,是把影視畫面,再重新還原成文字,看看作者都是怎麽謀篇布局的,如何設定懸念,如何推進情節,如何引導人物角色的轉變,如何安排高潮……同時也要幻想著自己手裏的故事素材,如何去貼合這些原則,再下筆多練習,慢慢就變成了一種「肌肉記憶」。不說一定能寫出好作品,至少看其他作品時,也會形成鑒賞力。

所有的所謂編劇技巧書籍,都離不開對經典作品的「拉片子」。但經典作品總是多的,想掌握不同圈子的話語體系,就要先了解不同體系的教學都選取哪些經典作品,可以幫你節約很多時間。

4,跟編劇交朋友。

跟人家直接學習思維方式和經驗技巧自不必提。知名編劇手裏有些環節的工作,比如統稿,比如管理寫手進度等等,完全是可以拿出來交給不需要劇作經驗的人幹的。你有朋友是知名編劇,忙得不得了,大可以提出來幫他分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按勞取酬,先說斷後不亂。然後在不影響你主業的前提下,盡量多參與他們的劇作會。反正他們往往都是在咖啡廳這樣的公共場合開會,不介意多個人少個人。何況,他們大多數也歡迎不同經歷和思維方式的人提供新點子。你別搶戲,旁聽為主就好。在編劇圈子裏混個臉熟,能夠讓人對你產生積極的印象,將來你提出要跟他們一起工作,就容易得多。

最後,目前還是有些平台或者劇本大賽會直接收劇本格式的稿件。

但不要抱太大的希望。

還是那句話,「劇本」這種形式,畢竟是為影視從業者提供服務的功能性產品。與小說等體裁比起來,受眾面太窄。

同一個故事,你寫成劇本,潛在閱讀者數量,肯定遠遠小於你寫成小說。加上資本又功利,閱讀量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對你作品的價值評估。 同樣的時間投入,寫小說的成功機率肯定大於直接寫劇本。

最最後, 可以嘗試著用寫影視劇本的要求去練習寫小說 。比如,能夠用人物動作和台詞表現出來的內心世界,就不要用大段直白的心理描寫了。再比如,世界觀或者前史,試著一點點拆解開,融入到故事情節當中去,靠角色視角去引導讀者發現。

哇哦,我居然寫了這麽多,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並祝你能夠 始終堅持初心 ,而不是祝你盡早拿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