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喜劇演員是否更容易患上抑郁癥?

2016-10-30影視

喜劇和抑郁究竟有沒有什麽特別聯系我不知道,只是覺得,「喜劇演員身患抑郁」這個事情本身的反差太大,容易給人留下更深的印象,還有精神上的沖擊:啊,原來他/她完全沒有表現出來得那麽快樂。

我倒沒覺得喜劇演員大多會抑郁,但我覺得,高級喜劇創作和表演者,似乎是對人生懷著一種很認真的態度的。跟普通的模仿醜相、做怪相出怪聲兒等表象手段相反,創作更有內在的幽默往往來源於更深刻的思考。諷刺、嘲弄、抨擊和自嘲,這些創作內容要經過對生活中讓人啼笑皆非的事情的觀察和總結,甚至去找其中好笑的點在哪裏,才能在作品中自然而然地加入這些讓觀眾覺得真實、容易代入其中、產生共情的橋段。這其中的思考是非常認真的。在我印象中,小時候曾看過非常多的優秀相聲小品作品,劉寶瑞、姜昆、梁左、陳佩斯、何慶魁,這些曾作出膾炙人口喜劇作品的創作者將很多包袱自然融入了生活,讓人在聽到的瞬間就能懂得其中可笑之處,忍俊不禁。

我的笑點遠低於正常人,經常為一點兒小事兒樂得前仰後合。但是很長時間以來,我特別搞不懂日本搞笑藝人的點,尤其是那種叫「段子」的東西,我理解不了為什麽日本觀眾可以一次次被某種特定的、已知的搞怪逗笑。那種特別的定式表演真的有那麽大魅力嗎?我很好奇,日本觀眾的笑真的是出於本能被逗笑,還是禮貌性地尊重他人工作性質的反應,還是一種被建立的「看搞笑段子——笑」的條件反射?

有三部日本影視劇,特別拍攝過喜劇藝人的生活。

一部是【紅鳉魚】,講述了落語家立川談誌極其門下弟子對落語這門傳統技藝的傳承,不僅在技藝本身,還有師徒間的情感、人生觀的延續。落語從形式上似乎類似單口相聲和評書,以講故事、逗笑為內容。這部短片其實算不上電影,只是電視sp,但卡司真不錯,二宮和也、北野武、香川照之,制作簡單平淡,相當日式,但那種濃濃的和式深情確實打動人。

日式色調、房屋布景、北野武,都結實地奠定了影片的氣氛。其中最能觸動人的片段,無疑是談春聽到師傅給師弟講解關於嫉妒的表演與本質。在二宮和也飾演的談春靠在墻上緊鎖眉頭開始反省的時候,觀眾都會感到,這是對自己的當頭棒喝。

【淺草小子】則是取材於北野武自己的經歷。這部影片不免受到了【紅鳉魚】的影響,但制作要精致許多,不僅有北野武一貫的沈默與壓抑風格,鏡頭語言的運用也炫了很多。北野武用帥哥演員柳樂優彌來飾演年輕時的自己,實在是……一貫的不要臉,不過年輕的坎城影帝確實有點東西,模仿北野武下了功夫,踢踏舞表現得也很不錯。但是呢,或許是因為北野武本身的風格太不日本,鏡頭太過華麗,內容太多,這部劇中的情感表現沒有【紅鳉魚】中那樣深沈。北野武對漫才內容的突破、對表演形式的追求,對職業生涯的堅持,還有師徒間的背叛與傳承,是他對自己的事業生涯的回顧和總結,其中的執著、熱忱和種種艱辛,都讓人為之動容。只是,最後回歸劇場那個長鏡頭,一開始就已經奠定了「回歸初心」的基調,所以早就猜到了最後北野武本尊一定會變身,藏不住的鏡頭語言,就變得流於表面了。

又吉直樹的【火花】中寫到的兩個失敗的搞笑藝人,則又是另一番景象了。這個不出名的漫才演員似乎將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完全註入了小說中,他在舞台上演繹精心創作的搞笑橋段,試圖逗笑觀眾,卻在筆下註入了思考和生活的艱辛。

這本半自傳性質的小說,讓很多人在其中找到了一種難以啟齒的共鳴:挫敗。你熱愛一項事業,你為之付出,你期待機遇,你拼命掙紮,你堅守自我,然而現實就是,總有種種原因,讓你事與願違,失敗,失敗,面對的總是失敗。然而,你無法放棄,無法自拔。

這部小說因為得了獎,在國內出版的時候,特意請一位相聲大家作序。那序的文筆很好,但是關註的點只在於其中的師徒關系,未免太小家子氣,拉低了整本書的意境。看完小說再看序言,很有吉蔔力來中國上海電影制片廠取經時的所遇,令人無比失望。我總覺得,日本的極致文化為什麽能極致,或許是因為日本文化骨子裏有點傻,那種我能理解、能欣賞的傻,那種小小的存在主義的虔誠和愚鈍,不被現世觀所打亂的執著精神。突然想起劉慈欣在【三體】中寫道,紹琳父親評論女兒太過於聰明的一句話:「……搞基礎理論,不笨不行啊。」

總強調虛無主義挺招人煩,不過還是得說這個前提。人活著,如何面對艱辛的人生,如何思考自己的處境,如何應對困難和挫折,這是挺麻煩挺倒胃口的事情。思考本身就讓人煩透了,很多時候讓人感到痛苦。在這個基礎上,還能懷著時刻找找樂子、開心一下的心境,還有勇氣愉悅自己、逗笑他人,本身就是一種勇氣和堅韌,我不認為有這種智慧和能力的人容易抑郁。但是,對人生太較真、對自己要求太高、創作太受限,倒是真容易對現實不滿,那麽就可能抑郁了。

自古悲劇似乎就比喜劇的品格更高,讓人哭、得到心靈洗滌的悲劇是正劇,喜劇讓人笑,讓人發泄,卻似乎只能諧謔。是哭比笑更能動人嗎?是因為悲哀才是生活的基底嗎?因為人們哭著出生、悲泣著離世,所以哀傷更高雅更能詮釋人生嗎?但我覺得,同是情緒,笑比哭更有感染力。王小波說:「一切歡喜都不可能長久,只有不堪回首的記憶,才被人屢屢提起,難以忘懷。」但他本人卻總在書寫幽默和有趣,直面那些慘淡人生和淋漓鮮血,即便歲月的流駛,始終洗滌不掉那些掛著頑強笑顏面孔上的淡紅血色。於是,歷史和智慧的真相便在這笑容中得以流傳。

前兩年看阿裏斯托芬,真是震驚,太久遠了,太現代了。那些創作的技法和內容幾乎沒有隔膜。我總覺得,喜劇的態度,就是一種常人生活的根源和力量。既然哭著生,哭著死,至少生存的時間,我們要盡情享受起來。笑,是一種生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