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數位

2023年,從非安卓系統換到安卓系統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2023-11-17數位

這個問題我深有體會,2011年我買了人生中第一部蘋果手機,當時買的是iPhone 4S,之後就逐漸入坑了蘋果生態,各種型號的iPhone、iPad、Macbook以及Apple Watch也都用過一些,雖然算不上什麽果粉,但也算一個入坑比較早的全家桶使用者了。

一部份我用過的蘋果產品

之後的一段時間,我和很多蘋果使用者一樣,並不那麽關心安卓市場的發展,因為工作流程都和蘋果深度繫結,帳號密碼都存在裏面,AirDrop也用習慣了。

後來因為工作原因,需要用安卓機做一些開發和原型設計,加上自己也愛折騰數位產品,就逐漸開始接觸各種安卓機, OPPO、vivo、小米、華為、魅族、三星都體驗過。

最開始只是拿安卓當備機,主力機依舊是iPhone,後來逐漸演變成了比較平均的「雙機黨」,iPhone 安卓各一部,發揮各自優勢。

而最近這大半年的時間,我發現自己在安卓系統上花的時間已經明顯更多了,主力微信也登在了安卓機上,這對於雙機黨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標誌(登微信的那部通常使用率更高)。

這種轉變不是一夜發生的,回頭看的話有這麽幾個原因:

1. 這幾年安卓機的影像能力進步很快,而我是個很愛拍照的人,一些國產安卓機的成像風格很對我胃口,沒有過度銳化,給別人拍照的時候也更容易讓對方滿意。

我用國產安卓機(OPPO)拍的照片

2. 快充這東西由奢入儉難,一旦體驗過就很難回去,兩台手機同時擺在那兒,我會本能地去拿充電更快的那台,因為用起來可以更「肆無忌憚」。

3. 我可以用比較便宜的價格買到256G或512G的大容量,不用天天擔心128G的空間不夠用。

4. 深入使用進去之後,我發現安卓系統比我想像的好用,剛切換過來可能不適應,一旦用順手了其實也挺舒服的。

下面就結合我自己的實際經歷,聊聊從iOS向安卓系統過渡的體驗。

關於系統流暢度

以前我和很多人一樣,總覺得安卓卡、不如iOS流暢,這個觀點放在十年前可能有些根據,但到了2023年情況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如果你是近幾年沒用安卓機的iOS使用者,強烈建議你去感受下最新的安卓旗艦,流暢度真的不是問題了,至少我從iOS切換過來之後,沒有感受到任何落差。

流暢感這事兒具體分兩個層面:一是動效設計,二是系統級的互動體驗。

1. 動效設計

動效比較好展示,可以透過下面這張動圖感受一下,這是我手上的一台OPPO Find X6 Pro,執行的系統版本是ColorOS 14。

ColorOS 14系統動效展示 (未加速)

我之所以要連續開啟、關閉多個APP來展示動效,是因為「打斷」這個動作是最考驗動效設計水平的,一個APP我開到一半突然不想開了,決定開啟另一個APP,那麽終止前一個動作、執行後一個動作的過渡是否流暢,就很能體現系統動效的水平。

過去動效的確是iOS的強項,但現在像ColorOS這樣的國產安卓系統也絲毫不落下風,不論是普通的滑動互動還是打斷動效,都做得非常絲滑。

2. 系統級的互動體驗

當然,流暢性只靠表層的動效設計是不夠,還需要底層的軟硬體協同來一起保障。這一點透過圖文比較難展示,我就舉一個我個人習慣養成的例子。

過去我在使用iOS的時候,其實並沒有「從後台切出套用」這個習慣,盡管系統有這個功能,但我還是習慣直接去桌面上找圖示重新開啟。

但在深度使用ColorOS 14之後,我已經習慣高頻地從後台切出套用了,因為我發現即便過了很長時間,後台那些套用依然能保持活動,並不需要頻繁地重新冷啟動。那些被我滑到後台的APP,就真的像在候場的演員一樣,在後台隨時待命,而不是過一會兒就睡著了、被我叫到的時候還要「重新開機」。

這其實是ColorOS 14裏「超算平台」起到的作用,透過系統機制加上硬體效能的協同保障,讓套用的切換、啟動,檔的載入、傳輸等操作都更高效,雖然和動效無關,但也提高了系統互動體驗的流暢度。

安卓上那些用過就回不去的特性

1. 針對性的本土化設計

國產安卓系統中有很多本土化設計非常實用,這也是我從iOS切換到安卓時感受很明顯的一點。

比如之前十一假期調休的時候,到了上班前一天,有個熱門話題就是提醒iOS使用者別忘了手動設定鬧鐘,因為原本的周末也要早起了,但自動鬧鈴預設周末是不會響的。

但安卓使用者就不用操這個心,像ColorOS 裏就可以直接設定「法定工作日」鬧鐘,自動跳過所有法定節假日,只在該響的時候響。

還有一個比較常見的情景,就是當我遇到不會念的生僻字時,在iOS上我一般是開啟瀏覽器搜尋,比如「犇」這個字我不認識,就會搜尋「三個牛疊在一起是什麽字」。

但在ColorOS 14裏就可以直接用「生僻字鍵盤」輸入拼音niu niu niu,「犇」這個字就自動出來,還註上了音標,順便我還知道了四個牛疊在一起念『qun」。

有了這個功能,當別人的名字裏有你不認識的字時,就可以趕緊查一下,避免叫錯名字的尷尬,在新人入職、老師點名之類的場合非常實用。

2. AI 大模型

大模型可能是近期手機圈裏最讓人興奮的功能了,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在手機裏植入一個類似「ChatGPT」的人工智慧,它知識極其豐富、對人類語言的理解能力也很強,你可以向它提問、讓它幫你做很多工作。

ColorOS 14裏的「小布助手」就融合了AndesGPT大模型,我可以隨時讓它幫我進行頭腦風暴、寫演講稿、英文信件以及各種策劃方案,而且不需要像過去那樣,嚴格按照特定的句式提問,只要像平時說話一樣對它說出自己的需求,他就能給出比較準確且有針對性的回答。

如果你不知道該怎麽向它提問,可以用官方提供的「@小工具」,相當於先選好大模型的特定能力,再輸入自己的需求,這樣準確度會更高一些。

3. 手機和PC的無縫互聯

在蘋果生態中,iOS和Mac能夠很好的無縫銜接,但如果你平時用的電腦是Windows系統的,那麽它和安卓機的互通性可能會更高一些。

比如在ColorOS 14上,就可以透過Phone Link和PC跨屏互聯。要註意這和普通的投屏不一樣,因為我們可以直接在電腦上操作手機裏的各種功能、開啟手機上的任何APP,手機可以放在一邊完全不用動。

比如很多APP沒有PC客戶端,網頁端的功能又不完整,如果想在電腦上使用完整功能,就可以直接透過PhoneLink在電腦上使用手機APP。

當我們需要在手機和電腦之間傳送檔時,也不用去研究各種復雜的第三方軟體了,直接透過簡單的拖拽就可以實作,非常直觀方便。

包括剪貼簿也是相互聯通的,一鍵就可以把電腦上的文字復制到手機裏,比如我在電腦上查了旅遊攻略,可以直接復制到手機的便簽裏,方便出行時檢視。

手機端來了電話、簡訊,也可以直接在電腦上接聽和回復。

這些功能能夠實作,其實是因為OPPO和微軟有官方合作,在手機端融入了PhoneLink,不需要再額外下載APP,就可以和Windows系統無縫銜接。這種基於拖拽的互動方式也十分直觀,即便第一次使用也能憑直覺學會。

4. 流體雲

去年iOS加入「靈動島」之後,就引起了很多討論,我對這類創新的看法是比較開放的,希望看到新的互動方式,但也希望能盡量減少對使用者的打擾。

而ColorOS 14上的「流體雲」就給出了一個我比較喜歡的解決方案。它並沒有刻意圍繞網路攝影機挖孔來設計軟體的互動,也沒有設計很復雜的動畫效果。而是基於傳統的橫幅通知的形式,加入了更豐富的互動選項和自動辨識能力。

比如當我把錄音機結束到後台時,它會縮小成為左上角的一個膠囊,旁邊會顯示錄制時長,當我長按這個膠囊時,就會彈出一個橫幅,可以快速地在這個橫幅上進行暫停、播放、做標記點等操作,不需要開啟APP主頁面。

與此同時,這個流體雲還有很強的智慧辨識能力,比如當我要去機場接機時,一般會問對方要一個航班號,只要我從微信復制這個航班號,「流體雲」就會自動辨識到航班資訊,點進去就可以檢視詳情,也可以直接關註這趟航班的動態。

除了航班號之外,它能辨識的資訊型別有很多,比如辨識到地址,就可以把它作為目的地一鍵導航過去,辨識到快遞編號,就可以直接查詢物流狀態。

總之,流體雲給我的感覺是智慧但不花哨,需要的時候會默默出現,形式和普通的橫幅通知很像,我的邊緣視覺已經很適應這種形式,所以不會感到很強的「入侵感」。

5.私密浮水印

這是ColorOS 14中一個很簡單但很關鍵的小功能,當我們把證件截圖發給第三方進行一些認證操作時,如果直接發原圖,有一定風險會被惡意使用。這時候可以提前給圖片打上浮水印,註明這張圖僅供特定目的使用,這樣別人就沒法拿它做浮水印說明之外的事情了。

操作方法也很簡單,在ColorOS 14的相簿中編輯照片時,選擇浮水印-私密浮水印,然後可以用系統客製好的樣版,也可以自己輸入客製的文字,浮水印就會被自動打上去。

iOS使用者該如何看待安卓系統

以上分享的只是ColorOS 14中比較吸引我的幾個功能,促使我切換安卓的並不是哪個具體的特性,而是這些特性構成的綜合體驗。

如果你和我之前一樣,也是長期使用iOS、很少關註安卓市場的使用者,非常建議親自去體驗一下像ColorOS這樣的國產安卓系統,真實的體驗比在網上雲吵架更有價值。

深入使用進去之後,你會發現很多對於安卓的偏見已經是過去時了,當廠商在使用者體驗上花了足夠的心思、投入了足夠的人力之後,安卓也可以很好用。

當然客觀地說,目前iOS和安卓都還有改進空間,這就需要充分地競爭給他們帶來壓力,只有競爭才會讓雙方都變得更好、更註重使用者體驗。所以不管我選擇用哪一家,都不會希望另一家消失,因為真到了只剩一家獨大的時候,對使用者來說未必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