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數位

「開盤母帶」這種超大號的磁帶音質和黑膠、CD相比如何?

2019-05-24數位

所謂這麽多現有的玄學概念,正是因為某些人不管怎麽拿科學思維和事實去反駁,都在試圖拿"他們的耳朵"來佐證。

然而失真就失真,染色就染色,主觀音質評價就主觀音質評價,隨意套個「主觀音質好壞」來印證誰客觀音質好,本身概念上就是很愚蠢的。

事實上的客觀音質CD就是好於黑膠和磁帶,像開盤機的動態範圍不到60dB,黑膠極致最佳化也就不到70dB。

而CD是96dB,而且可以透過Dither可以進一步的壓榨SNR,能近乎完美的回放20Khz的正弦波,民用簡直夠用得不行,這些都是原理決定的。

為什麽24位元音訊毫無意義 - 模擬訊號的數位表示_嗶哩嗶哩 (゜-゜)つロ 幹杯~-bilibili

黑膠、開盤機的wow-and-flutter(很多人認為模擬裝置沒有「jitter」,實際上只是說法定義的差別)、Random Noise等都非常的糟糕。

有限的訊雜比和動態範圍(以至於進入數位時代後,必須要大舉壓縮音樂的動態範圍才能正常的灌錄進黑膠,而這幾乎就是黑膠 開盤機為什麽聽起來聲音比數位音源更有「豐滿有力」的原因之一,所謂壓縮器的作用不過如此)

像黑膠的失真特性甚至更類似於無中生有,機械結構的轉速不可能保證高度的穩定性,而數位裝置即便是1 2毛錢一片的晶振作為參考,透過各種手段來處理訊號,相比黑膠都是準確太多,忘了石英表在準確性上擊潰機械表的故事了嗎。

黑膠的隨機性太強(而黑膠透過各種手段轉錄成數位後,反而穩定了呈現結果,降低了回放階段的失真),加上唱機混亂的指標特性參數,幾乎不可能完美的回放正弦波(具體測量可以看看下面貼出來的,ASR測過的唱放,窺探一下實際)不要跟我說你聽的是音樂,不是正弦波, 沒有正弦波你哪來的音樂

https://www. audiosciencereview.com/ forum/index.php?threads/master-index-of-audio-hardware-reviews.8184/

Phono Stages/Preamps

  • (7 November 2019) DIY Line Stage
  • (1 November 2019) Cambridge Audio Alva Solo
  • (15 October 2019) Pyle Pro PP444
  • (5 October 2019) Furutech Alpha Design Labs GT40
  • (18 September 2019) Pro-Ject Phono Box DS+
  • (11 July 2019) Schiit Mani
  • (7 June 2019) Musical Fidelity MX-VYNL
  • (16 May 2019) Emotiva XPS-1 & (16 May 2019) MC Output
  • (16 May 2019) Rane PS1
  • (7 April 2019) Lounge Audio LCR Mk3 & (22 April 2019) Update
  • (25 March 2019) eXemplar Exception
  • (24 February 2019) Cambridge Audio Alva Duo
  • (9 December 2018) Parks Audio Puffin
  • (9 July 2018) Klyne Audio Arts 7PX-3.5
  • (10 June 2018) U-Turn Pluto & ART Pro Audio DJPRE II
  • 甚至有人認為黑膠牛逼的地方,就是在於你理論上每次回放聽到的聲音都不一樣,而這恰恰是和Hi-Fi概念差別最遠的地方, Hi-Fi的本義就是為了讓你聽見真實、精確的聲音 ,而非主觀好聽,又不是介意你使用古董裝置聽音樂,介意的是顛倒是非。

    有些人就是覺得拿開盤機或者黑膠灌錄出來的就是「母帶音質」,是木桶短板原理,覺得DAC過程比純粹的模擬失真大,完全是主觀的臆想。

    完全不知道,標準點的音效卡的ADC輸入都有16bit以上的輸入能力,失真0.01%以下。把你開盤機、黑膠機的電訊號完整的裝進去毫無問題。

    而現在最先進的那批DAC和功放的實測(這裏就不提耳放了,耳放已經進入了0.0000X%失真的時代),都已經進入了光是multitone的noise floor到0dB這一段,就已經可以毫不失真的,裝填整整16bit的資訊進去的時代。

    而過去的模擬裝置光是noise floor就可能高到-70dB以上,不到9bit的比比皆是,輕松就能遮掩掉大量的弱資訊,於是乎導致前後期只能透過大量的響度、動態壓縮,以在6-13Bit的動態範圍內呈現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

    有問題的DAC和AMP,或者老式模擬裝置,他就會差不多像是這樣的。

    說到這應該很明顯的可以認知到黑膠和開盤機這種聲音染色的奧秘是來自於失真了吧?承認這一點有那麽難嗎?

    參照某個燒油的說法就「有經驗的發燒友心裏清楚指標機是廉價的,公開的,沒格調的,沒情懷的,沒人文的,沒玄學的,沒法社交的,冷冰冰~。」

    而便攜磁帶領域,也是DAT數位磁帶的指標參數好於模擬磁帶,接近CD,模擬磁帶只有不到12bit的動態範圍。

    開盤機客觀上是好於黑膠的,是最早的母載體,母帶一詞也是源自於此,但是進入數位時代,開盤機就被迅速的遺忘在歷史裏了,數位母帶相比之下實在是先進和穩定太多。

    畢竟上一次錄音和回放技術的進步浪潮,正是數位裝置帶來前所未有的精確時間參考,以及高訊雜比,大動態範圍,讓創作者可以呈現更真實,更接近作者心中的內容和音色,這個客觀事實並不容主觀上的聽感否定,甚至因為數位的效能優越性使得響度戰爭的影響的深入和增大成為了可能,這也是某些人對數位音源聲音不好的誤解源頭之一。

    我們可以透過黑膠和磁帶、開盤機一窺過去的時代,但不代表過去就是好的,就讓模擬音源留在過去吧。

    順帶,參照我的一個朋友的說法就是,那些接觸了幾年,還在糾結於爭論音源好壞,而不是關心換能器問題的人,和還在幼稚園階段沒什麽區別,還有待成長。

    哪怕你盡量把時間放在研究你自己的耳機音箱、房間聲學等問題,怎麽都好過研究音源的差異,畢竟明明最後那環才是影響最大的環節。

    認指標,是為了讓自己更好的接觸音樂的核心,減少對裝置的關註,高指標裝置有很低的差異性,隨便來一套就差不到那,由於詭異的市場問題,指標好的裝置還比指標差的裝置便宜,數據派的人士,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發燒友,他們只是一群想用簡簡單單的辦法,聽客觀上最好的聲音的人,不想在古董上浪費自己的時間和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