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數位

為什麽中國在明清時沒有爆發科學革命?

2022-09-21數位

科學乃至一切學術的發展需要長期的研究作為積累,沒有積累還想要成果就是在做白日夢。

我們以科學革命中的動力學為例。【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出版的。但是歐洲人探究「運動的原因」這個問題,最遲也可以追溯到亞里斯多德,也就是戰國時期。我們再把當中理論失傳的時間扣除,亞里斯多德的【物理學】是由1187年去世的克雷莫納的傑拉德重新轉譯的。1187年恰好是趙構去世的那一年。

之後,大艾伯特、湯瑪斯阿奎那、羅傑培根、奧卡姆、布裏丹等我們所謂的經院哲學家或者神學家全都仔細研究過運動問題,並且提出過各種不同的理論設想。雖然動力學是比較不重要的部份,但是亞里斯多德的理論是中世紀神學院的基礎課程。之後動力學的理論雖然得到傳承,但是幾乎沒有發展。一直到我們熟悉的伽利略,他非常熟悉巴黎經院哲學家的物理學思想,但是在此基礎上作出了革命性的發展。我們折算成中國史,大艾伯特1200年出生,也就是朱熹去世那一年。奧卡姆和布裏丹都是1350年前後去世,差不多是朱元璋起兵反元的時候。哥白尼比王陽明晚一年出生,伽利略則與魏忠賢年齡相仿。

好的,我們現在假設在中國歷史上有一種儒學理論。是胡安國最早提出的,朱熹和陸九淵都研究過。陸九淵去世後,象山學派的傳人繼續研究和發展了這種理論。這種理論在明朝基本沒啥發展,但始終維持著傳承,直到王陽明提出了革命性的反對意見,並且引發少量明朝晚期儒生的關註和討論。到了康熙年間,王夫之在王陽明的基礎上寫出了集大成之作。大家覺得這個學術傳承發展的脈絡是不是很合理。反過來,如果朱熹、陸九淵、王陽明以及宋元明三朝的儒生統統沒有,你讓王夫之在康熙二十六年寫出一部革命性的儒學作品,這不就是在做白日夢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