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數位

如何評價京東方拒絕為三星支付 5.12 億授權費後,三星減少從京東方采購 LCD 電視面板?

2022-07-22數位

面板領域,無論是LCD還是OLED,面板廠相對終端客戶都是沒什麽談資的。

至少在我從事半導體行業的時候,面板廠基本要按照終端客戶的要求設計面板,達到客戶在設計規格和工藝精度的要求後才會正式發起量產訂單的采購。

至於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本質上還是商品過剩的問題。

進入上世紀末,LCD整體來說是越來越不賺錢的狀態,甚至有點拖油瓶的意思,也正是這個原因,國外很多公司當時開始想辦法拆分LCD業務,或者轉而去研發更高端的螢幕,或者幹脆轉型上遊裝置和原材料供應,其他半導體產品,或者往下遊的終端業務進發。

這時候國內很多地方希望承接產業轉型升級,所以國外很多廠商就都把LCD連業務帶產線技術都賣給國內了,國內的螢幕制作技術就是這樣獲得的。

然後國內就開始了「白菜價」模式,建設了大量的LCD面板廠,直接把面板價格拉到白菜價,把LCD頂到產能嚴重過剩。

後來自然就類似於僧多粥少的局面了,各個LCD廠商在如何賣出面板的問題上犯了難,能用到面板的都是終端消費電子的廠商,他們的需求遠遠低於面板產量。

為了拿到訂單,各個LCD廠商在終端客戶面前基本都是卑微弱小又無助的姿態,能吃到訂單的面板廠就能活,吃不到終端廠商訂單的,或者停產待工閑得慌,或者正常運作然後把大量制作好的面板堆積庫存等待買家。

所以後來,LCD因為訂單缺乏,國內外大量LCD廠商破產或者被兼並,剩余的廠商也是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包括OLED廠商也經常流傳降本增效的做法。

不過為了發展經濟,國內絕大部份城市現在仍然在不斷擴建LCD廠,產能過剩的情況仍然很嚴重。

回到文中的情況,其實三星就是那幾個比較尖的,在LCD徹底不賺錢之前,連業務帶技術都賣出去了,自己保留了相關產品下遊終端消費電子的業務。

也就是說,京東方BOE是供應商的身份,三星是終端客戶的身份。

讀懂我上面的介紹就能明白,京東方其實是求著三星買螢幕的那一方,而三星即使不買京東方的螢幕,還是有很多廠商可供選擇,LCD10.5代這個級別的產線都不算少,更不要說更低端的產線了。

所以對於三星來說,即便是不合理地要求面板廠幹這幹那甚至薅羊毛的做法,市場供需關系卻決定了面板廠只能受著,除非某家面板廠真的能在技術上領先其他企業一大頭,逼迫終端廠商為了消費者體驗被迫買它的螢幕(類似台積電在芯片領域的情況)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OLED領域,OLED的主要客戶是手機和智慧穿戴的終端企業,特別是手機訂單占了大頭,像京東方,華星,天馬,維信諾這些OLED面板廠,只要能吃到一份來自終端的手機訂單,基本就能飽一年。

同樣的,國內OLED廠子太多,產能嚴重過剩,手機廠相對面板廠有明顯的話語權,像蘋果華為小米這些大的手機廠,在簽訂意向合約後,基本都會讓面板廠做一大堆的效能測試,來回更改設計參數,設定頗具挑戰的設計和工藝要求,還要按照手機廠的指示采購相應的裝置,而成本大多由面板廠自己承擔。

然而即便如此,手機廠並不一定真的下訂單,比如很多時候面板廠都已經研發和試做完成了,結果手機廠為了穩妥起見,同時存在很多供貨商,選了其中一家面板廠,剩下沒被選中的面板廠,在消耗大量成本支出和時間精力的情況下,最後卻沒達到目的。

像有些面板廠並沒有簽訂意向合約,還是先做螢幕再去找客戶的模式,這種情況下面板就有庫存積壓的風險。

至於「技術領先」,OLED領域的確有,可惜是三星自己,三星的OLED螢幕在技術上有次元級別的優勢,占據了八九成的市場份額(這已經是國產螢幕足夠努力的情況下),國內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卻只能去搶剩下的一兩成。

而且這種情況大機率要持續很久,國內面板廠在技術研發上的重視度不夠,「拿來主義」和「照搬照抄」的思維很重,很多技術其實是透過高薪聘請國外專家復現,或者逆向解析別人家產品的方式獲得的,並不是自主創新的技術,這註定很長時間內只能做「跟隨者」。

再加上這些面板廠在就業上是勞動者眼中的「黑洞」,台企和韓企文化流行,工作體驗差,薪資待遇不足,晉升空間還特別低,部份研發部門和大部份的工藝部門,工作強度非常大,員工離職率太嚴重,能維持生產經營活動,已經算是在職員工們用愛發電了。

只能說任重而道遠,除了技術創新以外,我們在思想轉型,勞動權益保障等方面,要做的也有很多。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