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數位

作為一名科技領域答主,你有哪些營運心得和創作經驗值得分享?

2024-01-15數位

營運方面我是沒啥心得的,如果我有心得,我應該全平台都有很多人關註,但我就僅僅在知乎寫東西,吸引了六萬多人關註我。

雖然營運方面沒啥可以傳授給大家的,但創作方面,我還是有點心得可以分享的。

創作經驗

我寫的內容主要是AI相關,按閱讀難度從低到高,又可以分為:

  • 科技行業事件點評
  • 程式設計師的日常
  • 技術解讀
  • 演算法實作和論文解讀
  • 因此也取得了一點點不足為道的成就。

    我在置頂的文章中,分門別類的收錄了我寫的一些內容,感興趣的可以看看。

    我最大的心得就是: 你得持續的學習新技術,你才能有源頭活水,讓你保持輸出的動力。

    所以你會發現,科技領域的答主,絕大部份本身就是這個領域的工程師或者研究員,因為他們的活水是最多的。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而寫,就是讓你思考具象化的方法。因此,對我而言,寫東西就是整理思考的結果而已。寫作還有很多好處,我之前寫過一篇回答大家可以看看。

    「不寫,就無法思考」 (盧曼 1992,53)

    學習的另一個好方法,就是帶著問題學習。而知乎是很好的問題式啟發學習平台(雖然爛問題很多,但我們可以手動忽略),好的問題會讓你發現自己知識地圖上的空缺,讓你帶著問題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

    網上自媒體營運說,你做帳號得垂直才有流量。 雖然我也剛好寫得垂直,但主要是是因為我懂的東西少,不懂的東西不敢亂寫罷了。

    當然,我也不是瞎寫一通的 。我每次動筆前都在想,怎麽才能把內容寫得盡量多人看得懂。

    當然,在知乎寫東西,可不像在筆記本那樣隨意,畢竟除了學習,還要交流;而且我以前在研究一個技術時,在知乎上看其他大牛的文章,也得到很多啟發,會有一種「原來如此」的感覺。我也想把這種感覺傳遞給看我回答和文章的人,因此我會盡量把我覺得可能會卡住別人理解的地方講清楚。例如這一篇回答【如何理解「夏農定理」,包含哪些內容,它的發現有什麽意義?】,評論區出現這種回復,會讓我覺得很有成就感。

    當然,如果你按照我說的,自己寫自己領域的專業內容,你可能會成為很專業的人,但可能吸引不了多少關註者,可能就是幾千關註者的樣子。當然,這也很好了,這可以讓你有機會認識到行業內的技術大牛,甚至可以給你工作機會(我在知乎也接到過幾次面試邀約)。

    但如果想擴大影響力?

    那就得摸清楚知乎營運想你做的事情。你答題一段時間了,就會有營運註意到你,會在後台給你私信讓你加入知乎的一些創作群。盡管加入吧,當然,要註意是否真的官方群,具體方法就是進群後看看有沒知乎的企業微信帳號。

    在這些群裏,營運會挑選一些當下熱點的科技內容提問,因為是營運挑出來的問題,代表了知乎科技小編最近關註的內容,因此很容易上熱榜,被更多人看到。

    當然,追熱榜也是一個擴大自己可見性的方法,尤其是前兩年,熱榜流量的比重是真的大,但現在知乎似乎調整了這方面的權重。如果你要追熱榜,不要啥問題都追,只寫自己懂的科技類,如果熱榜沒你想寫的,不要勉強。我最近一年答了幾十道題,基本上沒幾條問題是熱榜上的。

    如果官方還有一些創作活動的話,那就參加知乎官方的活動。不僅能獲得官方的流量支持,也能在你懈怠的時候給你一點動力繼續輸出。我本人就是這種活動的受益者。

    2020年知乎科技弄了個活動叫「致知計劃」,為期六周,挑選每周都活躍創作且內容綜合品質都好的科技領域答主,最後一周綜合評分,選出金獎銀獎銅獎等。

    贊助方是中科院計算所,所以那時候的科技數位季,講的都是科技,沒有多少數位,基本上選題都是資訊科技,人工智慧等話題,很少討論數位產品。

    我也很幸運,在這次活動中拿了個銀獎。

    獎金豐厚程度放到現在的知乎完全不敢想。應該是知乎史上最壕的一次官方創作活動,剛好被我趕上了。

    當然,放在現在,我可能就卷不贏了,而且現在各種活動都沒這麽多獎金了。但也不代表參加各種創作活動沒有意義。最大的意義就是你會認識一群誌同道合的朋友們,我在知乎上最好的朋友,例如 @白小魚 @平凡 @Serendipity @微調 等,都是在創作活動中認識的,即使活動結束三年了,我們依然經常探討AI前沿技術。認識他們時剛博士入學,現在他們都畢業了(或者馬上畢業了),走入職場後,他們會繼續在AI行業裏發光發亮。

    現在的「致知計劃」,已經是一個長期化的活動了,在創作者後台就能看到。

    想透過知乎恰點飯?

    但如果你還想進一步,在知乎接到商業合作,以上的心得就不夠了。雖然想靠知乎恰飯收入過日子非常難,但賺點零花錢,補貼為愛發電的自己,也是挺有成就感的,也是對自己持續創作的一種肯定。

    知乎開始商業化後,我也得到了不少恰飯機會,當然,恰飯的題目也有講究,我恰的飯主要包括給科技品牌方解讀他們的技術方案,或者宣傳一些生產力工具(如電腦)等等。作為創作者,恰飯可以給你持續創作的動力,我接到商業合作時,都會想「最近我廣子會不會太多?那我多寫幾篇幹貨稀釋下我的廣子吧!」。

    當然,恰飯要有度,不要跨太大的領域恰飯,我其實拒絕過的恰飯機會很多,要麽不符合我價值觀,例如酒類,藥廠公關類等等,要麽我完全不懂,例如品牌的護膚品。恰這種不合適的飯,自己寫得累,廣告主不滿意,關註者還罵你恰爛錢,可謂是三輸。

    雖然說知乎的商業化不太成功,恰飯機會遠比別的平台少,但如果你的內容專業性強,應該會有mcn找你簽約,給你介紹商業合作機會,當然,主動出擊去聯系mcn更好,但前提是你已經創作了很多內容(幾十篇應該要吧),得到較多的贊,有超過千人關註你。

    最重要的原則:保持耐心,不要太功利

    科技領域是一個不太好進入的領域,因為能寫好這個領域的人,本職工作已經做得非常好了,這些人在職場上賺得錢遠遠比在知乎賺得多(沒有炫富的的意思哈哈哈)。所以,如果你是全職自媒體,在科技領域創作那將會非常吃力,因為你學習新技術將耗費很多時間,讓你沒有精力營運自媒體矩陣。

    而且,需要保持耐心,不要覺得我今天註冊帳號,明天發一篇技術幹貨,後天就能漲粉。我的帳號註冊於2012年,那時候知乎還是邀請制的,沒人邀請還不能註冊帳號,夠早的吧;而我密集創作是2019年開始,吸引到第一萬個關註者,已經是2020年的事了。當然,主要是因為2012年我才剛開始實習,技術還很菜,那時候知乎技術領域有「溫趙輪」三巨頭,我不好意思班門弄斧。後來慢慢的積累了一些技術經驗,也想通了,寫東西,最重要的是給自己看,給別人看那是順帶的,於是開始分享技術,沒想到反饋還挺正向的,所以就一直寫下去了。

    最後,我還想說,不要把寫知乎這件事情功利化了。不要覺得有什麽利益才寫知乎,把知乎當做一個筆記和交流平台吧,至於恰飯機會,隨緣就好。

    先寫到這裏,有什麽漏寫的,想起來再補充吧。可以先收藏,晚點回來看,說不定又多一些內容。

    最後,建議關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