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數位

有什麽是你用過 iPad 才知道的?

2020-02-19數位

如果在 2013 年年底有人問我「你打算用新買的 iPad Mini 2 做什麽」,我的答案裏一定不會有「生產力」三個字。

但也正是從使用這台裝置開始,我開啟了一段奇妙的旅程。

仔細算下來,2019 年已經是我重度使用 iPad 的第六年了,幾乎每一年我都在記錄一些使用 iPad 心得體會,前幾年主要關註的優質套用,比如 2014 最適合「整理力」的套用、2015 年我盤點了 iPad Mini 上的「生產力套用」。

而從 2016 年開始,我開始關註 iPad 上的工作流,尤其是基於 iPad (Pro)硬體、iOS 以及第三方套用的工作流程。2016 年這一年,我寫了篇超長的【iPad 生產力指南】(少數派閱讀地址),系統總結 我在 iPad 裝置上的工作、思考流程。

這一年,我啟動了一個付費會員通訊 Dailyio,從選題、撰稿、校對以及最後的信件發送和推廣,每個環節的工作都要在 iPad Pro 上完成,由此帶來的是我對整個工作流程的重新思考和定位。因此在這年年底的年終總結裏,我主要談了如何用 iPad Pro 完成上述工作。

正是這一系列機緣巧合的場景,讓我更進一步思考,iPad 或者說 iPad Pro 還能做什麽?

幾乎每一次 iPad 的更新都會引發公眾對於 iPad 以及 iPad Pro 到底能做什麽爭論之中,一方堅持 iPad 不過是一種娛樂玩具,另一方則不斷透過曲線救國的方式展現 iPad 的萬能......

我無意過多涉入這些爭端,就像我一直所秉承的, 任何一個工具的初心都是為了高效率、高品質完成任務 。而不管是吐槽 iPad 的無能還是盛贊 iPad 的萬能,都是將工具淩駕於自身需求之上,這種本末倒置的思維方式,從一開始就決定了類似這樣的討論是毫無意義的。

自 1977 年蘋果釋出 Apple II 到現在,消費電腦革命走過了 40 年的時間。的確,這 40 年的時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革,造就了無數偉大的時代英雄和偉大公司,成就了無數經典產品,但本質上,卻只有兩個真正意義上的變革:

  1. 互動方式變化:從滑鼠鍵盤到手指觸摸、觸控筆;
  2. 螢幕尺寸:從大到小再到大,再到無處不再;

兩大變化趨勢左右了計算裝置的演進,這期間其他任何所謂的創新,都不過是順應兩大變化趨勢的一種微創新,比如互聯網以及行動網際網路的出現,某種意義上說,互聯網以及行動網際網路的改變了計算裝置的功能—— 讓計算裝置從一個單純的效率工具變成一台真正意義的多媒體裝置 ,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一台內容消費裝置。

自 1993 年 Mosaic 瀏覽器被馬克·安德森釋出以後,人類社會不可避免地走入了互聯網時代,這也塑造了計算裝置的新使命,一如 1994 年 Wired 雜誌對其歷史地位的論述:

Mosaic是著名的圖形」瀏覽器「,它讓使用者透過點選介面在電子訊息世界中暢遊。Mosaic那迷人的外觀激勵著使用者將他們的檔上傳到網路上,包括彩色圖片、聲音片段、視訊剪輯,此外超文字形式的」連結「能夠連結到其它檔。隨著點選—連結,這個連結上的檔就能夠顯示出來—你可以透過這種突發奇想而又直覺的方式在網路世界中穿行.....

隨後的故事裏,微軟挾作業系統的壟斷優勢,讓 IE 成為瀏覽器的標準存在,這不僅直接「殺死」了 Mosaic 瀏覽器,還透過微軟強大的影響力加速了互聯網的普及,而人類,也再也離不開那個小盒子(個人電腦)以及用小盒子所能觸達世界的快感。

如果說微軟讓互聯網成為一種桌面使用的產品,那麽當 10 年前賈伯斯釋出第一台 iPhone 時,他可能漏說了一句話,就像他當年在介紹 iPod 時所說的那樣: 「你可以把互聯網放在你的口袋裏。」

如果參照上文提到的兩個變革趨勢,小螢幕、觸控式螢幕的 iPhone ,讓計算裝置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接下來的十年時間,不管是傳統巨頭還是行業新貴,都逃離不出這個如詛咒般的限制:螢幕盡管可以從小到大但卻依然局限在觸摸操作;所謂生產力裝置,也必須適應由觸控螢幕形成的特有互動方式,被虛擬化的鍵盤以及被消失的滑鼠......

這恰恰是 iPad 以及 iPad Pro 所出現的宏大背景。

第一代 iPad 釋出會上,賈伯斯將 iPad 的位置放在 iPhone 和 MacBook 之間:

這是個有趣的類別,iPad 既填補了蘋果在智慧型手機與膝上型電腦之間的真空地帶,又構成了一個靈活自如、可退可進的解決方案。

這意味著,iPad 會成為 iPhone 和 Mac 系列電腦之間最有力的過渡方案,盡管在之後幾年,蘋果的 iPad 產品線並不成功,但自 2015 年釋出 iPad Pro,並陸續在兩年內實作四款產品更新之後,iPad Pro 的角色已經十分明晰,它是蘋果下一代「生態級」的計算裝置。

所謂「生態級」,換句話說,就是將 iPad Pro 放入到蘋果特有的生態體系裏,從 Apple Watch、iPhone 到 MacBook 、iMac 以及未來的 HomePod,這些硬體以及背後的 iOS、macOS 和第三方套用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體系,只有在這個生態裏,iPad Pro 才真正具有其生產力。

而到了 2017 年的 WWDC 大會,新一代 iOS 為 iPad Pro 量身定做了一整套互動邏輯,其靈感同樣來自於 macOS,比如 iOS 11 的 Dock 欄、檔管理中的標簽設定等等。與此同時,還結合 iPad 的觸控螢幕設計了拖拽的手勢操作,如果再加上大量的快捷鍵以及對 Apple Pencil 的最佳化,iOS 11 讓 iPad Pro 有了多種全新的互動體驗:

  • 手勢操作:全新啟動 Dock 欄的手勢、多工裏的拖拽手勢、多工之間數據復制的拖拽手勢
  • 內建鍵盤:iOS 11 為虛擬鍵盤做了諸多調整和最佳化,字母、數位、符號和標點都集合到一個鍵位上,只需向下滑動按鍵就能快速輸入;
  • 外接鍵盤:結合 Smart Keyboard 和大量第三方鍵盤,從系統級別的套用到大量第三方套用,都廣泛適配了快捷鍵。
  • Apple Pencil:你可以快速開啟備忘錄、快速在截圖中批註處理等等。
  • iOS 11 給 iPad 帶來的這些巨大變化幾乎重新定義了這台裝置的使用方式,也極大釋放了 iPad Pro 作為一台「蘋果特色」生產力裝置的想象空間,這也是促使我重新思考 iPad Pro 真正價值的原因所在。

    過去五年,我在 iPad 以及 iPad Pro 上完成了幾乎所有的媒體工作,包括但不限於閱讀、寫文章、寫書(電子書)、制作播客、剪輯視訊、營運自媒體(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等).....

    2017 年開始,我將自己的思考整合到【iPad Pro 生產力指南】的電子書裏,並隨著工作流程的變化而不斷修訂這本電子書。某種程度上,它成了我的「日記本」,記錄了太多圍繞 iPad 如何套用於工作的流程。

    2018 年,iPad Pro 生產線迎來重大變化,兩款全新設計的 iPad Pro 成為 iPad Pro 甚至 iPad 歷史上最大的產品調整,全新的磨具、尺寸、物理介面、互動方式以及全新的價格,都讓外界看到了蘋果對於 iPad Pro 的重視程度。

    但由於 iOS 12 沒有任何針對 iPad Pro 的專屬功能創新,也造成了一個當下這代 iPad Pro 的尷尬境遇。這意味著,接下來的這段時間裏,iOS 將是整個 iPad Pro 產品線最大的短板。

    好訊息是,iOS 13 會給 iPad Pro 帶來新的突破,但壞訊息則是,iOS 13 最快要到 2019 年 6 月才會釋出。

    但不可否認的是,借助於大量優秀的第三方套用,iPad Pro 也展現出了新一代計算裝置的雛形。比如,Drafts 可以讓你實作從文本記錄到文字內容分發處理,Ulysses 構成了天然的文字創造環境,捷徑(蘋果官方套用)、JSBox 則讓 iOS 自動化成為不僅僅是過家家般的「IF-Then-Do」......

    上述這些套用不斷延伸著 iPad Pro 的能力範圍,尤其是,隨著 Adobe 在 2019 年向 iPad Pro 提供完整的 PS 產品,其風向標意義重大,未來也將吸引更多優秀的桌面級產品進入到 iOS 生態之中。

    以上這些都是我在使用 iPad 之前根本無法想象的事情,但過去的六年時間裏,就像所有的「人機關系」故事一樣,我和 iPad 之間一路同行、一起成長,我也知道,這一切更像是一個前奏、一個精彩故事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