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數位

小米澎湃 OS / Xiaomi HyperOS 實際體驗如何?對比 MIUI 有哪些大的變化?

2023-11-23數位

用了2周多,隨便聊幾句。

一,整體感受

Hyper OS整體上給我的感覺不是「無比驚艷」或者「遙遙領先」。誠然,相比MIUI,Hyper OS整體上確實更流暢、更好看,很多細節上的改動也帶來了使用體驗的提升。但是與其說是「質變和飛躍」,我認為更貼切用的形容詞是:

踏踏實實 穩中向好」

「踏實」直接的體現就是小米一上來就明明白白告訴大家Hyper OS就是基於安卓,而不是「完全自研」。

如果大家看過雷軍的訪談節目,就會發現雷軍的行為舉止和他的行業地位似乎不太相符。他不像個資本家大商人,這一點就和庫克完全不同。雷軍反倒有點像個靦腆、但是穩重老實的資深技術宅。他會明確告訴你Hyper OS就是基於安卓的,也會在釋出會的時候說某個技術細節其實自己也不懂,甚至會上B站看自己的鬼畜視訊 ......

關於自研系統,我多說幾句。自研系統的誕生固然會我感動和自豪。但作為普通消費者,其實我也不是那麽在乎到底是「完全自研」系統,還是基於安卓。正如我希望手機的零件國產化率越高越好,但不會把這一點看得太重。我更在意的是產品本身好不好用,價效比高不高,有麽有給消費者帶來實惠。好用和實惠,就是我對數位產品的最高贊譽。

Hyper OS的步子邁得不大,所以BUG極少

從MIUI換到Hyper OS的過度中,我完全沒有感覺到任何不適。對面這個全新的系統,我甚至不需要花額外時間去學習如何使用。

更重要的是,我沒有發現任何惡性BUG。遙想當年從XP換到初代Win 7,以及從Intel換成AMD初代銳龍,系統操作/BIOS設定真的是各種不適應,BUG多到滿天飛。當時我就感覺使用者好像被迫成了廠家的免費測試員。以至於Win 7和銳龍上市後1、2年都有人說他們相容性差、bug多(尤其是銳龍),以至於出現一波寧死不更新系統,不買AU的群體。

光是穩定顯然是不夠的,因為什麽都不改的話就是100%穩定。Hyper OS在穩定基礎上,也做出了諸多能夠改善使用體驗的細節提升。

二,Hyper OS的使用體驗提升

1,抵制了惡心人的搖一搖廣告

雙11期間我被某夕夕和某東的廣告煩死。我只是刷刷知乎看看視訊,我發誓我的手指根本沒碰到螢幕,但是即便這樣都能自動給我跳轉到某東/某夕夕上,而且想關閉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會點進各種直播間。一開始我還以為是自己手抖無意識地誤觸了,後來看大家都在吐槽這個問題,我才知道是坑爹的搖一搖。手機只要稍微搖到一下就跳轉,真是惡心她媽給惡心開門,惡心到家了。

搖一搖強迫看廣告,國家還沒管,蘋果也不管,安卓這邊更不可能管。知乎上好幾個答主說已經向蘋果投訴了,但是沒有下文。最近2年我雖然經常黑蘋果,但是日常用的還是蘋果手機。圖啥?就圖個方便+無廣告+多年不卡,然而現在搖一搖廣告連蘋果也中招,這是我萬萬沒想到的。

蘋果治不了搖一搖,但是Hyper OS能治!直接在套用管理中禁止後台程式就行。一次禁用,從此這個APP中的廣告就死絕了,終於沒有垃圾東西來影響我刷知乎了。

不過,我建議Hyper OS再加強一下,出一個「一鍵關閉所有APP的誘導安裝和後台自動跳轉」功能,不要讓我一個個手動關閉。一次性把所有垃圾都扔到垃圾桶,豈不爽快?

(再次吐槽搖一搖跳轉廣告,明目張膽無下限惡心人,真的就沒人來管管嗎?)

2,應用程式開啟速度很快很絲滑

Xiaomi 14 Pro在60Hz下的流暢度已經接近我的iPhone 15 Plus了。以前有句話叫做「蘋果的60Hz遠比安卓的60Hz流暢」。這句話現在可能有點過時了,Hyper OS加持下小米14 Pro的60Hz在體驗上已經和iPhone 15差距不大了。

廣告殺手+流暢,我現在都有點想要把主力機從iPhone 15換成Xiaomi 14的沖動了。

PS:之所以要選擇60Hz是為了省電,我用手機辦公(寫知乎)的時候不喜歡插著充電線,因為充電時螢幕溫度會變高,從而影響打字型驗。

此外,Hyper OS的14 Pro開啟遊戲的速度也非常快,和Mate 60(左側)相比,14 Pro(右側)明顯能更快進入遊戲。我用PR看了下,14 Pro進到登入頁面的速度快了大約2秒。

不過,這肯定不全是Hyper OS的功勞,一(大)部份原因應該是驍龍8Gen3 CPU。想要真正比對Hyper OS的作用,應該找2個配置完全一樣的小米13,一個裝Hyper OS,一個MINUI,然後對比差距。

3,整體觀感變好

動畫更絲滑流暢,毛玻璃效果更舒服,更有「蘋果的味道了」。

4,系統占用硬碟更少

我原本以為Hyper OS效能更強所以在容量上必然會比MIUI更大,沒想到它卻是個輕量化的系統。只占用了9GB的硬碟容量。顯然,小米大振幅最佳化了MIUI/安卓多年堆積的「屎山」程式碼。

對於1TB的手機來說,系統占用多幾個或者少幾個GB的影響並不大。小米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去做成年老屎山的最佳化,僅換來幾個GB的占用減少,是否值得?

我認為是不值的。但是小米這麽做肯定有它的考慮,總不能花這麽大代價只是為了裝逼炫技吧。

我的猜測是:小米這樣做至少有2個考慮。一,Hyper OS不會局限於手機/平板/汽車,它在未來會植入一些儲存空間更小的裝置中,因此必須保證小體積。二,小米要有一套自研程度更高的系統,從而應對未來可能的來自國家層面沖擊(如技術封鎖)。基於此,Hyper OS應該會在未來不斷的叠代中逐步減少安卓的成分。

5,快捷圖示和融合控制中心

預設狀態下能看到20個快捷圖示,往下翻可以看到36個。這些圖示都比較直觀,看一眼就能大概知道功能。如果能記住所有圖示的具體作用和位置,那利用快捷圖示來操作,會大大提高使用效率。

全新的融合裝置中心功能,取代之前的妙享中心。開啟一次米家APP後,融合裝置中心就會顯示所有連結的小米裝置。點開後可以快速操作米家裝置,這一點倒是很方便。

不過,即便點開融合裝置中心,也不能看到連線裝置的即時參數資訊。如下圖,我房間裏的三個濕度計的溫度都沒有顯示出即時數值。另外,我想把iPods加入融合裝置中心,似乎也無法實作。既然都叫「融合」了,那我想把蘋果也一起融合過來,這個要求不過分吧?

現在是長按某一個裝置才能看到即時數據顯示,我覺得這一點還是應該加強一下,如果能讓使用者在融合裝置中心頁面看到各個裝置的即時數據就好了,比如一眼看到三個濕度計各自的數值。

6,更顯眼的提示

充電、靜音等操作時螢幕頂部會有非常顯著的提示,並且這些提示不會遮擋其他關鍵資訊。這個改進雖然很不起眼,但是很好用。乍看起來有點像蘋果的靈動島。目前提示功能只針對個別幾個系統應有有效,如果能讓它適配更多APP,做成類似靈動島的效果,那就完美了。

7,不反人類的分屏操作

Hyper OS的分屏功能終於不反人類了。很多手機的分屏操作特別陰間,一點都不好用。

Hyper OS的分屏邏輯比較合理,在後台有多個分屏方式的選項。

基本上點幾下就能做到快速分屏,操作也絲滑流暢。

分屏後的頁面在後台會以拼接的形式顯示,再次點開後還是分屏狀態,不用重新進行操作分屏。

8,續航

我看到有人說Hyper OS續航極強。但我想問:這真的只是Hyper OS的功勞嗎?

誠然,現在Xiaomi 14 Pro的續航很好。但這難道不是電池、CPU和Hyper OS三者共同作用的成果嗎?

Hyper OS的續航到底如何,我認為得等到它推播給老手機後,用同一台機器比較更新系統前後的變化。

9,AI

Hyper OS其實內建了AI大模型,但是目前並沒有開放給所有使用者。我申請了「小愛同學大模型」的內側資格,但是因為申請人實在太多,我還沒搶到名額。目前是四十萬人搶就九千個名額,實在太離譜了。

我自己估計是我申請不到了,等到這個大模型功能推播給所有使用者的時候,我再來體驗一番吧。

但是我身邊也有朋友申請到了,說小愛同學AI可以幫忙繪畫,解答問題甚至寫作文。不過目前還處於測試階段,表現還不如ChatGPT。

三,Hyper OS的不足

大家可能會發現,到目前為止,我都沒有提Hyper OS有啥明顯的問題。

這不符合我喜歡挑刺找茬的風格。因為從我目前的使用來看,Hyper OS真的穩如狗,真的沒啥明顯的問題。

但是一點問題不找的話,又顯得我沒水平。所以我來強行找補一下吧。

Hyper OS和華為鴻蒙HarmonyOS相比,能適配的機型實在太少。鴻蒙剛出就能適配一些老機型,而Hyper OS到今天(11月15日)為止,才剛剛適配上一代機型。

和蘋果的AirDrop比,Hyper OS在互傳照片上也有所不及。Hyper OS的小米手機和小米筆記本之間的互動,也無法做到iPhone和Mac那樣絲滑。不過這也不能怪小米,畢竟小米筆記本用的還是Windows系統,沒有辦法和Hyper OS統一。

四,總結

其實,Hyper OS在外觀、功能和操控上的改變,遠不止我說的這些。比如很多人提到的訊號提升,我就沒有明顯感知到,因此沒提。我只知道Xiaomi 14 Pro的訊號比蘋果好,至於和華為Mate 60相比誰更好,我就不知道了,因為在家裏都是滿格訊號。下次坐高鐵的時候我會同時帶上14 Pro和Mate 60比比看到底誰的訊號更穩。

本文只提到了幾個我自己比較感興趣、能夠改善我自己使用體驗的東西。更多關於Hyper OS的內容,大家可以看看其他答主的回答,或者幹脆買一台能夠搭載Hyper OS的手機用用看。

總之,我覺得Hyper OS很穩定,好用又好看。整體上流暢度很高,明顯好於一般的安卓旗艦機,甚至接近蘋果IOS的表現。

雖是踏踏實實穩中求進,但是改進的點其實很多,更難能可貴的是基本都改對了地方,沒有反向升級,沒有陷入「閉門造車、自娛自樂」的行業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