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數位

是不是上班族一般都用聯想的 ThinkPad辦公?為什麽?

2019-12-05數位

關於產品選購和推薦,請看這裏:

為什麽工作後大家都用ThinkPad?

因為放心!

因為一直以來,在很長的時間內,ThinkPad一直是 最佳商務機 的代名詞,特別是X系列和T系列。

什麽是好的商務機?
1. 可靠 :長時間使用不太會有問題,外觀不顯舊,材質不易變形。
2. 低調 :沈穩的小黑做大家心目中的印象就是幹活的。
3. 可配置 :各種配置、各種渠道滿足各種需要。
4. 擴充套件性 :千兆網口還是需要的好嗎,大部份投影機還是VGA介面好嗎。一下減少很多選項。
5. 優越 :仍然是最好的Windows商務筆記本,可能是最好的筆記本系列(其實多國內主流人群的套用來說就是)。出去做演示,拿出小黑大家都會會心一笑。專業。

而TP系列在做好以上幾點之外,還有一些額外的亮點。

比如 安全性 ,防水防潮,耐摔、耐極端環境。是的,這些可能我們在整個使用周期中都用不上,但,這就是信心來源。我們不太會需要像保護一個珍寶(我沒說那個隨便一磕碰就留下痕跡甚至變形的是MacBook,還有碎屏的不都是Surface Pro)那樣盡心呵護我們的筆記本,只需要用他幹活就好:寫程式碼,去現場偵錯程式這些不必多說。看看電影,上上淘寶、qq也沒問題。玩遊戲?拜托!上班已經很累了,家務也不少,真的沒時間精力來玩遊戲了。還是用核顯省點電吧。

你看到的是我們在用ThinkPad。我們只看到 工具 ,也許也有不少不錯的其他選項,但是TP系列省事。稍作了解就可以知道自己需要入手那一款,優點、槽點,早就有無數評測幫你做了。這也是為什麽大家習慣入手iPhone或者三星S系列的原因,品牌、口碑、使用者基數,加上過得去的軟硬體,專業的(未必很貼心,但是夠用)售後支持。

因此,與其說是選擇Thinkpad,不如說是選擇可靠工作夥伴時,自然導向了Thinkpad。而他們並不清楚Thinkpad有何過人之處,只是「好用」。

勇士隊湯普森賽後正在與球迷互動:

(上圖來源見右下角)

Mark在家用最新的Thinkpad玩文明6:

TP的理念是張弛有度,不為了單純的輕薄好看而妥協太多,但他真的不算重。

雖然很多元素已經被革新,經典的小紅點一直閃耀著。當你去環境惡劣的現場時,滑鼠?開玩笑,哪有放滑鼠的地方。小紅點的威力得以顯現。

他可能不是很好看,但是他踏實。並且很耐看。

這就是ThinkPad系列。

最後上一張自由軟體大牛 Richard Stallman使用Thinkpad電腦的照片,他的主頁有在世界各地與電腦的合影,歡迎圍觀。Pictures

目前買什麽?
X1 - T系列 - X系列,其他的不用買了。不是說別的不好,喜歡W系列的朋友來看這個答案只是找樂子的,他們很清楚自己要什麽,另外真正的玩家應該還是會選擇K29那樣的吧。

(詳細的購買建議請移步:ThinkPad 最推薦哪款?為什麽?)

=====================================================================

ThinkPad的前世今生:
「ThinkPad」這個名稱的靈感來自IBM的自黏便箋簿。每一位IBM的雇員或到IBM訓練中心受訓的人,都會拿到一本自黏便箋簿(「自黏便箋簿」英文為「pad」),上面印著企業的座右銘「THINK」。在一次討論人員攜行式電腦產品名稱的會議上,一名與會者隨手將一本這樣的自黏便箋簿甩到半空然後落在了會議桌上,另一名與會者受此啟發提出可以用「ThinkPad」這個名稱。

自從第一台以ThinkPad命名的膝上型電腦—ThinkPad 700C於1992年誕生,ThinkPad系列已經走過了20多個年頭,並且一直保持著中高端的定位和壓倒性的銷量統治。這在競爭激烈,變化光速的消費電子領域其實是很不容易的。

該系列在IBM執掌期間一直走著高端路線,這裏的高端不是說配置高端(雖然也不錯),而是做工、用料和設計感。但相對來說價效比可以說比較低,品牌溢價嚴重。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加上IBM本身的高傲,ThinkPad在很長時間處於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境地,連年虧損下,股東們高呼PC已死。2004年12月8日,聯想集團在北京正式宣布以總價12.5億美元並購IBM的全球PC業務,其中包括桌上型電腦業務和筆記本業務。ThinkPad的品牌也隨之易手。

在聯想時代,這家中國公司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革新。與日本大和實驗室的合作關系一直保持至今,但雙方沒有固守之前IBM老舊的理念,今年來做了不少改良和嘗試。當然,不可能所有嘗試都是成功的,這期間也走了很多彎路。但不可否認的是,聯想治下的ThinkPad在品質沒有下降太多的前提下,確實大大降低了售價。原本高高在上的ThinkPad飛入尋常辦公室。也就是最近幾年,可能是從T400時代開始,ThinkPad系列的銷量高飛猛進,幾年的積累也讓題主得出了工作後大多數人都使用ThinkPad的感受。

除了產品本身的優秀定位,渠道的精準報價(該貴的時候貴,去不占便宜的北美市場時各種良心價),強大的線下銷售網路和售後網路也是支撐ThinkPad系列起死回生並大放異彩的關鍵。所以拋開產品的部份縮水,我認為聯想的營運是很成功的。

而幾年來ThinkPad也出過X300這樣的驚艷作品,加上最近比較受推崇的X1C系列,還是讓人看到ThinkPad的進步。設計沒有死,PC也沒有死,ThinkPad在後PC時代的表現相較於其他廠商的商務本系列還是很棒的。

設計師Naoki Mori驕傲的展示他們的作品:ThinkPad X1C。

=====================================================================

回復 @湯雨豪:
關於ThinkPad Yoga

TP Yoga是ThinkPad系列和Ideapad Yoga系列的綜合之作,個人感覺更偏向娛樂和家用一些。根據評測TP Yoga的軸和鍵盤更好,布局也更緊湊,還有招牌小紅點。在螢幕轉過去之後,每一個按鍵都自動降下,因為這個設計加上散熱的考量,整機厚度略增加。總體來說是之前Yoga的一次小升級,但同等配置下價格也上漲了,如何選擇還是看自己的需要和預算了。

我個人對這種360°轉軸變超級重平板的方式不太感冒,加上銷量遠不如平價的普通Yoga,所以在正文中沒有提到,不過也只是我自己了,Yoga系列整體設計還是很棒的,也是近年變形本中很出色的一款!

=====================================================================
回復: @睿睿:
關於公司采購

就我個人的經驗和了解來說,主要無非以下三種之一:
1. 直接公司配發,統一采購,拿到什麽是什麽。這是目前比較主流的方式之一,多見於較大公司每隔幾年的統一采購。
2. 公司補貼,自己購買,不足部份自付。這個方式也很多見,特別是對新進員工。一般公司不太可能對膝上型電腦有存貨,量少去渠道談價格也麻煩,很多時間就選擇了這樣折中的方式。
3. 公司統一購買後分配到部門。這個方式最近也比較常見,因為很多研發工作都是桌上型電腦為主力,所以一個部門分配幾台筆記本用於演示、出差之類臨時使用即可。

而無論以上哪種情況,我看到最多被選擇的還是ThinkPad的T系列和X系列產品。

=====================================================================
回復: 劉晨,不知道為啥at不了你,同名同姓的人太多?

關於新X1C(2014)的鍵盤

我個人認為這個創意不錯,不過可能需要一段適應時間。雙擊shift鍵切換大寫也是不錯的辦法,畢竟很少用到,我想大家一般都是用「shift+小寫字母」來應對臨時需要輸入大寫的場景吧。

可變化的導覽列快捷鍵目前還處於比較原始的狀態。

但這個創意還只是個雛形,希望以後可以支持更多的軟體,並且可以自行設定。

ThinkPad X/T系列的鍵盤手感我個人還是非常推崇的,及時演化成了很多老使用者不待見的巧克力浮島式,但我還是很肯定的說,比其他巧克力鍵盤強多了,包括Mac。

=====================================================================
回復很多很多朋友:
關於Mac。

我知道這個是繞不開的競爭對手。不過至少可以說明,只有Mac可以和ThinkPad一戰,別的Win旗下筆記本很少被提到。

Mac比較好看?可能吧,我以前也這麽認為。但現在我感覺Mac屬於初見驚艷,但不如ThinkPad耐看。Mac的Unibody鋁合金原色看多了很容易審美疲勞,而ThinkPad的黑色確似乎有越看越好看的趨勢。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觀點,我們可以求同存異多討論嘛。

Mac比較好用?這個也沒啥好說的,對不少朋友來說一定是這樣的。畢竟術業有專攻,隨著Mac系列價格的一路走低,市占率的確也是穩步攀升。但真的,我始終相信,對大部份(相當大)的朋友來說,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使用中ThinkPad更合適。但您仍然可以保持您的觀點和優越感,畢竟Mac就是在一些使用場景下更給力。

=====================================================================

--- 10年ThinkPad使用者,6年Mac使用者。
長時間使用過多款T、X,MBP和iMac。

來源:

Pictures

聯想中國(Lenovo China)膝上型電腦,平板電腦,手機,桌上型電腦,伺服器,外設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