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數位

怎樣用 Mac 和 iPhone 高效學習?

2017-06-17數位

我想提醒一點,高效學習在iphone or mac上很難的一個原因在於,我們使用的軟體太多,而不是太少。


曾經,我的手機裏裝了cousera看公開課,有github的手機端用於看程式碼,有奇妙清單,forest,番茄工作法等時間管理軟體用於記錄每日的工作,在電腦和手機裏都同時裝上了Evernote,OneNote,有道雲筆記用於筆記記錄,有各類思維導圖軟體用於梳理框架,而手機上用於看新聞練英語的app就有global times,news digest, politico,China daily…


然而,這樣高效嗎?


每當我想要開啟那個有著8個app的「新聞」資料夾時,我在global times, timeline,news digest之中,最終選擇了開啟朋友圈的一個個連結;

我十分開心地使用思維導圖花十分鐘制作出一張結構清晰的框架圖,但在稿紙上我可以用三分鐘完成;

當我使用奇妙清單在電腦和手機之間同步我所完成的工作的時候,我滿滿的成就感讓我甚至沒有發現,其實我根本沒有完成多少任務,我浪費的時間遠高於計劃所省去的時間;

當我用了instapaper收藏了知乎連結等待以後翻閱,很久之後才點進去發現instapaper沒有辦法辨識知乎的連結……


這談不上高效,而只是換了種方式「辛勞」地浪費時間。


這種工作方式仍然是低效無比的,不過是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高效的學習工作,充分利用時間,到底需要的是什麽?是需要一堆每天提醒你玩了多久手機,有多少任務沒做,列出長長分析數據的app?


不是的。


無論用手機或是電腦,高效工作最需要的,是專註力。使用什麽軟體,只是起到協作的作用,而專註力,是保證如何在使用奇妙清單之後認真完成上面的工作,如何在把筆記整理到有道雲之後常常復習,如何在下載了cousera之後不是開啟papi醬的視訊,如何在使用單詞軟體時沒有切換到微信和別人聊了一宿。


專註力是有限的,甚至可以說是比時間還要稀缺的資源。但是,這份資源相當脆弱,一點點誘惑和快感都足以讓我們喪失它。常常會有一些小遊戲,讓我們從背單詞的狀態切換出來,玩了一個下午之後又後悔「我擦這都是什麽破遊戲怎麽就耗了一個下午…」。


因此,專註力的保持,需要的是一種習慣性。這不是一個個孤立的軟體可以解決的,而是一個系統,讓我們不輕易地從學習工作狀態切換為無聊狀態。一個個孤立的軟體,只會加大潛意識中的焦慮感,在頻繁的軟體之間切換,如果沒有形成自己特定的學習流程和框架,這只會讓你在開始聽了十分鐘聽力之後就迅速刷起了朋友圈。


如何讓你的工作成為一個系統?


1. 到底是在什麽時間需要這款軟體?我究竟想用它幹什麽?——以你的專註力來安排軟體的使用

在不同的情景和時間下,人的專註力是不一樣的,很可能雖然看上去這款軟體很有用,但是並沒有什麽用。


在我手機裏下載了一大堆quora,global times 這類軟體,然而開啟率極低的時候,我不得不思考:我到底想用它們來幹什麽?


總結起來——

軟體的用處:漲知識的同時順便保證每天基本的英語閱讀量

使用過的時間:等車or等人的閑暇時間


我之後便發現,它的用處和它的使用時間是矛盾的。因為在這類閑暇時間時,人的註意力是很分散的,因此對並不感興趣的非母語閱讀材料的使用效率極低,想要以此了解新聞,英語有所提升是不現實的,因為較低的專註力會讓我們自動把工作切換到簡單模式,比如刷朋友圈和閑聊。


一個好的辦法是,以你的專註力來安排軟體的使用。

你可以列一個表,從有趣與否,燒腦程度等維度分析不同事情所需要的專註力。


在這個2×2的表格每一格的上半格,是相對高收益的事情,下面則是相對低收益的事情。因此,安排使用什麽app在什麽時候做什麽事情的時候, 需要考慮的不是從低等專註力變到中等專註力,而是考慮變換為同一層級的相對高收益的事情 。(內容僅供參考,比如對於輪子哥來講寫程式碼可能就是一件不燒腦且有趣的事情……)


所以,如果每天在地鐵上有六十分鐘的閑暇時間,應該用來幹嘛呢?


可能會想到買一個kindle在地鐵上堅持閱讀,或者下載一個背單詞軟體開始狂刷單詞……

但一個最關鍵的問題是:哪種方式可以持續地比較久?哪種方式可以充分利用這段時間的專註力?

如果在地鐵上,你只能保持中度專註力,那就應該考慮怎麽把從遊戲或者聊天的狀態切換到看TED這類也只需要中度專註力的事情上,而不是直接考慮如何才能利用這段時間寫程式碼這樣的高度專註力的事情;


2. 同類軟體,一個足夠了


如果想要保持高效率,就不要給大腦留下太多選擇的空間。一旦大腦面臨諸多的選擇,它就會降低它的專註力,因為它不得不權衡和比較,而產生潛在的焦慮。


因此,如果你在使用有道雲筆記,就請不要用Evernote;你在使用奇妙清單,就不要使用todo;你在使用不背單詞的時候,就不要使用百詞斬。


不是說前者一定比後者優秀,而是當你找到了一款適合你自己的軟體來完成特定某項任務的時候,其他同類軟體對你而言並無多大益處。下載一堆軟體,然後註冊之後隨便瀏覽了就再也沒有開啟過,這是產品經理的事情。


3. 下載好了軟體,就請養成習慣


如果你成功完成1,2步,接下來這一步就是決定你真正能夠高效學習的關鍵。一旦你開始使用一款軟體學習和工作, 就請養成習慣


無論之前按照專註力選擇任務,還是不要選擇多款同類軟體,都是為更好養成習慣做好基礎。當已經規劃好了各個時間的使用時,一定請堅持。21天的習慣養成法則不一定有效,但是越長時間的習慣保持,一定會讓人越能條件反射地進入學習狀態。高效學習的保持就是這種狀態的保持。如果你發現在最初的時候高估了自己的專註力,那麽請及時調整計劃,不要欺騙自己「哎慢慢來嘛「,這樣最終只會讓你養成開啟筆記/開始看書之後就不能自主地刷微博。


另外,在需要高度專註力的任務時,盡量選擇不要使用手機,或者將手機的訊息設定為免打擾。否則,高度專註力很容易被手機的零碎資訊打破。


4. 習慣和創造力的取舍


還有值得註意的是,習慣性不一定就是好的,因為它往往會對創造性有負面的影響,這取決於你自己的權衡取舍。如果是需要做一些創新性的內容(如在創業中,或在一個研究者較少的領域,或是設計和藝術創作),你應該更加註重的不是高效,而是獨特;而如果是一些比較套路化的事情(如準備考試,閱讀文獻,搞定流程比較完整的工作),則應該像上面所說的那樣,註重高效吸收。

---------------

至於好用的一些軟體,如果我一句話不說,你們也不高興,就推薦一點點。


時間管理和計劃


life.Do

這一款軟體相對來說比較小眾,我喜歡的原因在於它的記錄是不能刪除的(除非是直接全刪),因此會讓人有記錄了就要做到的想法。這個軟體的主界面是生命計時,每一次點開讓我會有一種奇怪的莊嚴感。這個軟體最大的特點就是:只能寫任務-定時間-完成or未完成。不能更改,也沒有其他更多的功能——對於喜歡極簡的人來講,這是優點,但需要更多功能的人來講,這簡直難以忍受(ps:個人並不喜歡奇妙清單這類做得很全面但使用價值並不高的軟體)。因此,這一點全憑個人喜好。

(上圖就是主界面的生命計時)



備忘和筆記

蘋果內建的備忘錄對於我來說已經足夠了。最開始用過其他各種便簽,不過到最後仍然回到了內建的備忘錄。

至於筆記,有很多人糾結到底是用有道雲筆記還是Evernote還是OneNote,其實並沒有這麽大糾結的必要,因為糾結的結果多半是……每一個都用一陣子就再也沒用過了……

我是因為Evernote免費版只有雙級目錄(這簡直反人類……)選擇有道雲。從功能講,文字語音掃描這類,Evernote和有道雲都有(微軟家的OneNote在mac上面限制還是很多的,比如不能插入文擋附件等等,但是在Windows上面絕對好評啊);有道雲支持的app相對少,但是因為我大部份資料是自己寫的和來自網頁的,因此這一點影響不算大;之前有道雲多端同步mac會比較弱,但mac新版還不錯。另外支持markdown必須要好評啊……作為一個排版強迫癥患者支持markdown簡直是福音。



但,無論你用什麽軟體,千萬,千萬,不要一堆軟體一起用。


另外,chrome的書簽一直是我十分喜歡的,重要性甚至超過這類筆記軟體。對平時看過的網頁資訊整理,也按照筆記多層級管理,


英語:

news digest:英語新聞閱讀軟體。總的來說難度不高,而且每天只有九篇,恰到好處。而且看見小點點塗上顏色,簡直成就感滿滿。



朗易思聽:英語聽力軟體。作為該軟體的死忠粉,必須要強烈推薦一下,功能簡直太貼心。音訊和字幕是逐字逐句的,而是相當多超級美的BBC紀錄片的音訊,關鍵是沒有各種聽寫呀之類的浮誇的功能,而是有音訊加速的功能,有一陣子練聽力把SSS開到2X倍速感覺走路都帶風。

---------------

希望每個人都可以發現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或許比如何學習更值得一提的是,如何學會如何學習。


—————

之前在知乎開了一場live,建立專屬的時間管理系統,歡迎參加:-D

你可能聽說過各類的時間管理原則,「四象限」法則,帕金森法則,列 to do list ,但是每當你真正試用時,卻收效甚微;你可能嘗試過「 21 天習慣養成」,「 10000 小時成就大師」,但結果仍然不盡如人意;你可能知道艾賓浩斯遺忘曲線,但總是沒有做到規劃好時間復習,最終只能依賴於成功率並不高的臨時抱佛腳;這一場 Live ,將會幫助你把這些零碎的學習法則,變成一套可實施的方案。一種普適且高效的時間管理或者習慣養成原則或許並不現實,但我可以幫助你建立你專屬的高效管理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