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現代哺乳動物穿越回中生代,能不能競爭過恐龍?

2022-02-16科學

對評論區精華問題的回答在原回答下面,想看的往下滑就可以了。

還有那些問我為啥沒人類的。同誌們,審題呀!題主在問題描述裏都說了不考慮人類了。你非要放自己回去,怎麽?就這麽想嘗嘗恐龍是啥味兒的嗎?回家煲雞湯去,小恐龍差不多就那個味兒。至於大型恐龍,可以吃點進口鱷魚肉,差不了太多。一天天的啥都想吃(¬_¬)

原回答:

首先必須得有個限定條件:忽略細菌病毒寄生蟲等病原體和植物毒素的影響。不然讓當代哺乳動物直接穿越回中生代的景象就是這樣的:

哺乳類因為不具有中生代病原體的抗體被滅了一大片,而中生代的動物也被哺乳類帶來的新生代病原體滅了一大片,幸存者名單純靠抽卡。

忽略了得病的影響,讓我們重新審視這個問題:現代哺乳類回到中生代,可行麽?

先給出我的答案吧。損失會比較慘重,但部份物種大機率是可以和恐龍共存的,甚至可以做到反殺小部份的恐龍。我們把時間點訂在恐龍的全盛時期白堊紀。

中生代的哺乳動物多樣性其實是很不錯的,多瘤齒獸類、多尖齒獸類、後獸類,包括我們真獸類的老祖宗也在白堊紀出現了。只不過它們的形態基本都是這樣的:

多瘤齒獸類
陸氏神獸(上)和宋氏仙獸(下)

這些哺乳先祖基本上都占據著今天嚙齒類所占據的一切生態席位,但畢竟少了將近七千萬年的高強度內卷,這幫散裝耗子比起今天的真耗子還是太落後了。所以,當哺乳類剛剛穿越回白堊紀的前幾萬年,首先遭殃的就是這些早期的哺乳類,無孔不入的嚙齒目和兔形目直接上演年度大戲:痛擊我的祖先。

小型真獸倒是快活了,但那些體型較大的進步真獸們面對的才是真正的難題:與非鳥恐龍直接競爭。

所以,恐龍究竟強在哪?

1.黑科技:氣囊。

恐龍普遍長著一種叫「氣囊」的結構。簡單來說,氣囊是一個輔助呼吸的器官,可以保證肺裏始終沒有廢氣,並實作「雙重呼吸」,具體過程參見動圖。

最近,透過對同體型蝙蝠和鳥類呼吸效率的測定,可以確定我們哺乳類透過演化出無核紅血球和魔改過的肺部(肺泡與橫膈膜)勉強能把呼吸效率拉高到恐龍的級別,算是扳回一局。但氣囊帶來的好處可不僅僅是呼吸效率,首先顯而易見的一點就是對體型的史詩級加強。身體裏有幾個氣囊,就相當於在體內塞了幾個氣球,再加上恐龍一般都有中空的骨骼,大大降低了體密度,因此在同等肌肉強度下,恐龍可以支撐更大的體重。這就是恐龍的體型可以輕輕松松達到十噸以上的原因,而陸生哺乳類卻連長到兩三噸都很費勁。此外,氣囊還相當於在身體萊恩裝了幾台鼓風機,對動物的散熱具有極大的幫助。要知道動物的體型一旦大到一定程度,散熱就會成為大問題,如果解決不了就會限制住動物的體型。大象和犀牛為了散熱,退化掉了毛發,演化出褶皺的皮膚增大表面積,並會定期在泥裏打滾散熱,就這也就能長到8噸左右。陸地上有史以來最大的哺乳動物巨犀,極限體重可能也就20噸。而恐龍就不存在這個問題,越大的恐龍為了支撐體重就會長出越多的氣囊,而這些氣囊又會像氣冷裝置一樣輔助散熱。憑借氣囊,恐龍在陸地上的極限體型可以達到一百噸左右。

阿根廷龍

2.強大的耐力。

為了維持氣囊的穩定運轉,恐龍演化出了二足行走,這樣在行走的過程中四肢就不會壓迫肺部和氣囊,而這就又帶來了一大優勢——二足行走相比於四足行走更加節能,所以恐龍的耐力也普遍強於哺乳類。

3.視力。

恐龍在光線充足時的視力也比哺乳類更強。哺乳類由於曾經長期在恐龍的威壓下晝伏夜出,為了增強夜視能力退化掉了脊椎動物祖傳的四色視覺,轉而變成了二色視覺。靈長類為了分辨果實的成熟與否,重新突變回了三色視覺,然後就變成夜盲了。而恐龍可是正兒八經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四色視覺保存的好好的。更豐富的色覺帶來了更高的像素和分辨率,讓恐龍可以在更遠的距離內釘選獵物或發現掠食者。

4.耐旱能力。

蜥形綱的代謝廢物是尿酸而不是尿素,由於尿酸不溶於水,所以蜥形綱不需要把水當成介質排泄廢物,而是直接排出膏狀的尿酸,而不是像哺乳類這樣排出尿液,這樣就節約了大量的水。

從恐龍的以上四大優勢,大概就可以預測出接下來的一部份劇情:

在小型哺乳類瘋狂痛擊祖先爽到飛起之時,大型哺乳類可謂苦不堪言。大象犀牛再也不是巨人,反而成為了暴龍科的自助餐;河馬也成了大型白堊紀鱷類的理想獵物。這些大型哺乳類的妊娠期長,一胎最多也就生兩三個,繁殖效率很低,當體型無法保護自己時,族群數量便無法維持了。因此可以肯定,行動遲緩的大型哺乳類會很快成為競爭的失敗者。犀、象、河馬,甚至大型熊科也難逃一劫。

那麽,當代哺乳類面對恐龍就毫無優勢嗎?

非也。

1.夜視能力

上面在說視力的時候,就提到了哺乳類為了夜視退化成了二色視覺。犧牲了像素,換來的是黑暗中的光明。除靈長類外,其他哺乳類都或多或少有夜行的習性,像獅虎豹這樣的大型哺乳掠食者更是偏愛在夜間捕獵,這是絕大多數恐龍都做不到的。

2.隱蔽性與爆發力

比起二足行走的恐龍,四足行走的哺乳類可以把自己的身體重心壓得更低,同體型下更難以被其他動物發現。同時,哺乳類彈簧一樣的脊椎可以儲存彈性勢能,賦予了其非常強勁的爆發力和彈跳能力。二足行走的大型動物一般是做不到遠距離跳躍的,而獅虎卻可以躍過五六米的小河。目前奔跑速度最快的二足動物是鴕鳥,經過建模計算發現,鴕鳥的結構甚至比同體型的非鳥恐龍適合奔跑,也就是說鴕鳥就已經是迄今為止跑的最快的恐龍了,極速可以達到80㎞每小時。然而,極速比鴕鳥快的哺乳類可以說一抓一大把,黑斑羚、叉角羚和獵豹這種神仙就不用說了,甚至非洲獅這種力量型選手的速度都能接近這個數值(雖然堅持不了幾秒),而且哺乳類普遍只需幾秒就能從靜止狀態加速到極速,獵豹的百公裏加速甚至只需三秒。隱蔽性與高爆發,這兩個技能組合到一起,便賦予了哺乳類掠食者強大的伏擊能力,同時也讓被捕食者有更強的逃跑能力。靜若處子,動若脫兔。

3.更敏銳的感官

哺乳類具有完整的骨質次生腭,口腔和鼻腔被分割開來,這賦予了哺乳類強大的嗅覺。犬科依靠嗅覺追蹤數十公裏外的獵物,土豚和豬科甚至可以利用嗅覺發現藏在土裏的地雷。同時,哺乳類的祖先把下頜的一部份演化成了三塊聽小骨,這又使得哺乳類擁有遠強於蜥形綱的聽力上限,回聲定位對哺乳類來說基本是只要能用得上就點的出來,目前已經有齒鯨小目、翼手目和真盲缺目中的鼩鼱科分別獨立演化出了回聲定位能力,海豹也疑似具有類似的能力。敏銳的聽覺和嗅覺可以保證哺乳類在情況更復雜的環境中搜尋食物、躲避敵害。

圈內為次生腭

4.優秀的食物處理能力

骨質次生腭除了帶來嗅覺的史詩級加強以外,還順帶讓哺乳類的咀嚼變得毫無壓力(分隔開了鼻腔口腔,咀嚼食物時不會影響呼吸),同時由於下頜更加靈活(原本屬於下頜的3*2塊骨頭被拆下來跑去組裝內耳了),哺乳類成為了羊膜動物中唯一一類具有「三維咀嚼能力」的物種,配合已經嚴格分化的牙齒,哺乳動物的食物處理能力非常強。辣椒專門針對哺乳類演化出辣椒素,就是因為只有哺乳類有能力破壞它們的種子,鳥類吃下辣椒就不會有任何反應,反而會幫助辣椒繁殖。而面對新生代崛起的、十分難以消化的禾本科,奇蹄目針對性的演化出高冠齒,而偶蹄目更是搞出了「反芻」這一黑科技。當然,中生代的植物比起今天的禾本科還是很好消化的,所以這個能力多多少少有點浪費。

5.社會性

哺乳類親子之間更強的情感紐帶讓群體之間的強社會性成為可能。烏鴉如麗作為恐龍中的智力扛把子,智商這方面沒的說。但是哪怕再聰明的鳥類,也僅僅是擅長解決問題,在社會性、分工合作方面的表現往往還比不上那些智力不如它們的哺乳類。關系緊密、社會性強的家族群可以讓哺乳類面對強大的敵人時有更強的存活機率,比如規模足夠大的狼群、鬣狗群有能力逼退獅虎。

6.挖洞穴居

得益於靈活的脊椎,哺乳類成為了挖洞能力最強的一類羊膜動物,這也屬於是哺乳類的祖傳藝能了,中生代的哺乳類先祖就是靠這本事活下來的,所以就不贅述了。

有了以上的幾點有利競爭,體型在花豹以下的食肉哺乳動物、美洲野牛以下的植食哺乳動物,便有希望在白堊紀拼一拼了。哪怕是獅虎級別的食肉獸,利用好自己的夜視能力和伏擊能力,與大型馳龍科錯開捕獵時間,說不定也能成功的活下來。當然,這個過程是很艱難的,小規模的滅絕也是在所難免的。畢竟它們需要在白天找到足夠安全的地方休息,喜歡白天到處遊蕩的獨居哺乳類估計是要被恐龍制裁了。

熬過最開頭的幾萬年乃至十幾萬年,應該會有部份哺乳類成功紮根在了白堊紀。它們大多像祖先一樣,成為了黑夜中的刺客與遊俠,只不過體型可以更大一些。這時候,它們便可以做到一些祖先做不到的事——反攻恐龍。

是的,當代哺乳類在白堊紀大機率是有本事反攻恐龍的。當然並不是靠剛正面,而是靠一些旁門左道。而且,大規模的替代恐龍也是做不到的,畢竟恐龍一樣是動物適應中生代環境的最優解,哺乳類對於恐龍的優勢與劣勢是基本持平,真想翻盤還是要靠大滅絕。

偷蛋和欺負恐龍幼崽就是一個不錯的反攻方式。雖然大多數恐龍都有育幼的習性,但還是有少數不育幼的,比如蜥腳類。蜥腳類恐龍是邊走邊產卵的,因此卵會在地上排成一排,這到了晚上便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哺乳類的自助餐。花豹的咬力足以破防龜殼,面對蜥腳類的硬蛋殼應該也是輕松加愉快。哪怕有一些蛋靠數量幸存了下來,由於成年恐龍與幼龍的體型相差巨大,沒有父母看管的幼龍面對哺乳類同樣會無比絕望,缺乏夜視能力的它們在夜晚會成為饑腸轆轆的獸群的零食,甚至會有獸類在晚上偷襲守衛松懈的恐龍巢。長此以往,不育幼的恐龍幾乎會被淘汰掉,育幼護幼行為不強烈的恐龍也會受到一定的沖擊。

看到這裏,陸生哺乳類穿越白堊紀的結果貌似就清晰起來了:體重超過2噸的陸生哺乳類全部出局,其余哺乳類可以作為夜行動物完美融入白堊紀的生態系,而且體型越小的動物活的越滋潤。甚至如果給夠時間,有些哺乳類會演化成專業的偷蛋賊,並淘汰掉沒有育幼習性的恐龍——蜥腳類可能真的會撐不住,被偷蛋、殺幼崽這種陰招搞到滅絕。

當然,我一直在強調「陸生」哺乳動物,因為以上我說的所有內容,對兩類哺乳動物是完全不適用的,那就是——鯨類和鰭腳類。為啥不提它倆?是因為題主問的是能不能競爭過恐龍,可是中生代海裏一共也沒幾種恐龍,哪怕有也是類似於黃昏鳥這種形態,根本算不上嚴格的海生物種。搬鯨類這種已經徹底魚型化的家夥過來,多少有點欺負龍了。

黃昏鳥

至於大名鼎鼎的中生代海洋三劍客「魚上滄」?不好意思這幾個都不是恐龍。

那麽,鯨類如果也穿越了,會是啥景象嘞?

碼字好累,看的人多了再寫吧

親娘嘞怎麽一天就這麽多贊了?網友的力量是真的強啊!

好好好,更就是了。

穿越之前,我們先看一下鯨這一類群的基本情況。

如果說今天的哺乳類放到恐龍時代就是一群被踩在腳下的微小蟲豸,那必然是不包括鯨類的。鯨下目,其實是屬於我們新生代的第二大驕傲(第一大驕傲顯然是恐怖直立猿)。就拿現存鯨類來說,目前有史以來體型最大的動物,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藍鯨。

藍鯨的成年平均體重能達到110噸,與目前發現的最大蜥腳類恐龍——阿根廷龍的理論體型上限相當。當然,也僅僅是理論上限,目前為止挖出來的最大阿根廷龍化石,活體復原也在80噸以下。

至於極限個體,目前最大的科考記錄是1947年捕獲的一頭雌性藍鯨,體長27.6公尺,重達190噸,這就已經很嚇人了,但這還不是人類已發現的最大個體。20世紀上半葉的捕鯨記錄中有大量30公尺以上的個體,其中最大的一個記錄是1904年到1920年間在南極捕獲的一頭33.6公尺的雌鯨,體重為181噸,這個重量是切塊稱量的,在切塊的過程中損失了大量的體液,因此最後測出來的重量還不如那個27.6公尺的個體。其實這頭藍鯨的活體重量按照普通個體推算是可以達到220噸以上的。也就是說超大個體的藍鯨體重可以突破二百噸,這個體重級別放在動物演化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都能甩當時 已發現的 最大的動物好幾條街。

如果大夥覺得藍鯨是個當代大體型動物的個例,那就請看這張鯨類全家福吧:

左側的上兩種、下三種,都是極限體重可以破百噸的大塊頭,除藍鯨外,分別是第二長的須鯨:長須鯨(左側第二個)、鯨大胖:弓頭鯨(左側最後一個)、鯨二胖:南露脊鯨(左側倒數第二個)、鯨三胖:北露脊鯨(左側倒數第三個),這裏邊弓頭鯨甚至有一個21公尺190噸的不靠譜記錄(畢竟是因努伊特人記的);右側齒鯨裏的抹香鯨最大記錄也能達到百噸以上。

就算除去百噸的,隨便挑一頭年齡夠大的塞鯨、灰鯨或者座頭鯨也是五十噸以上,這就已經能吊打一大片古生物了。

論體型,鯨類表示沒服過誰。

那麽,為啥鯨類就能長這麽大呢?原因兩方面,簡單來說就是一方面鯨類自己的大型化能力擺在那,另一方面也確實是海洋環境比較給面子。

上面說過的氣囊呼吸,僅僅對陸生動物的體型有加成。然而一旦到了海裏,根據阿基米德原理,想要自由沈浮的動物,體密度一定是要接近海水的。這要是還在身體裏塞幾個大氣球,那你也只能在海面上漂著了。所以,氣囊結構在陸地上和天空中是黑科技,放到海裏就是一個純純的累贅。鱷類和今天的企鵝曾經都是有氣囊的,但為了在水中自由沈浮,它們的氣囊都已經退化的差不多了,只保留了一些基礎功能。

唉,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啊!

用肺呼吸的海洋動物想要快速換氣,肺部的收縮能力必須要強,血液在單位時間內吸收的氧氣也必須要多。相比之下,哺乳類沒有氣囊,而是透過演化出橫膈膜強化肺部的收縮能力,演化出肺泡大大增加肺部的內表面積,這幾大操作簡直就是為海生羊膜動物量身客製的。

另外,四足動物想要完全適應海洋生活,最好要能做到在海中繁殖,如果必須要上岸繁殖,體型就一定會受到限制。今天的企鵝和鰭腳類體型都比不上鯨類,原因就是在此。中生代的魚上滄都為了適應海生演化出了卵胎生的能力,而恐龍的卵屬於「雙層硬殼羊膜卵」,實在太硬了,所以做不到卵胎生,便無法做到真正的下海。 所以不是恐龍不行,而是恐龍在陸地上太行了,導致在海裏不太行。

然而,「胎生與哺乳」是哺乳類的開局設定,也就是說只要海裏有空的生態席位,哺乳類幾乎只需要讓自己的身體越來越像魚就可以了,再加上開局就是恒溫動物,大大節約了演化時間。鯨類從陸地動物變成海洋動物的速度是目前為止最快的。不過註意了哈, 魚上滄都不是嚴格的冷血動物!在海裏的羊膜動物想占據食物鏈的高位是必須要演化出較高體溫的!不然最多也就發展成海龜海蛇那樣!

甚至,依靠三塊聽小骨帶來的超強聽力,齒鯨小目點出了哺乳類中最強大的回聲定位能力,探測距離在一公裏左右不等,探測精度可以達到厘米量級。在海洋中,深度哪怕只有一百米就漆黑一片了,在這種光線條件下,視力必須要非常強大才能看清獵物。魚龍為了在這種昏暗的條件下看清獵物,演化出了巨大的眼睛,最新研究表明魚龍還有可能具有類似鯊魚的生物電感受器來輔助感知。依靠強大的視力和其他感官,魚龍的最大潛水深度可以達到300到500公尺,而今天的帝企鵝潛水最高記錄更是達到了565公尺,這很可能就是深海純視力捕獵的極限了。(不過側面也可以看出,企鵝一個還需要上岸繁殖的海生動物居然能潛這麽深,也是很強大了)

正在瑟瑟的大眼魚龍

然而,聲音在海洋中的傳播速度可以達到1500公尺每秒左右,比在黑暗中的光學成像靠譜了不是一星半點。鯨類甚至還專門演化出了一個「生物擴音器」:額隆,用來放大自己發出的超音波,同時也演化出了強大的大腦用於處理接收到的回聲資訊。

抹香鯨頭部解剖
寬吻海豚頭部解剖

依靠如此能力,深潛型鯨類的潛水深度可以隨隨便便達到千米以上,連不專業深潛的虎鯨都有過潛水一千米的記錄,而深潛冠軍——柯氏喙鯨更是可以下潛到2993公尺的深度,遠遠的甩開了一眾海生羊膜動物。另外,直到今天,柯氏喙鯨也在不斷的重新整理動物潛水時間的記錄,達到了恐怖的222分鐘。

由此看來,哺乳類本身就是天生的海軍,鯨類演化的如此成功也就不足為奇了,說鯨類是有史以來最強大、最成功的海生羊膜動物好像也不為過。畢竟,鯨類的智力加成我還只字未提呢。讓鯨類穿越到其他時代的海洋裏玩競爭遊戲,跟把恐龍扔其他時代的陸地上是一個性質。

那麽明確了這些,我們就簡單推演一下吧。海生哺乳類的穿越時間還是先定到白堊紀的恐龍滅絕前夕,也就是馬斯垂克階。這時候,海洋食物鏈中占據高位的羊膜動物是鱗龍家族的滄龍超科與鰭龍家族的蛇頸龍亞目。

蛇頸龍亞目的強項並不是打架,而是生存能力。它們大機率是群居的,而且既能集群捕魚捕魷魚,又能用嘴在泥沙裏挖軟體動物,所以它們主要的競爭物件是鰭腳類。這倆貨的競爭結果還真就不好說,大機率打個平手吧,畢竟都屬於茍王體質。最近幾年發現了一個新玩意兒——極泳龍,這家夥居然是個濾食動物,而且甚至還自己長出了肉質次生腭。無獨有偶,豹海豹也能用牙縫濾食磷蝦。強烈建議鰭腳類和蛇頸龍類在一塊生一窩,生態席位幾乎處處對標。

極泳龍
豹海豹的牙齒

重頭戲來了。鯨下目與滄龍超科的正面競爭結果會如何?來個體型對比先。

目前最大的滄龍:霍夫曼滄龍(還有一種說法是海王龍,保守起見先以霍總為準吧),最大體型在15到17公尺不等,體重在12到13噸之間。畢竟是古生物,用化石反推體型還是比較困難的,所以做不到很精確。而最大虎鯨9.75公尺是從照片推算出來的,真正測量過的最大長度是9.45公尺,是日本鬼子撈上來量的,準確性至少可以保證。體重的話,保守十噸以上吧。可以看到,其實二者的體型是差不多的,虎鯨的粗壯度和魚型化程度要更強一些,所以撞擊傷害和靈活性應該是比滄龍更強的,但牙口方面明顯是滄龍更猛一些,所以二者 單挑 的結果我比較支持五五開。當然有些喜歡滄龍的朋友可能會選擇一些比較激進的體型數據,所以你要是說滄龍單挑略強,我也是接受的。畢竟,大自然不是鬥獸場,五五開也好,六四也罷,這種相差不多的掠食者互相碰面八成以上不會打架。

不過,別忘了虎鯨會群毆。

雄虎鯨的單挑戰績就已經很可以了,曾經活啃成年南露脊鯨三十秒,單殺有母親保護的座頭鯨幼崽,風箏抹香鯨群等。然而虎鯨的群毆戰績,就比較嚇人了。亞成年藍鯨,弓頭鯨,座頭鯨幼崽,灰鯨幼崽,抹香鯨群……(以上提到的抹香鯨群都是雌性和幼崽組成的群,面對雄抹還是要忌憚三分的)因此可以確定的是,成年霍夫曼滄龍雖然完全有能力自保,但只要和虎鯨群相遇,也一定會被驅趕。而幼年和亞成年個體一旦落單,估計也會成為虎鯨的食物。在競爭能力上,可以說霍夫曼滄龍是要略遜一籌的。霍夫曼已經是目前發現的最大滄龍了,因此其他種類的滄龍面對虎鯨的表現不會比它好到哪去。虎鯨是全球分布的物種,穿越到馬階, 也一樣是強悍的頂級掠食者

同樣,面對成群結隊的寬吻海豚和飛旋海豚這類漁夫,小型滄龍類也占不到什麽便宜。這些高智商的漁夫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圍獵魚群,圈走一部份滄龍和蛇頸龍的食物來源不算什麽問題。至於打架,打不過不會跑麽?而且成群的海豚是有機率趕走鯊魚的,驅趕物件換成中小型滄龍效果也是一樣的。當然,海豚是做不到把滄龍競爭到滅絕的,因為 只要物種之間的軟硬體差距不是特別大,生態席位也不是特別沖突,在沒有環境引起的大滅絕幫忙的情況下,強者純靠競爭一般是搞不死弱者的 。目前一類物種依靠壓倒式的競爭力把另一類物種搞滅絕的例子 只有一個:盾皮魚對板足鱟 ,這個是差距太大了沒辦法,除此以外沒有這樣的先例。

至於須鯨,這就得考慮白堊紀的海洋情況了。藍鯨長須鯨弓頭鯨這種大麥克,一般的生態系可養不起,它們在現代主要是吃磷蝦和橈足類這些小動物。磷蝦簡單來說是一類進食藻類和浮遊生物就能瘋狂繁殖的「海洋小米粥」,數量大,營養高,而且是寒冷海域的特產,橈足類比磷蝦更小一些但生態席位也差不多。眾所周知,食物鏈越短,營養流失越小,沒有中間商賺差價,才會出現藍鯨弓頭鯨這樣的巨型濾食物種。然而縱觀整個中生代,也沒出現過像磷蝦這樣的動物,所以很遺憾,超大型須鯨在白堊紀大機率會沒東西吃。然而,塞鯨、座頭鯨這種中型須鯨是吃魚的,座頭鯨可以在水下集群發出巨大的聲響制造「音墻」,把魚群震成一團趕向海面,最後集體「億口悶」,這種進食方式可比中生代的海爬高效多了。其他須鯨哪怕不玩這種花活,它們的「鯨吞」式進食方式也同樣十分高效,捕食中生代的魚群和頭足類群體是沒有問題的。當然,中生代的海洋中倒是有巨量的菊石,不過須鯨沒有牙齒,就沒口福了。

座頭鯨捕食

所以,可以確定的是,當代鯨豚類和馬階的海爬競爭是有優勢的。不過,馬階這個時間點其實選的並不好,因為此時的海洋生態系剛剛經歷過一次中型滅絕事件——森諾曼期-土侖期滅絕事件,這個事件對陸生恐龍影響不算特別大,但把海裏的魚龍和上龍給搞滅絕了。滄龍在大滅絕過後下海,到恐龍滅絕前夕也才發展兩千多萬年,能發展出霍夫曼這種能達到虎鯨級別的掠食者已經非常不容易了。所以,滄龍不是弱,而是可惜,剛剛發展兩千多萬年就被一顆隕石給砸沒了,留下了諸多遺憾。

那麽要是換個穿越時間,取白堊紀前中期,讓鯨類和上龍打一架會如何呢?

最大朗式放逐龍與最大虎鯨對比

圖中可以看出,最強上龍——朗式放逐龍的頭骨硬體比霍夫曼滄龍要更恐怖一些,畢竟上龍在海裏待的時間可比滄龍長多了,有充足的時間演化當然就比較生猛。但上龍的身體結構要更扁平一些,所以機動性仍然比虎鯨差,總體上來說面對虎鯨的優劣和滄龍差不多,同樣是單挑能打跑,群毆打不過。上龍這個類群和齒鯨的競爭結果也不會和滄龍超科有太大的區別。早白堊紀的所謂「地獄水族館」,鯨豚類應該是可以平穩度過的。比起上龍,真正的威脅可能是老敵人——鯊魚。白堊紀的金廚鯊和角麟鯊可比今天的大白鯊大多了,而且鯊魚的牙齒和頭骨硬體普遍強於同長的羊膜動物。

那如果穿越到三疊紀去打魚龍呢?

從上到下:梅氏利維坦鯨,喜馬拉雅魚龍,朗式放逐龍,虎鯨

先說結果。鯨豚類和三疊紀的魚龍能共存,且除了捕食菊石的生態席位以外,一樣能占較大優勢。畢竟大多數三疊紀的魚龍都是這樣的:

不過,雖然大多數魚龍都是長身子+小細嘴的形態,但仍然是有例外的。三疊紀的喜馬拉雅魚龍雖然只出土了幾塊碎的下頜、脊椎和牙齒,各種流派的復原圖都有,根本無法確定形態,但可以肯定的是,喜魚的體型是很大的,保守也是身長15公尺以上、體重25噸以上。哪怕牙齒還是比較細小,頭骨也沒那麽強壯,但至少這個體型已經可以對齒鯨類扛把子:虎鯨產生威懾了。同時,比起上龍和滄龍,魚龍至少能在體型和魚型化程度上與鯨類打一打。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魚龍——西卡尼薩斯特魚龍,常規上限有20公尺,50噸重,這已經達到大型須鯨的水平了。而一些魚龍的碎脊椎化石表明,個別超大型魚龍的身長甚至可能達到30公尺左右,也算狠狠為海爬長了臉。

至於為啥魚龍能長這麽大,這裏就長話短說吧。三疊紀時期海洋裏的頭足類就像今天的魚類一樣常見,菊石、箭石和今天的魷魚的祖先在當時都可以長到很大的體型,而且數量也出奇的多。以至於魚龍的口部結構連簡單的「吸溜」都做不到,只靠自己的大長嘴來夾頭足類吃,都能長到這麽大的體型。由此看來,抹香鯨、領航鯨和芮氏海豚這些沒有幾顆牙齒的深潛鯨反而在三疊紀比寬吻海豚這種有牙的漁夫過得更順,它們可以在嘴裏形成負壓吸軟體動物吃,這一點是比魚龍更進步的。

以上,就大概是鯨類穿越到中生代的結果了。當然,僅僅是個人觀點,歡迎大家在評論區交流,如果文章出現致命錯誤我會修改。不過我隱約發現評論區開始出現誤導性觀點和謠言了,當這類言論數量和點贊數達到一定規模時我會回來更一波辟謠,當然這個過程會積極打碼保證網友的私密。

評論區熱門問題總結:

1.

都2202年,怎麽還有人覺得恐龍是冷血動物呢?罰你去活禽市場抓只雞摸一摸,看看冷不冷。記住,要抓活的,別抓已經剁成塊的。

2.

「神經反應速度」是什麽鬼?哺乳類和恐龍都是脊椎動物,只要是脊椎動物,神經纖維上就都有髓鞘,神經傳導速率都是一百米每秒,這方面哺乳類別說和恐龍了,和魚都沒區別。

3.

這位兄弟說的……

沒毛病!我忘了這回事了!

哺乳類的牙齒有個歷史遺留問題,就是一輩子只有兩套牙齒,第一套還能浪一浪,第二套用壞了就寄了,沒法換了。而齒鯨更絕,出生就一套牙,連浪的機會都沒有。遠洋型虎鯨由於常年吃皮膚粗糙的小型鯊魚,到老了牙都磨沒了。好在虎鯨已經智商高到能做出「尊老愛幼」的行為,年輕虎鯨會餵養牙禿了的老鯨。

這個歷史遺留問題的誘因目前還不明確,可能和哺乳類曾經全員高代謝且短命有關系,這裏就不討論了。不過現代的哺乳動物為了修補這個bug開發出了不少黑科技,比如:

馬科頭骨解剖,其演化出的高冠齒基本上一輩子都磨不禿
嚙齒目的門齒可以終生生長,不及時磨牙反而會出事
大象的可以像傳送帶一樣一點一點從下頜內部長出新的臼齒

而鯨類其實也修了bug,它們走的是嚙齒目的策略,所有的牙齒都能終生生長,所以只要磨牙不磨的太過分,鯨類的牙齒應該是越老越粗大的。而且,鯨類牙齒的牙根比一般的哺乳類更深,琺瑯質也更厚,可以說是哺乳類中硬度最大的牙齒之一了。不過,哪怕鯨牙再大再強悍,那也是免洗的,咬崩了肯定不劃算,所以齒鯨應該不會傻到去跟一身硬殼的菊石較勁。現代虎鯨吃鯊魚也會為了保護牙齒而只吃魚肝。再者說,白堊紀的有些菊石是這個熊樣的……

簡直就是一堆水下大鋼盔。這就算叫抹香鯨它二叔——梅式利維坦鯨過來,估計都得一臉嫌棄,然後啃其他海爬去了。畢竟,那個時代的魚龍和上龍,脂肪含量還是不錯的。

4.

首先,我原文說的是「排除病原體的影響」,我感覺這話說的挺嚴謹了,因為誰也不知道到底有沒有影響,有的話影響會有多大,畢竟也沒人穿越過,所以就直接「排除影響」,不考慮了,不是挺好麽。

其次,中生代也有哺乳類,而且多樣性比今天的哺乳類還強,畢竟白堊紀末的大隕石同樣讓哺乳類付出了90%物種滅絕的代價,那些已滅絕的哺乳類身上如果有攜帶特殊病原體的話肯定也跟著滅了。而今天的動物突然穿越過去,就得面對這些遠親身上的病原體,你能保證肯定不會種間傳播嗎?同樣道理,今天與鳥類接觸密切的哺乳類身上肯定會攜帶禽流感,而鳥類就是一類恐龍,誰知道中生代的恐龍對禽流感的反應怎麽樣呢?所以,一旦考慮了,情況就會復雜到我寫幾十萬字都寫不完,不如直接忽略影響。

5.

袋鼠,已經脫離二足「行走」的範疇了,人家是二足「跳躍」,或者說這玩意已經不會行走了,腿部處於基本鎖死的狀態,連「溜達」這個姿勢都做不到,本來就是跳著走的當然可以做到遠距離跳躍,所以二足行走的不擅長跳躍還是沒毛病。不需要快速奔跑的時候袋鼠是用尾巴撐著自己一點一點往前蹭的,這種特殊形態屬於嚴重特化。當然,這種特化破天荒的給袋鼠提供了不錯的耐力和速度,在這不得不感嘆一下大自然的神奇。

6.

其實看到這個評論我是感到欣慰的,至少沒人跟我說中生代含氧量高於新生代了,挺好挺好。

但是,中生代的大氣濃度是比新生代高一些的,所以單位體積內的氧氣雖然比例低了,但飽和蒸氣壓更大,含量不一定低。現代生物在那種環境下還真不一定會缺氧,甚至還有可能醉氧。

另外,回答裏也提到了,哺乳類的肺泡與橫膈膜同樣是後期裝備,哪怕真的是低氧環境也是可以適應的。普通人類在青藏高原也無非就緩個十天半個月,適應了就沒事了,藏民和我們又沒有啥基因差異。而且你看牦牛雪豹藏羚羊土撥鼠不是都活的挺好的麽?世界上哪個高原上沒有定居的哺乳類啊?

所以,含氧量這種事,小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