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跨學科,跨斷了多少人的學術路

2024-08-19科學

跨學科研究是受學界推崇的大趨勢。話雖是這麽說,但著眼到每個科學家具體的職業發展時,跨學科路線所面臨的巨大挑戰便會不聲不響地顯露。事非經歷不知難,人人都說跨學科好,但基金好不好申請,論文好不好發,只有從事相關研究的學者自己才清楚。

圖源:Senjin Pojskić

科學家們一致認為,在生物醫學、材料、環境保護等領域,跨學科研究是一種十分重要的研究形式。 以生物醫學領域的跨學科研究為例,這些跨學科研究不僅整合生物學各個子領域的知識,並且還廣泛引入生物學之外的其他學科,如物理學、化學、電腦科學、工程學和社會科學等。比如,一項關於人們在搬運勞作中如何傷害頸、背部的最新研究,就囊括了工程學、麻醉學和骨科學的知識。

在考慮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的革命性突破時,學科之間的深度交叉融合更是勢不可擋 。為統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交叉科學領域整體資助工作,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於2020年11月成立交叉科學部。該舉措正是源於促進復雜科學技術問題的多學科協同攻關,探索建立交叉科學研究範式等目的。

然而,即便學界、政府都對跨學科研究的發展十分重視,從事跨學科研究的科學家仍然面臨著巨大發展障礙。 一項新研究發現,那些熱衷於跨學科研究的年輕科學家,在職業生涯早期比專攻單一領域的同行們面臨著更為嚴峻的發展挑戰。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俄亥俄州立大學經濟學教授Bruce Weinberg表示:「跨學科性質的研究一直被認為是最有價值的。作為一名經濟學家,你當然會認為那些從事跨學科年輕研究人員會獲得最豐厚的報酬。但事實並非如此。」

Weinberg等人想要弄清楚:那些在研究生、職業生涯早期專註於跨學科研究的科學家,與主要堅持專一領域研究的科學家相比,其職業表現與發展潛力到底如何。於是,他們在研究中分析了154021名研究人員的數據,這些研究人員在1970年至2013年間獲得生物醫學領域博士學位。而研究的另一個樣本包括了這些研究人員在1970年至2018年間發表的260多萬篇論文的數據。

研究首要分析的是:科學家的跨學科性與其職業壽命之間的關系。研究分析了從1970年至2013年期間畢業的研究人員的「學術壽命」。他們定下的標準是,如果研究人員連續5年沒有發表任何學術論文,則認為該研究人員已經結束了他的學術生涯。 在學術圈「不出版,就出局」的行業現實下,這一標準雖然簡單粗暴,但卻十分有效。

研究根據初始跨學科水平,將所有研究人員分成5組,第一組為跨學科水平位於前1%,第二組為1%到10%,後續三組分別為10%到25%、25%到75%、75%到100%。

分析結果顯示,職業生涯早期是學術界的一道大坎。無論研究人員的跨學科水平如何,都有一大批研究人員會在職業生涯早期倒下。但隨著職業生涯年限的增加,研究人員結束學界的速度逐漸放緩。但是,跨學科性較強的研究人員撐過職業生涯早期的機率明顯低於跨學科性較低的同行,他們大部份都在早期「夭折」了。

在跨學科性位於前1%的研究人員中,只有一半的人能夠撐過學術生涯第8年,另外一半的研究人員在8年內就停止發表論文了;而反觀中度跨學科性的研究人員(即跨學科性排名位於10%到75%之間),他們之中有一半的人能夠持續發表論文,一直維系20年以上的學術壽命。

縱座標為存活比例。橫座標為職業生涯年限。可以發現,跨學科性位於前1%的研究人員(藍線表示),更容易終止學術生涯,其平均學術壽命也更加短暫。

圖源:pnas

研究還考察了研究人員跨學科性在其整個職業生涯中的變化情況。他們將154021名研究人員按照初始跨學科性高於和低於中位數分為兩組,並分別繪制了他們職業生涯中的跨學科性的變動情況。一個有意思的對比情況顯現了出來。

首先是最初跨學科性高的研究人員,其跨學科性會大體下降。而跨學科性低的研究人員,其跨學科性會上升。Weinberg表示,事實證明,最初專註於本學科研究的研究人員在職業發展過程中會變得更加跨學科。但他也指出,最初跨學科性高的那部份研究人員的跨學科性降低,是令人擔憂的。

藍色區域為初始跨學科性高於中位數的研究人員,紅色區域為初始跨學科性低於中位數的研究人員。

圖源:pnas

高校誠然了解跨學科的重要性,也在透過多種方式鼓勵跨學科研究。但跨學科性高的研究人員仍然面臨較大職業障礙,以至於不得不調整跨學科性來降低職業壓力。Weinberg認為,該問題的根源可能在於:以單個學科為基礎的傳統學術結構會阻礙那些具有更廣泛研究興趣的早期職業研究人員。這些研究人員因為高度的跨學科性而難以被傳統學術結構接納,從而陷入發展困境。

Weinberg表示,這是一個可以解決的問題,高校也希望解決這個問題,其關鍵在於重新設計已經存在多年的學術體系。專一研究領域的研究人員在職業生涯穩定下來後,也都更多地開始跨學科研究,這證實了跨學科研究的必要性。但與直接開展跨學科研究相比,由專一領域走向跨學科的學術發展道路明顯更為穩健,這一差別恰恰說明了現行學術體系是利於專一領域研究的,是不利於跨學科研究的。如果要鼓勵跨學科研究,為跨學科研究人員掃除存在的發展障礙,自然是燃眉之急。

Weinberg說:「我們錯失了一個機會。我們沒有鼓勵那些與其他領域科學家通力合作、解決社會最棘手問題的年輕科學家。我們需要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激勵。」

該研究由俄亥俄州立大學經濟學教授Bruce Weinberg、馬里蘭大學巴爾的摩郡分校經濟學助理教授 Enrico Berkes、印地安納大學的Monica Marion和 Stasa Miljevic共同完成。論文於2024年7月29日發表在PNAS上。

參考文獻:

[1] https://doi.org/10.1073/pnas.240264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