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sh and Fisheries】釋出上海海洋大學等科研團隊研究成果。本文圖片均為 上海海洋大學 供圖
近日,上海海洋大學萬榮教授課題組聯合美國夏威夷太平洋大學、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以及遠洋漁業科學與技術戰略創新團隊等研究人員在揭示海龜兼捕減緩方法有效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該成果以【A meta-analysis ofbycatch mitigation methods for sea turtles vulnerable to swordfish and tuna in longline fisheries】為題發表於漁業領域頂級期刊【Fish and Fisheries】(doi: 10.1111/faf.12865)。
作為環境敏感型物種(ESS),海龜長期面臨棲息地破壞、氣候變遷、海洋汙染和漁業誤捕等多重威脅。其中,赤蠵龜(Caretta caretta)、棱皮龜(Dermochelys coriacea)、太平洋麗龜(Lepidochelys olivacea)和綠海龜(Chelonia mydas)與延繩釣漁業活動的互動尤為顯著。延繩釣漁船采用傳統的漁業生產方式,透過布設大規模的釣線捕獲深海魚類,然而由於釣鉤位置與海龜棲息深度的重疊,導致海龜禁捕問題成為全球永續漁業面臨的一大挑戰。
延繩釣漁業示意圖
盡管在全球範圍內已經相繼開發出各種減少兼捕(漁業中不可避免地捕獲到非目標種類或不符合要求的目標種類漁獲的現象)的方法,然而這些技術在跨物種和區域間的有效性,以及多種措施聯合使用時的協同效應尚不明確。
該論文首次從全球視角出發,透過匯總整合多個獨立研究的結果,基於穩健變異數估計的標準元分析方法對釣鉤、餌料以及其他兼捕減少裝置的有效性以及與漁業捕撈的相容性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評估,研究結果揭示了不同減緩措施之間物種特異性和區域差異化的微妙階層,展現了更加廣泛和清晰的模式和關系,為保護瀕危海龜族群以及推動精細化的漁業管理實踐提供了前瞻性見解。
論文從全球視角出發,匯總整合多個獨立研究的結果。
論文同時針對當前區域性漁業管理組織討論關註的兼捕緩解措施替代方案,證實了與單一方法相比,不同型別釣鉤和餌料聯合使用產生的掩蓋效應在減緩效果上的提升有限,該發現為制定有效的特殊關註物種(SSI)養護管理措施提供了重要的科學證據。
上海海洋大學2023級碩士研究生嚴浩為論文第一作者,萬榮教授和周成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23YFD2401301和2023YFD2401305)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