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鋼被舉報根本不是因為圖片誤用這個問題。
最早的處理公告中,裴鋼院士PNAS論文的結論是「沒有造假行為」,而不是存在圖片誤用。在這給大家說「圖片誤用」與「圖片造假」的差別對解決裴鋼事件並沒有實際性的幫助。這個題目其實不應該把裴鋼放主要位置,因為他根本沒有涉及「圖片誤用」。
這個題其實應該拆成兩個部份來看。
第一個,是曹雪濤與李紅良的圖片誤用。
第二個,是最近鬧的滿城風雨的,針對裴鋼的造假舉報,與圖片誤用無關。
聯合工作機制回復的是第一部份,對最引發關註的裴鋼事件只是用「鐘南山領導調查組」為由一筆帶過。
但既然回復了,我們就好好扒一扒圖片誤用和圖片造假的差別。
曹雪濤對於自己那麽多出現問題論文的解釋是,很多早年間的期刊並沒有明確的圖片處理政策,包括那時整個生物學學術界對圖片處理的措施沒有明確的要求。但是近十多年來,各個期刊對圖片處理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
比如說,在很早之前,對WB結果之類的圖片進行一定程度的拼接是合理的。甚至在現在Nature出版社圖片指導中也是允許帶標註的拼接。包括用不同膠的內參也可以在嚴格的限定條件下進行使用。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對這篇曹院士18年論文的質疑中,就提到了左邊的內參EKR1/2與p-ERK1/2的墨點非常不同,但跑過這兩個蛋白的都知道,兩者的形狀是非常一致的。那麽左下這個 圖可能用了不一樣的內參,在18年Cell肯定有明確指導的情況下這麽操作,雖然不會太影響這個實驗的結論,但是可能真是因為「圖片誤用」,問題也不大。如果提供原始數據,或者正確的圖片,甚至重復新的實驗,進行一下勘誤也是常規操作。
再另一項質疑中,出現兩張圖片完全一致的情況。
隨後作者也給出解釋,就是不小心復制錯了。並提供了原始正確的數據給質疑者與期刊,進行了勘誤。這種能夠提供原始數據的,說是「圖片誤用」也沒有任何問題。
但是這種不同樣品條帶完全一樣的呢?有明顯PS痕跡的呢?沒有圖片會自動拼接,也沒有任何期刊的圖片政策允許這種程度拼接,這是實實在在的 「捏造數據」 ,絕對不是圖片誤用。
期刊也不傻,圖片誤用勘誤就行,造假當然是撤稿啊,這篇拼接直接就被撤稿了。
是不是可以接受的,我想期刊編輯對學術規範的了解不一定比院士差。更不用說是JBC這個有近120年的歷史,先發過N個諾獎發現的老牌期刊。在去年2019年針對曹雪濤的12篇發表在JBC的論文發出了Expression of Concern. 如果只是圖片誤用,根本到不了撤稿和一下關註12篇期刊的程度。
我們在之前的回答裏已經說過了。要說曹雪濤沒有「圖片誤用」,全部是造假,絕對是不合理的。但要說曹雪濤全是圖片誤用,沒有造假,也無法服眾。
我大概看了一下,曹的很多論文的圖片問題的確得到合理的解釋,也有原始數據證明是圖片誤用,但還有很多問題沒有答復。 還是我們說的,調查組應該公布詳細的調查報告,因為曹雪濤原始在調查過程可是提供了 1500頁的資料 。對所有的問題,任意一個受質疑的點,我猜測這些材料都可以給出一個令人信服答案。
不能說70%是圖片誤用,就說剩下的30%也是圖片誤用。 至少現在有一些拼接問題還沒給出答復,而且這裏面有些論文都已經撤稿了。為什麽能說服調查組沒有造假,卻不能說服JBC,用勘誤來解決問題呢?
至於裴鋼,他的問題根本就不是圖片的關系。
我們在之前的回答裏就說了,這是更高級的指控,遠高於圖片造假。
裴鋼被舉報學術不端,完全是因為其實驗結果無法重復。而 聯合調查組根本沒有關註甚至解決這個問題。就說了一句沒有發現造假行為,然後就是網上各種嘴炮。不管是裴鋼、科技部、還是聯合工作機制都沒能解釋: 為什麽這個實驗結果無法重復。
反而是這一系列的操作,遮遮掩掩,避重就輕,將一個本來一個可能是實驗錯誤導致錯誤理論,透過撤稿就能解決的事,硬生生的發展成為了全民打假的一個發泄口。現在這個情況,就算當年裴鋼真的不是主觀意願造假,真的只是因為實驗錯誤得出了一個錯誤結論,也沒有人信了。在大眾的眼裏,裴鋼現在,就是「主動的造假並拒不承認」
至於鐘南山院士,水平在,資歷夠, 但科學永遠不是權威說了算的 。真相就是真相, 這與誰舉報,誰調查無關。
在這裏,用一句饒毅老師的話還給調查組
「謬誤不會因為任何事就能變成真理」
以上內容均由ViaX鹽趣線上科研教育簽約導師C·Liu提供
責任編輯:趙晨旭(信箱:[email protected]如需交流、轉載、供稿、合作請信箱聯系,並註明單位、職位及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