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西方擔憂的,並不是嫦娥六號成功返回!而是中國科研團隊太年輕!

2024-06-27科學

已開啟全網維權,搬運抄襲舉報

6月26日,嫦娥六號探測器成功完成月球采樣返回任務,將約1731克月壤安全運送至中國廣州落地,這標誌著中國航天事業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西方媒體紛紛報道了此次成功,除對中國科技實力表示擔憂,更令他們驚訝的是執行此次任務的科研團隊竟如此年輕。

開啟新華社的報道照片,指揮中心內坐滿了身穿藍色制服的年輕人,主控大屏前,年僅35歲的總指揮王忠輝沈著鎮定地排程指揮。在他們身後,中國載人航天的歷史正在進行時。

1993年,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船「神舟」號在茫茫大海上漂泊一個多月,因為遭遇美國封鎖;2003年,中國航天員楊利偉成功進入太空,中國正式開啟載人航天之旅;2020年,中國天問一號探測器實作火星采樣返回。

在短短30年間,中國航天由從0到1,再從1到1000,載人航天、月球探測、深空探測都取得鏡頭級進展。中國空間站核心艙天和核心艙已經建成,未來還將建設月球基地。我們正以「中國速度」開拓太空,實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這一切看似突如其來,實則來之不易。20世紀90年代,中國多次希望加入國際太空站計畫,開展國際合作,但屢遭美國等國家的拒絕和封鎖。「不能合作,我們就自己搞」。在這種環境下,中國科研人員開始自主研發航天技術。

發射失敗、通訊中斷屢見不鮮,但科研人員不退縮,日復一日地重復試驗,終於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中國擁有自主可控的衛星導航系統北鬥,與GPS、伽利略系統並駕齊驅。

在月球探測方面,嫦娥五號完成中國首次月球采樣返回,而嫦娥六號更實作了人類史上首次月球背面采樣返回。在深空探測方面,天問一號不僅實作首次火星采樣返回,還送來高畫質火星全景圖片。

然而更讓西方國家擔心的是,完成這一切的不再是他們熟悉的「中國人」的形象,而是一個個年輕力壯的新生力量。現場指揮嫦娥六號的王忠輝只有35歲,天問一號總指揮也才36歲。科研團隊的平均年齡普遍在30多歲,與西方國家科研人員的平均年齡形成強烈對比。

這預示著中國科技創新的活力正在蓬勃向上。中國載人航天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年輕人功不可沒。90年代開始參與研制首艘載人飛船的一批科研人員,如今已是各計畫的領軍人物;而如今研制嫦娥、天問號的年輕科研人才,也在接力棒上繼續前行。

他們不畏艱難,甘於奉獻,以青春為載體,以夢想為動力,將中國航天推向新的高度。青春意味著無限的可能。載人航天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領域人才密切配合。從航天器研制到發射場建設,從任務設計到實驗室測試,到營運管理,每個環節都需要大量年輕人充滿熱情地投入。

有了他們,中國航天將擁有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未來10年,20年,他們會見證更多令人振奮的時刻。青春正當時,我們必須保持謙遜謹慎,不斷學習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

在繼續鞏固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等傳統優勢的同時,也要積極布局航天站建設、火星探測等前沿領域,實作跨越發展。只有開拓創新,才能引領未來。中國航天夢是每個中國人的夢。讓我們腳踏實地,青春風發,繼續為之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