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科在 一個偏工程的組 ,大三大四在哈佛做科研實習的時候待過兩個組, 一個偏實驗 , 一個偏理論計算 ,現在因為某些原因暫時在西湖大學做RA(科研助理), 所在的組是做凝聚態物理理論的(主要是推公式,計算比較少) 。總體而言,我可以說是 待過各種型別 的課題組,所以對不同型別的課題組的組會形式也算有一些了解,希望能在這個回答裏稍微概括總結一下。
本科期間所在的那個偏工程的組, 理論和實驗都做 ,而且因為 工程學科 的緣故,組裏 做什麽方向的都有 (物理、高分子、機械、力學、化學等等),所以組會一般來說是 一周一次 ,每次組會上 大家各自準備一個大約二十分鐘的ppt匯報 ,講一講自己最近的進展,同時也可以講一講遇到的問題,向組裏不同背景的同學尋求一些相關領域的幫助。我個人感覺,對於 偏工程性學科的科研 ,因為其需要 在一個工程中大家各司其職 (理論,計算,實驗,測試等等都要有人做),互相幫助,所以組會一周一次,在每次組會上大家都說一說自己的工作,是一個比較好的節奏,能夠比較迅速地 促進合作 ,推動課題的進展。
後來 去了哈佛做訪學 ,曾經在兩個組待過,先說說 第一個偏實驗的組 吧。這個組因為大家都是 做實驗 為主,所以 科研計畫的周期會相對比較長 ,因此組會的形式也和之前的組有所不同。我們的組會是 一周一次 ,但是每次就大概 一個或者兩個人講,各自做四十五分鐘到一個小時的報告 ,匯報自己近一段時間的進展,組裏的學生一般有十多人,所以 每個人大概一個多月左右會需要匯報一次 ,這也很符合做實驗的周期,一般一個多月總會有些新的實驗結果可以匯報了。同時,我們 每兩周還會和導師有單獨的小的meeting ,討論課題的進展,大組會和小meeting輪流進行,可以保證課題一直在推進。
在哈佛待的 另一個組是偏理論計算的 ,眾所周知做相關方向, 出結果比較快 ,寫好了程式碼很快就能跑出一堆結果,所以我們的 組會也比較頻繁 ,一般來說 一周會有一次甚至兩次,每次組會都會有若幹人進行報告 ,講自己的成果。同時, 每周每個人也會和老板有小的meeting,而且一旦算出了什麽結果就可以立即和老板約meeting ,這種高頻率的組會和小會,能夠很及時地跟進課題進度,促使大家迅速做出成果發文章。
後來我 在西湖大學這邊做理論物理,組裏主要做的就是推公式 ,電腦一般也就碼碼程式碼求解一下。做凝聚態理論, 課題的周期會比較長 ,因為需要積累 很多基礎的知識 (量子場論,凝聚態場論,固體理論等等),同時也要讀很多的paper,讀paper的時候還要順著別人的公式推一遍去理解別人的工作,因此我們的課題組的組會也會照顧到這樣的情況。我們一般 每周有兩次會 ,一次是 周一的組會,由一個同學來講自己的工作 ,一般我們不做ppt, 直接就是手推公式 ,我們的辦公室的墻就是白板(如下圖),所以直接在墻上推公式邊推邊講就非常棒。
另外我們除了周一的組會,周五下午還有一個 journal club ,即 每周兩個人來分享自己近期讀的文章 ,講一講這些文章的大意,及他們有意思的地方。我覺得這個journal club非常好,這 有助於讓同學們迅速地擴充套件自己的視野 ,了解凝聚態物理理論前沿的各個方向,我也是在journal club上才了解到,物理系統裏的 拓撲概念已經滲透到了凝聚態的各個領域 ,拓撲量子計算,拓撲近藤效應(Kondo Effect),拓撲重力波等等,真的幫助非常大。另外我們 每周還會有一個固定的時間去和導師單獨討論自己的課題 ,我最近在學量子場論和多體理論,很多時候我會利用這個時間去問導師一些問題,導師也會很熱心地帶我推公式給我解答,這讓我進步很快。
總體而言,我覺得 偏工程的組 ,組會應該每個人都講,且頻率可以適當高一些,這樣有助於大家相互交流,確認分工與合作,一同推進課題進度; 偏實驗的組 ,應該考慮到做實驗的周期一般較長,所以每個人可以隔較長時間講一次,確保每次匯報都能比較完整; 做計算的組 ,因為課題推進速度一般都比較快,所以組會可以頻繁一些,同時也可以和導師多約meeting,這樣能快速跟進課題進度; 做純理論的組 ,因為推公式本身周期也比較長,所以每個人講組會的頻率也應該低一點,但是可以多做類似於journal club的分享,這樣有助於大家互相交流,了解前沿理論,激發新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