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如何評價古典名著中的地理,是錯誤還是另有隱喻?

2022-11-07科學

如果對三國演義地理感興趣,可以移步我之前的回答 【用三國誌11的地圖說說演義地理】,下面我想就題主提出的「地理錯誤」的問題說說我的理解。

讀古典名著的第一原則是 尊重原文 ,尊重名著文本中包含的世界觀設定。對名著中的地理也要這樣看待。幾大名著中,【三國演義】的地圖與歷史地圖最為接近,也最容易讓讀者誤解為「演義地圖與歷史地圖完全一致」。如果基於這一誤解,把演義地圖中不符合歷史地圖的部份視為錯謬,動手訂正,那就是正照風月鑒、以假做真了。

演義地圖再接近歷史地圖,也不是采用「歷史地圖本位主義」的理由。 正如演義情節再接近歷史事實,也不能反過來說「三國演義誤導了讀者」一樣。小說有架空權、虛構權,在作者設定的世界觀和運轉邏輯的基礎上展開情節,只要在小說內部能夠自洽,就不應視為錯誤。

例如,【演義】作者把祁山的位置移到了秦嶺之北、渭水之南、斜谷口和箕谷口之間,只有這樣,才能使諸葛亮的每次北伐都和祁山有所關聯,「六出祁山」的說法才有著落。細讀原文,可以發現在各個情節中祁山的位置是一致的,並不是作者一時失誤。

又如,【演義】中的沂水關和虎牢關是洛陽以東的兩座雄關,也是諸侯聯軍討伐董卓的主舞台,溫酒斬華雄發生在沂水關,三英戰呂布發生在虎牢關。雖然在歷史上它們是同一個關隘,但是在演義設定中,它們是不同的關隘。

又如,【演義】作者喜歡將州治所城市以州名稱呼,例如青州、徐州、荊州。很多時候這座首府城市以虛構城市的形式存在,例如作為首府的「荊州」,既不在襄陽,也不在南郡。只有接受演義世界存在這些與州名同名的治所城市,一些相關的情節才能理解。

又如,曹洪丟了潼關後,曹操討伐馬超,被殺得割須棄袍,沒能奪回潼關的曹操又去北渡渭水,又出了奪船避箭的驚險場面。看歷史地圖會覺得不可思議,丟了潼關的曹操怎麽可能北渡渭水?只有接受【演義】的設定,潼關在渭口以西,精彩的渭橋大戰情節才有發生的舞台。

所以說,我們心中要有歷史地圖,但是不要以歷史地圖為信仰,去「檢閱」演義地圖。演義地圖雖然接近於歷史地圖,但其中也有架空和虛構的部份,往往是出於為情節服務的目的,如果不進行改動、扭曲、移花接木,精彩的情節就無從展開。

小說的核心是人物和情節,只要獲得了對人物、情節的感受,時間、地點、邏輯方面即使出現了不一致也可以寬松對待。 例如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我們感動於他的忠誠和辛苦,不必糾結他為什麽要走彎路。趙雲年登七十力斬五將,我們敬佩於他的老當益壯,不必糾結他的年齡與出場時對不上。曹操追擊從洛陽西逃的董卓在滎陽兵敗,我們稱贊他早期的一腔孤勇,不必糾結滎陽什麽時候跑去了洛陽以西。諸葛亮在上方谷回天乏術,我們嘆息大勢已去天命難違,不必糾結他預測天氣的本事去了哪裏。

不符合歷史,還是內部不自洽;是有意為之,還是無心之失;我們是替作者去圓,還是不介意他的紕漏……這些關聯到一個元問題:我們對【演義】的完成度,做多高的估計?如果我們把【演義】的完成度估計為滿分,就意味著每個看起來不一致的地方,背後都大有深意,值得我們去挖掘分析。但在對【演義】完成度估計不高的讀者看來,這樣做就很像陰謀論,他們更傾向於認為【演義】是歷史材料和民間文藝「縫合」的產物,有些地方很粗糙,不能細究。

歷史地圖是比歷史事件爭議更少、更被公認的知識,用歷史地圖讀演義情節在讀者心中更自然而然,在大部份時候這樣做也不會有什麽問題。但大家很難會考慮這樣做的局限性,更難有勇氣得出「演義此處地理設定與歷史地圖不同」的結論,而是預設用歷史地圖看演義情節總是有效。事實上,歷史地圖雖然是一種基礎的、工具性的知識,但它仍然是相對於演義文本的一種外部知識,既然是外部知識,優先級就要比演義文本更低。地圖知識與演義文本不沖突的,我們就用,沖突的,我們就不用。年表、官職、人物關系也都是同樣的原則。反正廖化就是在蜀國滅亡前夕還秒殺了魏軍先鋒,算起來他那時是八十歲還是九十歲不重要。反正黃忠在斬殺了夏侯淵之後就當上了征西大將軍,這個官是不是劉備當時能封的也不重要。反正劉備就是漢獻帝的皇叔,按家譜細究他的輩分是不是比劉協還低也不重要……至於為什麽,天知道。 對設定我們只需要接受,不需要質疑。

演義分析能用到的材料很多,一是古代版本,二是文史對照,三是地圖辭典,四是評點批註,五是學術研究,六是文學理論,七是雜劇平話,八是古典小說,九是戲曲,十是影視,十一評書,十二連環畫,十三遊戲,十四論壇,十五博物館……還有沒說到的,東西太多了。但在這一切之上的,永遠是原文最大,設定最大。

與設定相比,甚至邏輯都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