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建築學生,方案設計總是沒有創意(課程設計還好,主要想在競賽上獲獎),大佬們有什麽辦法推薦給我嗎?

2020-12-05科學

00/ 引入

全文約3200字,請靜下心幾分鐘看完,你將從本質上對這個問題有通透的理解,也會讓你在個人成長和建築學習的路上少走許多冤枉路。

我的第一個建議是,做方案設計千萬不要從創意開始。 好方案必然有好創意,但期待能透過苦思冥想得出「獨特創意」來做方案,絕對是一個大坑。

以下是本文思維導圖:

作者自制

我們在網上經常能看到某某事務所公布了競賽效果圖、某某工作室發表了新作、某某計畫剛試營業就成了頂流網紅……這些都只是現象而已,讓我們來逐步接近本質。

01/ 如何理解創意?

a. 為什麽很多人沒有創意? 創意並不客觀存在,對很多人來講,從日常的點滴裏抽取創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們每天要接觸的資訊非常大,也許對越來越多的人來講,一天中大部份資訊都來自於線上,這似乎是社會不可逆的發展趨勢。

同時,我們現在日常中接觸的資訊,許多都是碎片化的(換句話說也叫「非線性」),相互之間沒有關聯。

這對於我們幾千年來沒怎麽前進演化的大腦來講,根本無法對這麽龐大的碎片資訊進行系統化處理。 我們大腦的偏好和營運機制,基本都還停留在處理因果關系強(也就是「線性」)的事情上。

許多遊戲就是吃準了大腦的這種簡單快樂:玩家做了A(動了一下手指),然後發生了B(角色行動),就能讓玩家沈浸在簡單的A與B之間的因果作用中不能自拔。

b. 創意≠原創。 創意不意味著要完全原創。在不具備足夠的創作力之前,進行盲目的原創,對方案是幾乎沒有幫助的。從模仿開始並不羞恥,但是要努力從模仿物件上學到點什麽,總結起來。

不論這樣的模仿被別人評論為借鑒也好,致敬也罷,抄襲也沒關系,都是同樣的學習途徑。 真正羞恥的是停留在模仿,沒有進一步的創作成果。

創意可以立足於模仿,並在多次叠代之後,成為別人拷貝不了的原創。

你看我寫的這些觀點,用的還是前人創造的文字,所以創意≠原創。

c. 創意≠靈感。 靈感真的很神奇,我們經歷過很多不同的事件後,在某個一瞬間,大腦突然把一系列事情的內在聯系整理了出來,那瞬間的一激靈,讓我們get到了新的idea,這是靈感,可遇不可求。

基於靈感進行二次創作和深化才能將創意打磨出來。

純粹展示靈感的方案創作,往往過了幾天再看就會無感。因為靈感本身並沒有被雕琢,而你獲得靈感那一霎那的驚喜已經消失很久了。

d. 創意≠包裝。 許多人會養成一種「高效創作法」,想出一個自認為不錯的方案,透過一些調研、論文和事實的拼湊,形成對方案的包裝,作為解釋方案的創意。這既不是明智的做法,也不是「高效」的做法。

這個觀點就不進一步展開了,相信看完下面的內容你就能理解。

02/ 如何思考創意?

a. 建立系統性思考,是幫助我們思考創意的強力工具。

前面說到,「網紅概念設計」,僅僅只是現象。

前面還提到,我們每天需要接觸大量的資訊,且大量資訊都是碎片化的。

這跟建築學是不是很像:永遠有看不完的書,認識不完的大師,了解不完的歷史和理論。

我們的世界是一個復雜系統,學習建築學也是。(關於「復雜」的話題,文末推薦一本書,看完你會開啟新的世界!) 系統性思考,可以幫助我們全面深入地理解復雜的、動態的系統,幫助我們透過現象了解本質。

b. 什麽是系統性思考? 系統性思考就是「建模」——建立對事物的動態模型(不是建築方案的物理模型)。

往往這些系統模型透過圖表來展示的話,會類似這樣:

作者自制,僅作為某計畫思考整理,不具有普適性。

為了建立某個事物的系統模型,我們需要拆解出對事物有影響的「要素」,梳理出這些要素之間的「連結/關系」,並透過系統的「反饋」,來論證對事物的建模是否完善,進而不停地最佳化對整個事物的理解。

要素——連結——反饋,是構成一個完整系統的三要素。 題主所看到的網紅概念設計,是「只見樹木,不見樹林」。不被樹木所困擾,才能看到整個樹林。

c. 如何建立系統思考? 直接跳過這部份吧!下面來圍繞 創意構思 ,教你幾個實操技巧,等用熟一些小技巧後,老老實實地閱讀【系統之美】的前半部份,你能非常迅速地掌握這套思維工具,並且會發現 創意簡直遍地都是

03/ 沒有創意,如何動手?

a. 見聞——拆解

由於對事物觀察方式上有著本質的不同,才會有普通人和高手的區別。訓練見聞的方式真的很基礎,但請不要好高騖遠,請腳踏實地。

提升見聞的一個鍛煉方法,就是去拆解某件事物是因為什麽而存在的。

比如一部手機,不單要拆解物理上的構成——螢幕、外殼、按鈕、電池、處理器,先拆到5個左右就ok了,畢竟不是專業做手機的——還要拆解它因為什麽需求而存在,因為哪些科技而存在,因為哪些材料而存在,拆解它在設計與生產這個流程中的哪部份被生產出來,以後如果被棄用後會回到一個什麽流程裏去……

這個訓練,給自己一周、一個月甚至幾個月去慢慢完成,日常中凡是有碎片化時間,就想想可以從哪些方面去拆解這個事物。

要是覺得拆解手機太難,從一個蘋果拆起也沒問題。只要熟練以後,你會發現,一粒米一片葉子,你都能無限地拆下去,你對這個事物的「動態系統」建模就越來越全面。

b. 感受——理解

許多人可能會認為人的感官是天生的,有音感就是有音感,鷹眼就是鷹眼。但實際上透過後天的訓練,我們的感受力能夠得到極大的提升。提升感官的感受力根本輪不到要拼天賦的程度。

對於設計者而言,最基礎的幾個方式就是透過 五感進行體驗、用手機拍下來、錄個音訊/視訊、透過手繪及時畫下來、文字及時記下來 ……尤其推薦 手繪與文字記錄 ,因為這樣才能形成自己的理解,轉化為自己的東西。

只要持續積累,你的感受力就會越來越強,就能從許多地方感知到創意的源泉。

c. 思考——FIVE WHYS

「五個為什麽」思考法,這能逼著自己刨根問底。

拿題主的問題來舉例子,比如問自己5次「我為什麽想不出方案創意?」,並在每一次「為什麽」後邊,給出自己的答案,就有可能會產生以下的回答:

  • 第一次:可能因為老師從來沒解釋——那能不能找老師聊一聊,聽聽他的建議?
  • 第二次:可能因為課堂上就沒教過——那能不能找找網課、紀錄片等虛擬資料看看?
  • 第三次:可能因為同學之間都沒交流——可能大家都很迷糊,但說不定交流一下能收獲一些建議?
  • 第四次:可能因為我自己懶得去想——是不是自己對設計不感興趣,還是自己沒掌握方法?
  • 第五次:可能因為deadline還很久才到——能不能把deadline拆成小任務來完成?怎麽監督自己完成小任務?
  • 每次自己給出答案後,就會出現 新的可能性和進一步的問題 。順著某個感覺靠譜的方向繼續追問,總能獲得關於創意思路。就跟玩遊戲做任務一樣,不去做怎麽推進劇情?

    d. 行動——頭腦風暴 BRAINSTORMING

    我把「思維導圖」和「平行草稿」兩個方法都歸為頭腦風暴。

    思維導圖偏向於結構性和深度的思考 ,適合邏輯推演和結構大綱的思考。就像此文的寫作大概,透過思維導圖來形成完整的結構,便於我們挖掘更深入的思考,是很高效的創作方式,同時也是一種產生創意的方式。

    以下是【金字塔原理】一書的思維導圖:

    平行草案法就偏向於發散思考 ,就像創作出多個平行宇宙,對比它們分別呈現怎樣的效果。這種探索方法幾乎是大多數設計師必備的技能之一。日本建築事務所SANAA,會在某些計畫的前期,制作多達幾十到上百個小模型,他們戲稱為「sushi model(壽司模型)」。

    雖然有的設計師在提案時堅持只提出一個方案,但是在設計前期,平行草案是很好的探索技巧。透過對比多個草案,可以呈現不同的思考特點,從而探索出更好的方案。

    但是要註意的是, 平行草案法的要點是要註重產生差異性概念,而不要太過在意落地性,也不用擔心方案不夠完善。

    04/ 總結

    全文概括地提供了一套 構思創意的系統方法

    先是重新建立對於「創意」的認知,然後推薦系統性思考(SYSTEM THINKING)來構建創意,並提供了挖掘創意的4類技能,有助於鍛煉創意力。這是一個環環相扣,逐步遞進的學習過程,主要觀點總結如下:

  • A. 沒有創意是因為沒有按照大腦擅長的運作方式來思考;
  • B. 建築學是復雜系統,要透過系統性思考進行學習;
  • C. 找創意的幾個小技巧:見聞,感受,思考,腦暴。
  • 方法和工具其實無窮無盡,因人而異,窮盡自己的經歷掌握軟體技能而怠惰於戰略思維的成長,終究會越走越窄。

    而我們大腦的運作機制幾乎都一樣,只有提升大腦的認知與思考能力,才能提升自己的硬實力,讓自己在方案設計上事半功倍!

    以下可能有更多你感興趣的回答,歡迎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