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300余件文物亮相!「甲午海戰暨甲午沈艦水下考古展」在山東博物館開展

2024-08-14科學

8月4日,由國家文物局指導,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山東省文物局)和遼寧省文化和旅遊廳(遼寧省文物局)主辦,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山東博物館聯合承辦的「銘記歷史——甲午海戰暨甲午沈艦水下考古展」在山東博物館隆重開展。

本次展覽將展至10月31日,地點在山東博物館一樓4號展廳。「屆時,我們會根據社會對此次展覽的反饋情況再確定是否延時。」本次展覽策展人之一、山東博物館革命文物部副主任孫艷麗說。

首創「革命文物+水下考古」策展思路

開展當天下午,來到展館參觀的市民遊客絡繹不絕,親子家庭、青少年群體占有較大比重。「我覺得水下考古很有意思,特意趕過來。」徐姓小朋友告訴記者。

孫艷麗介紹,此次展覽首創「革命文物+水下考古」策展思路,首次向世人全面系統展示300余件/套甲午沈艦水下考古珍貴文物,跨界糅合甲午沈艦水下考古文物和甲午戰爭最新史料科研成果,以物證史講好山東革命歷史和中國故事。

展覽第一部份「歸去」,以歷史縱深視野回溯回溯中國近代海防建設與北洋海軍的興衰史。以甲午海戰為重點,展現近代中國軍民堅韌的民族氣節、深厚的家國情懷。

展覽第二部份「來兮」,系統展示十年甲午沈艦系列水下考古與研究成果,呈現世界上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成果最豐富的海戰戰場遺址考古,鉤沈甲午歷史,告慰北洋將士忠魂。

展覽第三部份「傳承」,更深入地揭示塵封歷史、解讀中華文明獨特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標識是中國水下考古工作者和文博工作者的神聖使命和歷史擔當,彰顯水下考古在守護文化遺產、傳承文化基因方面體現出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300余件/套水下珍寶重現甲午硝煙

「2024年是甲午戰爭爆發130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更值甲午沈艦系列水下考古工作10周年,在這個時間點完成此次展覽,我覺得非常有意義,恰逢其時。」孫艷麗說。

130年前的甲午戰爭打斷了中國近代化的歷史行程,深刻改變了亞洲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喚起了中華民族意識的覺醒。甲午一役,曾經威震亞洲的北洋海軍折戟沈沙。自此以來,探尋甲午沈艦遺蹤、告慰北洋海軍英烈一直是國人的夙願。2014年,黃海海域「致遠」艦遺址的發現拉開了甲午沈艦系列水下考古的大幕。十年來,「致遠」「經遠」「定遠」「超勇」「揚威」「靖遠」「來遠」等七艘沈艦遺址相繼被發現,近4000件珍貴文物出水,向世人無聲述說著海軍將士們的英勇時刻。

記者註意到,此次展覽采取橫向不同獨立歷史主題、縱向歷史發展時空邏輯,縱橫雙線敘事結構來規劃展覽內容,深入挖掘,展現近代海軍海防興衰史和新時代人民海軍向海圖強的時代風貌和鮮明特質。

展覽中,不單只是陳列「致遠」艦格林機槍、「定遠」艦銅銘牌、「來遠」艦鍍銀銅勺等珍貴文物,還將部份文物的保存方式進行了呈現,比如置於蒸餾水中脫鹽處理的37公釐哈乞開斯跑彈藥箱。此外,展覽還設計有水下考古流程展區,體現了博物館「重參與、重過程、重體驗」公共文化服務的教育理念。

4日下午,「甲午戰爭130周年暨甲午沈艦水下考古研討會」同時召開,主辦單位邀請了國內50余名水下考古和甲午戰爭研究專家,就甲午沈艦考古、出水文物保護、甲午戰爭研究、近現代沈船調查等專題開展研討和交流,會議總結了甲午沈艦水下考古工作探索出的新經驗,形成了中國近現代沈艦考古工作的新模式,推動了甲午沈艦水下考古研究向更深層次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