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為什麽東京、紐約、香港有種高級感?

2022-02-19科學

城市的設計和規劃是一個龐雜的系統性命題,其中牽涉到並遠不限於建築、景觀、基礎建設、政策、文化、歷史、城市定位等錯綜復雜的專業領域和線索。這個回答不是來評定一個城市是否有高級感,而是從從業者角度來分享一些我們用來量化城市空間的方法論。

作為一個建築和城市設計專業畢業,並在紐約工作且並同時參與過兩國一線城市計畫的建築工作者,我想在有限的篇幅內從一個剖面來提供一個思路。我大概想,這個思路可能可以嘗試解構題主的疑惑。

這個剖面,被稱作

城市肌理(Urban Fabric)

這個概念對於業內的夥伴們一定不陌生,我先把百科上的專業釋義拿上來(專家審定詞條):

城市肌理是由反映城市生態 和自然環境條件 的自然系統與體現在城市歷史傳統、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方面的人工系統相互融合、長期作用形成的空間特質,是城市、自然環境與人所共同構築的整體,這一整體直接反映了一座城市的結構形式和型別特點反映了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的歷史圖式反映了城市所處地域環境的文化特征。 城市肌理是歷史積澱的結果,在時間的打磨中蘊含了豐富的生活內容,因而城市肌理是有一定規模、一定組織規律的人類城市聚居形態。它涉及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亦與城市結構、城市功能及城市形態密切相關。 [1]

這一段雖然啰嗦,但是其實寫的很不錯,其中不乏對於這個概念在實踐上的引申,甚至於我讀了以後覺得, 最後一句似乎已經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但是這個表述有些許地形而上而讓人還是無法去具體量化所謂對於造成城市不同的主觀感受的裁定。而在英文語境中,它有個非常簡單的基礎定義:

Physical texture and granularity of an urban area. [2]

即, 城市空間的物理紋理和粒度 。其中包含了兩個具體的衡量體系:空間的 物理特征 建造尺度 。這兩個變量,即是造成我們對於城市空間觀感有巨大差異的原因。

而在設計者的眼中,這兩個變量又可以拆分為在 二維 三維 空間中的表現。

表現城市二維肌理的諾裏圖

拿以上這張圖為例,這種風格的地圖叫做諾裏圖(Nolli Plan),是18世紀義大利的建築師和測繪師Giambattista Nolli最先開始繪制的用來 表現城市街道和建築體塊空間關系的二維抽象地圖 。他的作用是用直觀的黑白色塊來對比城市中的公共空間(街道、公園、公共建築的地面層大廳等)和私人領域(公眾無法進入的建築內部)。容易發現,哪怕不是接受空間設計訓練的物件,只要對於某個城市足夠的熟悉,便不難從這些圖片中辨認各自所處的城市。而這便是每個城市在二維拓展尺度上最有辨識度的名片。

我對紐約和上海最熟悉,我就先來對比一下這兩個城市的二維肌理 [3]

左為紐約,右為上海

這兩個地圖是放在同一比例尺比較的。從這兩個地圖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兩個明顯的區別。一個是他們 街區的尺度 有著巨大的差距。每個上海,尤其是浦東新區規劃的街區,大概是五個以上曼哈頓的街區。第二個是他們街區的 幾何排布 :紐約,作為現代城市規劃的藍本,在1811年就確定了互相垂直的矩形街區的基本形態,而上海相對不規則的街網則 因經歷了其歷史上的自然城市居民房屋聚落形式、租界時期規劃、和現代國際都市規劃而表現出了一種雜糅的城市空間形態 。由於黃浦江的存在,沿江的路網趨向於平行於江岸,這也是城市早期居民開始聚居的位置,而隨著城市擴張,離江較遠的路網便開始互相以有機的方式耦合,呈現了一種「歪七扭八」的感覺。而這其實是大部份有河流經過的城市的共同特點。但是紐約的規劃則是盡可能地保持規整的縱橫路網,盡管如此,也可以看出在最早有人聚居的下城區路網的脈絡並沒有像總規劃之後的中城上城那麽協調。出現了很多銳角地塊,而這些死區(dead space)大多被用景觀來填充。街道寬度和地塊面積也是非常局促(經常去中國城和downtown的夥伴應該深有體會)。

紐約下東城 (Lower East Side, New York)
1811 Commissioners Plan of New York City

光看二維地圖,似乎還是不是那麽直觀,所以現在我們把空間投影轉換到三維視角進行觀察。我盡可能選擇了一個視角類似,且能說明問題的對比。

這是紐約
這是上海(6.1 修改)

因為其星羅棋布的路網,紐約的樓房呈現了一種較高的 秩序感 。(當然,這只是一個非常籠統的歸納,紐約市對於建築的開發、設計,到建造有一整套的法律、公共政策和設計規範)每個樓房幾乎都是90度垂直於街道,並且因為紐約嚴格的分區條例(Zoning Regulations),同一型別建築的容積率(Floor to Area Ratio)和退線(setback)都是按照一定的規則來保證建築物的形態維持在有限的變化之內(有興趣的可以到文末連結了解相關條文和其歷史發展 [4] [5] )。而觀察上海的照片, 不同型別的建築高度、角度和朝向、道路建設、城市公共空間都似乎按照獨自的規則存在 。甚至在相當多的區域會呈現一種規劃的混亂。在我接觸的不少最新的中國一線城市建設計畫中,對於建築體塊的限制規則是相對模糊和「靈活」的。不僅如此,上海,如同大部份的中國大都市,存在著相當數量的棚戶區和老城區,增加了一個現代都市建立在歷史包袱下的撕裂感。在這個鏡頭下的上海,秩序感會大打折扣。而回到題幹中關於「高級感」的體驗,或許很大一部份的感受也是來自於此。

思考

然而,在我們主觀地發起批判和情緒化的論斷之前,允許我把大家的思路帶回到上文參照的城市肌理的定義中的一句話:

城市肌理是歷史積澱的結果,在時間的打磨中蘊含了豐富的生活內容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而我們所身處的城市都是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才成為了現在的形態。每個目光所及的空間體驗可能都是規劃者和設計者經歷了各種努力和妥協的結果。上文中紐約和上海的對比也僅僅是提供一種對城市的主觀視覺體驗的解構。我們不會把上海建成紐約,不僅是因為兩個城市的歷史和文化脈絡截然不同,更加是因為我們一直都在重新思考城市的最終形態。從城市肌理的角度來看,紐約做的還不錯,但是它的弊端也非常明顯。所以當我們在思考是什麽造就一個「高級」的城市的時候,我們大概是在思考如何讓我們這些跨越歷史的城市成為更好的自己吧。

寫到這才發現還有很多的東西想聊,但篇幅有限,就先這樣吧。如果反響不錯,我會希望繼續更新這個回答,從另外的城市尺度繼續討論這個問題。

歡迎討論。

參考

  1. ^ 城市肌理 https://baike.baidu.com/item/城市肌理/3628951#:~:text=城市肌理是由反映,地域环境的文化特征。
  2. ^ Definition of Urban Fabric https://www.designingbuildings.co.uk/wiki/Urban_fabric#:~:text=The term 'urban fabric' describes,texture of an urban area
  3. ^https://encounteringurbanization.wordpress.com/2011/03/01/urban-form-in-shanghai-vs-new-york/
  4. ^https://www.milrose.com/insights/-nyc-zoning-history
  5. ^https://www1.nyc.gov/site/planning/zoning/about-zoning.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