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醫學生/醫生科研不行,拿不到國科金發不了頂刊是不是就沒法留院和升職稱了?

2020-11-10科學

在上海,是的。

按照上海三甲的內卷程度,有的時候真的挺疲憊。

今年去參加醫苑新星評審,我算年紀最小的,專科1組裏,不乏很多高年資主治和副教授們。

能進這樣一個評審,評審材料就是一道關,國自然,上海市的基金是標配。

一作的高分文章也基本要有,不說多高分,一區二區,或者學科權威的期刊,總要有一兩篇。

的確是不看影響因子,也不看你發了多少,但材料裏要求寫代表作,不超過10篇。

10篇一作或者共一,因為不是第一共一,你根本不好意思放上去吧。

你說這中間肯定有水的文章,嗯,也的確有。

所以就有現場答辯,你要把你的這些代表作,講成一個故事,一個正在延續的研究方向。你不能說你前兩年做炎癥,這兩年做麻醉藥了。

就不論其他年均手術量達到多少,業務特色是什麽這種可以來虛的。

在我看來,評審裏,業務水平從來不是能夠量化的指標,門診量手術量也是你自己寫上去。

評委能夠看到的,就是你的論文,你的基金,你負責的計畫和課題。

堆數量沒用,你的研究最好是一環扣一環,然後解決了一個關鍵問題。

累嗎?累。

上海三甲裏面高年資主治的心酸,是生活、職業、科室地位、資源多方面的。你總想著什麽時候你能夠真正獨立的帶一個團隊,但事實告訴你,硬指標你就達不到。

卷嗎?卷。

我見過開刀很好的外科醫生,提不上職稱,因為沒有論文。他的確可以不縫皮了,但打釘子的時候,就算不用等教授來,也要例行問一聲,即使這個手術他熟悉的不能更熟悉。

這對嗎?不對,但也對。

因為我去過我們當地小醫院,也去別的醫院講過課,這些經歷告訴我,大城市的三甲醫院還不做科研,那就真沒人做科研了。

不是貶低其他醫院,但拿著最好平台最多經費的三甲醫院做出來的很多東西都是垃圾的話,基層的醫院真不用費這個心。

對於科研,平台、經費、人、缺一不可。

為什麽不對,因為這個體系,讓大家很難專心。

我是喜歡科研的,本科的時候自己找導師找實驗室,做課題發文章拿挑戰杯國獎。

研究生拼了命做,最多的時候自己身上掛了四個課題。

我們課題組的文章全是我寫,我其實挺享受去寫一個科研故事,我真心覺得有意思。

畢業順利留校了。

我覺得留下來了,繼續好好把課題做下去,也在臨床做一個醫生。

我在劍橋訪學的時候,我的supervisor就是,三天臨床,兩天科研。

今年,我順利拿到國自然、上海市、醫院的計畫,我有錢了,我聯系好了實驗室,聯系好了人,可以好好把課題做下去了。

然後開會,學習,出差,臨床缺人,要頂上去。

你無法專心的去做一件事情,很多時候,連開組會我都要回復下醫院群裏機關發來的通知。

然後年底述職,你需要拿出東西來。不說發多少篇,文章,基金總要有一個吧?不然領導問你,這一年都幹了什麽呢?

發了些牢騷,但其實不是本意。

我所認識的身邊同學,對醫學大多都是有情懷的,都是認真踏實的老實人,是對這身白大褂有理想抱負的。

他們並不討厭科研,聊到他們的課題,他們眼神裏是有光的。

他們也喜歡臨床,我的同學們,都做過為了一個病人,去守夜,去一天查五次房,去用自己關系找輔診科幫忙的。

所以我們都說要堅持,就哪怕我們這幫人被卷的很辛苦,也應該去做些改變。

因為如果我們都不改變,以後都不會有改變。

還好,其實沒那麽誇張,大家都累。但我師兄前兩年提副高後招的第一個學生,沒有要求他做實驗,沒有要他看文獻寫基金,我和他一起和他學生吃飯的時候,他說

想學些什麽?

他把學生當學生,不是工具人。

要堅持,堅持才會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