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浙江、江蘇人是不是都比較聰明?

2020-05-11科學

作為一個教育從業者,我認為教育的最大影響因素是經濟+體系,體系可能比經濟更加重要。江蘇和浙江人在統計學意義上並不明顯比其他中國人聰明,但是在經濟和體系上的優勢帶來了教育的優勢。

不過我準備跑個題,說說和聰明有點關系的古代科舉。

首先我又要再說一遍自隋唐至清末江蘇的基本格局,淮河長江三分全省,大小湖泊進一步割裂地形,導致江蘇和浙江北部、上海其實是一片「群島」,這片土地上一定會崛起至少五個大城市:南京、徐州、蘇州、揚州、杭州。南京和徐州分別扼守長江與淮河,本身是軍事重鎮,但是南京同時還是文化、政治重鎮,蘇州依靠太湖水系,揚州依靠大運河,杭州依靠錢塘江,都是經濟文化重鎮,淮河流域還經常崛起一個重鎮,但是淮河是一條非常狂野的河流,而且經常處於南北拉鋸的中點,所以這個重鎮有時會被直接抹掉。但是總的來說,這5+1是江浙基本盤,除此之外還有一群小巨頭,比如江蘇的無錫常州,浙江的紹興湖州。如此之多的城市,帶來的結果就是江浙即使遭遇兵燹戰亂,但是從來沒有團滅過,可以確保文化的傳承。

雖然江浙的人口一直也很多,但是整個華北平原的人口常常是江浙人口的3倍以上,然而江浙擁有全國最密集的城市群,城市是一個地區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城市透過貿易積累財富,並且把這些財富投入到文化的生產之中。簡單的說,有錢,就雇得起老師,甚至在城市雇老師還要便宜一些,因為讀書人都擠在城市裏謀生,類似的,城市造紙印刷產業發達,買書更便宜,甚至還能更有針對性的備考,探聽主考官的喜好,然後出一套押題卷。

江浙得益於密集的大中小城市,形成了規模效應,降低了讀書人的門檻,甚至形成了文化產業,對整個東亞瘋狂進行文化輸出,比如日本人喜愛的【三國演義】。甚至中國的四大名著,全是在江蘇寫出來的,羅貫中是山西人,曹雪芹祖上大機率是東北人,可能是鐵嶺的,(這麽一想,趙本山口音的文豪,這tm有點帶感啊)。雖然江蘇一省包圓四大名著有點巧合,但是這也反映了背後的實力,江浙這片土地上有著最龐大的說書藝人、讀書人、作家等文化人群體,自然能孕育最傑出的作家。

明清時代中國形成了北京——江南軸心,政治軍事中心在北京,而經濟文化中心在江浙。甚至於明清時期江浙的狀元數量吊錘全國其余地區,這是一個很有趣的事情。

第一個有趣的點在於,明朝的南北榜案。事實是南方以51:0吊錘了北方,且慢,肯定不會有人覺得北方人的智商顯著低於南方人吧?畢竟直到唐朝都是北方吊錘南方,這次是怎麽回事?北方吊錘南方的時候,北方人口和經濟處於絕對優勢,而到了明朝,經濟重心早已南移,而北方連年開戰,人口大量損失,文教基本停滯和倒退。註意到我最開始說的,經濟+體系,南方經濟已經比北方好了,並且江南的大部份城市沒有發生激烈的爭奪,還保留了完善的文教體系,考試成績已經不言而喻了。

但這也不是事實的全部,因為這次是明朝第九次科舉,為啥前八次南方沒有打出團滅?第一次科舉的鄉試,錄取南方舉人350,北方250,呃,這其實是南北方最接近的一屆,往後南方持續強勢。至於殿試的狀元,一直就全是南方人。

不過這仍然不是事實的全部,北方雖然不敵南方,但是要被團滅也是很困難的,北京、洛陽、西安、濟南、太原這些名城都是人才輩出,甚至於今日高考中令人聞風喪膽的河北,在科舉裏面也是一號小強,畢竟中國歷史上第一(隋代狀元沒有留名)和最後一個狀元都是河北人。因為那年趕上了藍玉案,藍玉鎮守北方,因他而被株連的官員當然是北方人居多,很多人都不敢科舉做官了,北方考生人數只有從前的一半多,這回打不過就很正常了。南北榜案從政治上來說是要收買北方讀書人,至於成績如何恐怕並不重要。

第二個有趣的點在於,明清以前,中國的狀元和進士分布並不是這個格局。元朝的科舉約等於沒有,遼金南宋都是半壁江山,那就倒推到北宋。說來大家可能不信,北宋的時候,福建比江蘇和浙江加起來都強!沒錯,福建用江浙約三分之一的人口考出了超過江浙的成績,現在是不是覺得福建人特別聰明了?最騷的是,如果不說最頂尖的狀元,就算進士,出產最多的城市居然是——莆田!當地文教部門統計後稱莆田出過2482個進士,這個查肯定是可以查到的,但是我懷疑這個數位可能摻水了,比如把恩科什麽的全算上了,行政區劃上可能也有手腳,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當年的莆田乃至福建是真的強,結果現在淪落到以假貨和莆田系醫院出名,令人扼腕。

莆田從前叫興化,這名字一聽就是「興起教化」的味道,顯然曾經是漢人與原住民拉鋸的地方,甚至莆田的第一所書院還是三個河南人開的,當時都已經是南朝的梁陳了,陳後主馬上要唱後庭花了。結果福建彎道超車,因為地少人多,所以瘋狂讀書做官,號稱「比屋業儒」,甚至出現了科舉家族。一門九刺史:莆田人林批,九個兒子都當到了刺史;一門五學士:莆田人黃璞,與四個兒子在館閣一起上班,還有個兒子是武狀元;一門三宰相:蔡京那一家子。

這就是體系的力量,最典型的例子正好也是莆田的,靈川柯家,在明朝七代人考出了九個進士。這個真的可以說全國一絕了,畢竟三年一考的正規科舉一次也就能錄四百人左右,加上恩科之類的,平均一年也就一百幾十個進士,窮點的縣上百年才能出一個,比現在考清華北大還難。

與福建類似的還有江西,明朝永樂二年,當年錄取的470個進士裏面有110個江西人,前七名全是江西的,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一省包攬前七,沒錯,江浙又被吊錘了。吉安這個地方可能很多人都沒聽說過,這裏出了18個狀元,僅次於蘇州,上面說的永樂二年,就是三個吉安人包攬前三名,帶領江西打出了一波神仙團戰。想必大家也不會覺得江西人就是外星物種,智商特別高吧?

福建和江西在宋代尤其是南宋被大規模開發,福建的海上貿易,江西的農耕,都積累了巨大的人口和財富,直到明朝還用江西填湖廣。人口是人才的基礎,而財富是人才的催化劑,教育這事自古以來就很貴,尤其是科舉考試這種精英教育,想脫產讀書必須要小康之家,更重要的是人才培養體系這種東西一旦斷層,短期內很難再培養起來。倒黴的比如四川,四川在唐和北宋完全不輸於江蘇,直到明朝的科舉成績也是全國的中上遊水平,但是明末那一波損失慘重,清代進士的數量只有明代的一半左右,因為四川的教育體系被徹底摧毀,等到重建起來已經是清朝中期了。江西直到太平天國那一波才算徹底遭受重創,福建則一直保留著完整的教育體系,所以在明清的科舉表現也算可圈可點。

明清的最大贏家自然是江浙,實作了彎道超車,江浙考出的進士接近河南河北山東山西之和,明清時期山河四省的人口大約是江浙的3倍。但是江浙利用更密集的城市群和更發達的經濟,養出了數量更多的讀書人,就好比中國雖然14億人,但是「足球人口」卻少得可憐,類似的,江浙的總人口比不過北方,但是「讀書人口」卻可以與整個北方匹敵,並且有著豐富的科舉經驗甚至人脈,自然成績好看。

最後說點有趣的,中國最著名的山是哪座?

可能各人有各人的答案,但是比較有關詩文的數量,廬山和黃山絕對名列前茅,因為這兩座山在江浙、江西和福建之間,剛剛說了這幾個地方的讀書人特別多,短途旅遊這不就來了嗎。

中國被詩文提到最多的城市是哪座?

統計比較困難,但是我投揚州一票,原因無他,京杭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南北大動脈。在沒有高速公路和內燃機的古代,內河航運可能是最經濟舒適的旅行方式了,並且速度並不慢,馬匹需要睡覺,但是水流不需要。福建讀書人要北上趕考,他們可以取道江西,然後與江西讀書人一起沿贛江經鄱陽湖進入長江順流而下,最後與江浙讀書人一起在揚州會合再出發去北京。。。。

是不是感覺歷史很奇妙?